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訓揚新風之187丨鳴山鄉九山楊姓:知根源餘裡(下)

2021-01-14 都昌融媒體中心

【家訓家規】勤儉者,是起家之本,傳家之寶,立業之基,人傳所當務也。勤而不儉,則財流於奢,儉而不勤,則財終於困。人世間,見名門世族,以祖考勤儉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孫奢侈而敗家之業。蓋儉則富貴長保,家計不難振興。

鄉名是一鳴驚人之「鳴山」,村名是九五至尊之「九山」,鄱陽湖上都昌縣所轄的鳴山鄉九山村委會,的確是在深的山裡顯出氣度不凡。若山外人問路「九山楊家」,不是特指歸哪一個自然村莊,九山村委會有十五、六個村莊皆楊姓,且有「都昌楊姓出九山」之說。楊姓發脈地名「源餘裡」,大概也道出了九山與都昌楊姓的淵源。沿老景湖公路折入鳴山丁峰村,爾後沿馬九公路前行入得九山村。九山從地貌上說,便顯現出左上、右下的兩條長壠,分出大九山和小九山來。大九山得名的講究是山裡有九個包括楊、馮、段、石等姓在內的村莊其名含了「山」字,小九山得名的講究是周邊有九座山。讓九山靈動飛揚的是什麼?是連綿的山峰?抑或蜿蜒的港澗?其實生於斯長於斯的九山人,才真正是這方水土上的精靈。

港澗

(一)

在九山,有長者提出這樣一個歷史學命題:南宋抗金名將楊邦義是都昌九山人。我們且來考究一番。

楊邦義網絡像

楊邦義是著名的抗金名臣,《宋史》有《楊邦義傳》。通常能查閱到的公開資料的史事是:楊邦義(1085-1129),字晰稷(一說希稷),吉水縣楊家莊(今江西吉安市吉水縣黃橋鄉雲莊村)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選登進士第,先後任歙州婺源縣尉、蘄州學教授、建康府溧陽縣知縣。建炎三年(1129)九月,任建康府通判。建炎三年十月,金兵入侵建康(今南京),建康岌岌可危。留守杜充等人投降金帥兀朮,楊邦義迎難而上,奮勇抗敵,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金人勸其投降,楊邦義嚴詞拒絕,並咬破手指,在衣服上書寫「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後遭金兀朮剜其心臟,慷慨赴義,年僅四十四歲。楊邦義被追贈為朝奉大夫,諡忠襄。在如今的南京雨花臺,亦有「楊忠襄剖心處」紀念碑。後人將楊邦義寫成「楊邦乂」,「乂」字所缺一點,便喻指楊邦義為國捐軀而被剖心。明太祖朱元璋曾有詩褒其忠:天地正氣,古今一人。生而抗節,死不易心。楊邦義與同邑的歐陽修、胡銓、周必大一起被後世譽為「廬陵四忠」。

書學衝遺址

都昌九山楊姓奉北宋楊允莊(1094-1157)為始祖,楊允莊靖康元年(1126)避金兵之亂,由弋陽金盤嶺徙居都昌九山源餘裡,按楊姓授姓始祖一世祖伯僑而序,楊允莊為第五十五世。查九山長者保存的《楊氏宗譜》,第五十六世長房為楊則敏,第五十七長房為楊德興,楊邦義為第五十八世。《楊氏宗譜》對楊邦義事跡記載有如下文字:「後入吉水籍,遷通判,與王克守浙江。金兀朮兵攻烏江,官屬俱降,義以血書衣襟曰:『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兀朮使人誘以官,終不屈,大罵而死。」顯然,此所記載的楊邦義便是歷史上的抗金名臣楊邦義,但細辨下來,對楊邦義入譜為都昌九山人,終是有不少的謎團。

暗山

一是楊邦義作為躋身《宋史》的歷史人物,其愛國精神彪炳史冊,位列古江西吉安的「廬陵四忠」之一,鮮見有史學家對其出生地的質疑。二是南宋抗金名將劉錡、南宋愛國丞相江萬裡皆為都昌人,關於這些都昌當地的宋季歷史名人研究熱潮湧動,鮮見有文化研究者提出研究都昌抗金名臣楊邦義。三是都昌《楊氏宗譜》數屆譜序對楊邦義這一光照千秋、忠君愛國的正面人物的事跡鮮有敘及。四是都昌楊氏宗譜裡沒有楊邦義生歿年份的記載,但記其父楊德興生於宋宣和乙巳年,是年為公元1154年,歷史上的楊邦義,公論生於1085年,慷慨就義於建炎三年(1129年),顯然在生活年代上,都昌《楊氏宗譜》所記楊邦義與抗金名臣楊邦義不相配契。五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被俘,出於對楊邦義的敬佩,在被押往元大都的途中經過金陵(今南京),寫下的《懷忠襄》詩中詠懷:「褒忠侈遺廟,夫子我先達。」同一朝代的文天祥稱同為吉州廬陵人的楊邦義為「先達」,說明在南宋末年就得以認同。六是九山《楊氏宗譜》記載,楊邦義生五子,分別名時亨、時莊、時貞、時祥、時道,對五子的具體情況載錄文字很略,連生歿年代都未註明,大多以「後未詳」概述。譜言楊邦義長子時亨娶馮氏。而廬陵楊氏世系言楊邦義是廬陵楊姓始祖楊輅之九世孫,生五子曰振文、鬱文、昭文、蔚文、月卿(早夭)。比如載楊邦義長子楊振文贈中奉大夫。紹興三十一年(1161)知洪州奉新縣,因父塋在建康,歲時祭掃,念去墓道之遠,遂造別業於鴻山(今江蘇無錫)下,以為中道憩息之所。楊振文娶吳氏,被奉為無錫鴻山楊氏始祖。廬陵世系對楊邦義後裔載錄言之有物,更易令人信服。

古樟

抗金名臣楊邦義與都昌九山楊姓的淵源到底如何,留待歷史學家和譜牒研究者去考證。

(二)

不管800餘年前以心許國、大義凜然的楊邦義是不是都昌九山人,九山這方熱土依然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一代代的九山人,他們以山裡人的純樸與聰穎,以歲月裡的靜好與平凡,讓九山變得靈動起來。

入村幹道

九山的世界裡不乏文韜武略之人。九山楊姓的先祖楊達甫、楊德甫和楊懷甫,據宗譜記載皆為進士之身。社前村對面有書學衝遺址,亦是源餘裡之一方故裡,封建時代裡的眾多學子,從學舍走出,步入功名場。民國年間的鄉紳楊先甲飽讀經書,以德傳世,調和鄉間訟事尤見公心與辯力。名醫楊梅林精誠醫道造福鄉民,其醫書至今惠澤九山行醫傳人。九山人有武功者輩出,說清朝有官府衙卒借進山剿匪擾民,與鹽田山嶺相倚的車茨樹楊村一大力士,手上託舉著一圓型石磨,用作茶盤,上置一碗茶,讓囂張剿匪的官家且慢啜細品一番。這架式將官家嚇得連連擺手退去。說清末社前楊村一個叫楊傳森的武士,早先是在鄉間管理著九山延至獅山的冊書,這「冊」有糧冊和宅冊,官職不顯卻算掌了實利。他武功了得,跑馬射箭有百步穿楊之功,九山有座橋叫百步橋,即是因其而得名。令人痛惜的是,楊傳森在要官升三級的這一年病逝了,其年才是四十多歲的漢子。說梨樹下民國年間的武師楊達權對村上耕作發犟的水牯,手拽其尾,牛威頃失。

村民文化活動廣場

山裡人心靈手巧,多能工巧匠,九山楊姓人家名聲傳得最響的是雕匠。桁梁窗格上的雕龍鏽虎、木質飾物上的雕欄玉砌、高堂宇殿裡的雕文織彩、整體琢磨中的雕風鏤月,皆神採飛揚、栩栩如生。皇清修繕京城故宮,九山的雕匠大顯身手,據說故宮雕梁畫棟裡還能找到「鳴山九山」的款刻。如今都昌、鄱陽不少雕刻工藝人就師出九山楊姓。瓷都景德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小崗咀成立藝術瓷木模特藝公司,來自九山的楊家發是叫得響骨幹,稱譽瓷都。周邊的佛殿廟堂,也是九山楊家人禪世雕龍、雕楹碧檻,一展技藝之處。九山的建工隊在古建行業曾風行一時,雕鏤藻繪成其絕活。梨樹下的楊達聖打置風車的手藝高超絕倫,不只扇谷,還可扇茶葉,婺源、浮梁乃至安徽許多地方都請他上門打風車。九山楊家曾經的舞獅隊走鄉串族,煞是風光。那疊起來的五、六層的八仙桌,在舞獅人無比的腳力踢騰下,一層層的掀翻下來,贏得一片片喝彩。行走九山,更有自釀的美酒、自燙的豆折、自產的雷竹,成為山裡人熱情待客的美味。

雕匠作品

雷竹產業基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論如何變,我的九山,這是我的根。我無論走到哪,都是扯不斷的臍帶和血脈相連。留一些珍貴的記憶,存放在我生命的河床裡奔流不息。我的九山,這裡埋葬著父母的骨骸,有一天我同樣魂歸這裡,青山作伴,綠水相依。所以我傾盡一生為您詮釋,為您牽掛而驕傲。那是一世的依戀,但我依然覺得愧對心中執念不忘的小山村。」這是在外務工的九山本土作家楊求貴對家鄉發出的深情呼喚。楊求貴的精美散文《大九山往事》《新屋,新屋》《暗山》《我的九山》等,抒發了一個九山之子對家鄉深沉的愛。一生痴絕處,有夢是九山。一代代都昌九山楊姓人家知根源餘裡,縱意山外天,鄉愁在生命的河床裡奔流不息……

九山村委會辦公樓

END

來源:圖/文 汪國山

相關焦點

  • 傳家訓揚新風之165|獅山鄉新竹巒邵村:風過竹林
    邵立甫是邵伋(1502-1539)之次子,而邵伋是邵原道(1453—1533)之幼子。原道公起初居縣城邵家街,後遷大樹玉階的塗家嘴。明嘉靖年間由一都塗家嘴遷八都老舍村(今屬獅山鄉大壠村),邵伋次子邵立甫嘉靖年間外遷,徙遷之地有個竹巒村山,便取名為竹巒邵村,這便是今天老竹巒村的村居。數十年之後的明代天啟年間,老竹巒數戶分居繁衍成現在的新竹巒村。
  • 傳家訓揚新風之161|都昌陳姓:義德傳家千年(下)
    第2世,陳繼銘之三子陳昉三,名虛,字好謙,宋徽宗政和五年何梁榜進士,官拜中書郎。第3世,陳繼銘之孫陳瑛一,名衡,字元平,政和二年莫儔榜進士,官拜樞密使;陳瑛三,名傑,字元保,政和二年莫儔榜進士;陳瑛四,名苑,字元翰,政和五年何梁榜進士,官拜池州太守。從第1代至第3代,便有了「三代五進士」之說。
  • 傳家訓揚新風之185/土塘鎮馮家坊村:馮椅的「理學世家」
    馮椅與朱熹的交集,清同治版的《都昌縣誌》卷之九「人物誌·理學」有數語如此記述:「馮椅字奇之,號厚齋。性敏博學,精於經求。朱子守南康時,椅執經就正修弟子禮,朱子以友待之,在黃、彭之間。」馮椅執教白鹿洞書院期間,經常與朱熹在一起相互切磋,領悟經義,探討治學之道,並共同提出了「註疏經書,考證古籍」的讀書立張。
  •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王其英一、武威楊姓流源楊姓,據說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西周王族姬姓,另有源自揚姓和改姓(包括賜姓、收養、避難和少數民族改姓等諸種情形)。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 楊姓的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三個。
  • 楊街村文化禮堂:「清白傳家」美名揚 人文「麥浪」拂新風
    家風進禮堂「清白傳家」美名揚五鳳山麓、高明橋畔,坐落著北苑街道楊街村,山環水旋之處便是稠巖楊氏最早繁衍生息之地。《崇禎·義烏縣誌》記載,義烏楊姓始於北宋,距今已千年有餘。北宋初年,楊衡從金華安地奉父葬於雙林,定居赤岸,奉婺楊之祖回圖公虎為一世,仁宗時,後裔楊詵徙居楊街(祖處),是為稠巖楊氏始祖。「四知為德,清白為堂,耕讀為本,節儉為尚……」由楊街村村民集體作詞的《楊街之歌》將楊氏家族所承襲的清白家風輔以優美的曲調娓娓道來。先祖楊震「四知拒金」,把清廉留給子孫的故事,至今仍為楊街村後人所津津樂道,並融入自己的治家法則之中。
  • 楊姓來源及郡望堂號
    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
  • 「楊姓」郡望在弘農
    楊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後裔。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為侯爵,春秋時為晉國所兼併,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姓楊。晉國滅楊後,楊地成為晉國羊舌肸的採邑。晉武公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
  • 楊姓四川最多 秦漢時入川各代名人輩出
    楊震畫像  四川是楊姓發跡較早的地方和人口最多的省份。秦滅巴蜀後設置蜀郡,「移秦民萬家實之」,估計裡面就有楊姓人。從那以後,四川楊姓開始活躍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所以,在秦國和六國的移民裡,應該有不少楊姓人。  西漢時,四川楊姓裡最有名氣的應該是辭賦家、語言學家揚雄了。揚雄本姓楊,那時「揚」、「楊」同音通用,基本上不分,他為了標新立異,就改姓為揚。所以,後世人把他的名字寫作楊雄,也是正確的。揚雄這個人,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這裡就不用過多介紹。  到了西漢後期,河東楊氏裡有一個叫楊仲續的人,被舉薦為方正,到一個小縣做縣令。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
  • 《人情新風「宿9條」》漫畫解讀之九
    接下來,咱們繼續以漫畫的形式,為大家解讀《人情新風「宿9條」》之九。畢傳國 作《人情新風「宿9條」》的第九條內容是:黨員、幹部做表率,模範、鄉賢帶好頭。弘揚人情新風,廣大黨員幹部理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各類模範、各位鄉賢也要帶好頭。把此條作為「宿9條」的收尾,旨在推動黨員、幹部、模範和鄉賢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人情減負的先行者,也歡迎廣大群眾對全市黨員、幹部、模範和鄉賢進行監督。黨員幹部在操辦紅白事時應帶頭移風易俗,文明節儉,嚴格控制操辦規模和標準。在操辦婚事時,帶頭倡導「禮輕情誼重」的觀念。
  • 泰州醫藥高新區法院與揚泰機場黨建共訓,探索「機場式安檢」
    泰州醫藥高新區法院與揚泰機場黨建共訓,探索「機場式安檢」 2020-09-14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山之臻 2020春茶品鑑會,上海「易武茶區」
    七月上旬勐海茶區的茶香還未褪去,於此屋簷下我們再一次相聚,聽小雨或密灑修竹,或輕敲疏梧,共同品味九山之臻易武茶區之韻味。 各山各寨的層次分明,使得各地的茶友都能在此尋找到心儀之茶。看席間滋滋不倦的討論,熱情的暢舒己見,浮現於臉龐上的怡然自得...便知易武的魅力!
  • 宿遷:人情負擔減下來 人情新風揚起來
    說起人情新風「宿9條」的推行給村裡帶來的新變化,宿遷市泗洪縣四河鄉雪二新村黨委書記馬永波高興地說,「宿9條」不僅弘揚了文明新風,還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宿遷市泗洪縣雪二新村的新氣象是人情新風「宿9條」在基層落地生效的體現。開展「人情消費減負年」活動,是宿遷市委五屆九次全會作出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宿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親自審定「宿9條」和有關實施方案。
  • 揭秘楊姓:"楊"本意神木扶桑樹 主要源於姬姓
    全國楊姓總人口大約有4270萬,是中國第六大姓。四川楊姓人口有380多萬,也是四川第六大姓,但卻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的釋義:高大的神木扶桑樹  中國古代著名的《山海經》一書中,「海外東經」裡有這麼一句話:「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 在勝山,有一塊銀元成了傳家之寶!
    在勝山鎮四灶村一胡氏村民手中,有一塊祖傳的銀元,它是村中被稱為「六戶頭」的胡姓始遷祖胡作琴留給子孫的傳家之寶,已傳六世歷時170餘年了。 一塊銀元價值幾何,為何成為傳家之寶?說來可大有文章。
  • 「減人情負擔 揚文明新風」宿9條專題文藝匯演圓滿落幕
    8月14日晚,在市區金鷹南廣場,一場以「減人情負擔 揚文明新風」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匯演精彩開演。活動由宿遷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宿遷市文化館、宿城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匯演在蘇北大鼓「人情新風宿9條」的歡快節奏中拉開帷幕,小品《從我做起》、女聲小合唱《文明宿遷新風吹》等節目輪番上演,臺上演出精彩,臺下掌聲雷動。參加文藝匯演的節目都是由市民、文藝愛好者、演員自編自導,他們用簡潔易懂、接地氣的語言,倡導「簡化儀式  減少名目」,宣揚人情減負新風,得到在場觀眾的一致認可。演出現場評委進行了打分,得分較高的節目將獲得深入基層巡演的機會。
  • 字裡行間丨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關於耕,《說文解字》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