【家訓家規】勤儉者,是起家之本,傳家之寶,立業之基,人傳所當務也。勤而不儉,則財流於奢,儉而不勤,則財終於困。人世間,見名門世族,以祖考勤儉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孫奢侈而敗家之業。蓋儉則富貴長保,家計不難振興。
鄉名是一鳴驚人之「鳴山」,村名是九五至尊之「九山」,鄱陽湖上都昌縣所轄的鳴山鄉九山村委會,的確是在深的山裡顯出氣度不凡。若山外人問路「九山楊家」,不是特指歸哪一個自然村莊,九山村委會有十五、六個村莊皆楊姓,且有「都昌楊姓出九山」之說。楊姓發脈地名「源餘裡」,大概也道出了九山與都昌楊姓的淵源。沿老景湖公路折入鳴山丁峰村,爾後沿馬九公路前行入得九山村。九山從地貌上說,便顯現出左上、右下的兩條長壠,分出大九山和小九山來。大九山得名的講究是山裡有九個包括楊、馮、段、石等姓在內的村莊其名含了「山」字,小九山得名的講究是周邊有九座山。讓九山靈動飛揚的是什麼?是連綿的山峰?抑或蜿蜒的港澗?其實生於斯長於斯的九山人,才真正是這方水土上的精靈。
港澗
(一)
在九山,有長者提出這樣一個歷史學命題:南宋抗金名將楊邦義是都昌九山人。我們且來考究一番。
楊邦義網絡像
楊邦義是著名的抗金名臣,《宋史》有《楊邦義傳》。通常能查閱到的公開資料的史事是:楊邦義(1085-1129),字晰稷(一說希稷),吉水縣楊家莊(今江西吉安市吉水縣黃橋鄉雲莊村)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選登進士第,先後任歙州婺源縣尉、蘄州學教授、建康府溧陽縣知縣。建炎三年(1129)九月,任建康府通判。建炎三年十月,金兵入侵建康(今南京),建康岌岌可危。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金帥兀朮,楊邦義迎難而上,奮勇抗敵,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金人勸其投降,楊邦義嚴詞拒絕,並咬破手指,在衣服上書寫「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後遭金兀朮剜其心臟,慷慨赴義,年僅四十四歲。楊邦義被追贈為朝奉大夫,諡忠襄。在如今的南京雨花臺,亦有「楊忠襄剖心處」紀念碑。後人將楊邦義寫成「楊邦乂」,「乂」字所缺一點,便喻指楊邦義為國捐軀而被剖心。明太祖朱元璋曾有詩褒其忠:天地正氣,古今一人。生而抗節,死不易心。楊邦義與同邑的歐陽修、胡銓、周必大一起被後世譽為「廬陵四忠」。
書學衝遺址
都昌九山楊姓奉北宋楊允莊(1094-1157)為始祖,楊允莊靖康元年(1126)避金兵之亂,由弋陽金盤嶺徙居都昌九山源餘裡,按楊姓授姓始祖一世祖伯僑而序,楊允莊為第五十五世。查九山長者保存的《楊氏宗譜》,第五十六世長房為楊則敏,第五十七長房為楊德興,楊邦義為第五十八世。《楊氏宗譜》對楊邦義事跡記載有如下文字:「後入吉水籍,遷通判,與王克守浙江。金兀朮兵攻烏江,官屬俱降,義以血書衣襟曰:『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兀朮使人誘以官,終不屈,大罵而死。」顯然,此所記載的楊邦義便是歷史上的抗金名臣楊邦義,但細辨下來,對楊邦義入譜為都昌九山人,終是有不少的謎團。
暗山
一是楊邦義作為躋身《宋史》的歷史人物,其愛國精神彪炳史冊,位列古江西吉安的「廬陵四忠」之一,鮮見有史學家對其出生地的質疑。二是南宋抗金名將劉錡、南宋愛國丞相江萬裡皆為都昌人,關於這些都昌當地的宋季歷史名人研究熱潮湧動,鮮見有文化研究者提出研究都昌抗金名臣楊邦義。三是都昌《楊氏宗譜》數屆譜序對楊邦義這一光照千秋、忠君愛國的正面人物的事跡鮮有敘及。四是都昌楊氏宗譜裡沒有楊邦義生歿年份的記載,但記其父楊德興生於宋宣和乙巳年,是年為公元1154年,歷史上的楊邦義,公論生於1085年,慷慨就義於建炎三年(1129年),顯然在生活年代上,都昌《楊氏宗譜》所記楊邦義與抗金名臣楊邦義不相配契。五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被俘,出於對楊邦義的敬佩,在被押往元大都的途中經過金陵(今南京),寫下的《懷忠襄》詩中詠懷:「褒忠侈遺廟,夫子我先達。」同一朝代的文天祥稱同為吉州廬陵人的楊邦義為「先達」,說明在南宋末年就得以認同。六是九山《楊氏宗譜》記載,楊邦義生五子,分別名時亨、時莊、時貞、時祥、時道,對五子的具體情況載錄文字很略,連生歿年代都未註明,大多以「後未詳」概述。譜言楊邦義長子時亨娶馮氏。而廬陵楊氏世系言楊邦義是廬陵楊姓始祖楊輅之九世孫,生五子曰振文、鬱文、昭文、蔚文、月卿(早夭)。比如載楊邦義長子楊振文贈中奉大夫。紹興三十一年(1161)知洪州奉新縣,因父塋在建康,歲時祭掃,念去墓道之遠,遂造別業於鴻山(今江蘇無錫)下,以為中道憩息之所。楊振文娶吳氏,被奉為無錫鴻山楊氏始祖。廬陵世系對楊邦義後裔載錄言之有物,更易令人信服。
古樟
抗金名臣楊邦義與都昌九山楊姓的淵源到底如何,留待歷史學家和譜牒研究者去考證。
(二)
不管800餘年前以心許國、大義凜然的楊邦義是不是都昌九山人,九山這方熱土依然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一代代的九山人,他們以山裡人的純樸與聰穎,以歲月裡的靜好與平凡,讓九山變得靈動起來。
入村幹道
九山的世界裡不乏文韜武略之人。九山楊姓的先祖楊達甫、楊德甫和楊懷甫,據宗譜記載皆為進士之身。社前村對面有書學衝遺址,亦是源餘裡之一方故裡,封建時代裡的眾多學子,從學舍走出,步入功名場。民國年間的鄉紳楊先甲飽讀經書,以德傳世,調和鄉間訟事尤見公心與辯力。名醫楊梅林精誠醫道造福鄉民,其醫書至今惠澤九山行醫傳人。九山人有武功者輩出,說清朝有官府衙卒借進山剿匪擾民,與鹽田山嶺相倚的車茨樹楊村一大力士,手上託舉著一圓型石磨,用作茶盤,上置一碗茶,讓囂張剿匪的官家且慢啜細品一番。這架式將官家嚇得連連擺手退去。說清末社前楊村一個叫楊傳森的武士,早先是在鄉間管理著九山延至獅山的冊書,這「冊」有糧冊和宅冊,官職不顯卻算掌了實利。他武功了得,跑馬射箭有百步穿楊之功,九山有座橋叫百步橋,即是因其而得名。令人痛惜的是,楊傳森在要官升三級的這一年病逝了,其年才是四十多歲的漢子。說梨樹下民國年間的武師楊達權對村上耕作發犟的水牯,手拽其尾,牛威頃失。
村民文化活動廣場
山裡人心靈手巧,多能工巧匠,九山楊姓人家名聲傳得最響的是雕匠。桁梁窗格上的雕龍鏽虎、木質飾物上的雕欄玉砌、高堂宇殿裡的雕文織彩、整體琢磨中的雕風鏤月,皆神採飛揚、栩栩如生。皇清修繕京城故宮,九山的雕匠大顯身手,據說故宮雕梁畫棟裡還能找到「鳴山九山」的款刻。如今都昌、鄱陽不少雕刻工藝人就師出九山楊姓。瓷都景德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小崗咀成立藝術瓷木模特藝公司,來自九山的楊家發是叫得響骨幹,稱譽瓷都。周邊的佛殿廟堂,也是九山楊家人禪世雕龍、雕楹碧檻,一展技藝之處。九山的建工隊在古建行業曾風行一時,雕鏤藻繪成其絕活。梨樹下的楊達聖打置風車的手藝高超絕倫,不只扇谷,還可扇茶葉,婺源、浮梁乃至安徽許多地方都請他上門打風車。九山楊家曾經的舞獅隊走鄉串族,煞是風光。那疊起來的五、六層的八仙桌,在舞獅人無比的腳力踢騰下,一層層的掀翻下來,贏得一片片喝彩。行走九山,更有自釀的美酒、自燙的豆折、自產的雷竹,成為山裡人熱情待客的美味。
雕匠作品
雷竹產業基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論如何變,我的九山,這是我的根。我無論走到哪,都是扯不斷的臍帶和血脈相連。留一些珍貴的記憶,存放在我生命的河床裡奔流不息。我的九山,這裡埋葬著父母的骨骸,有一天我同樣魂歸這裡,青山作伴,綠水相依。所以我傾盡一生為您詮釋,為您牽掛而驕傲。那是一世的依戀,但我依然覺得愧對心中執念不忘的小山村。」這是在外務工的九山本土作家楊求貴對家鄉發出的深情呼喚。楊求貴的精美散文《大九山往事》《新屋,新屋》《暗山》《我的九山》等,抒發了一個九山之子對家鄉深沉的愛。一生痴絕處,有夢是九山。一代代都昌九山楊姓人家知根源餘裡,縱意山外天,鄉愁在生命的河床裡奔流不息……
九山村委會辦公樓
END
來源:圖/文 汪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