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郡望在弘農

2020-12-12 華豫未來

楊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後裔。

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為侯爵,春秋時為晉國所兼併,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姓楊。

晉國滅楊後,楊地成為晉國羊舌肸的採邑。晉武公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在晉國任大夫,是當時著名的賢臣,有大功於晉室,被分封於楊氏邑。

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陝西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在漢代,華陰隸屬於弘農郡。從此楊姓便與弘農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東漢楊震,字伯起,生於弘農華陰。相傳楊氏先祖藏書於弘農郡湖縣董社原,即今靈寶豫靈鎮楊家村,楊震為讀書遷居此地,建「校書堂」。他出仕前教學20年,課徒3000餘眾,因世居弘農郡華陰縣,人稱「關西夫子」。

楊震50歲時,大將軍鄧騭聽說他才德兼優,舉薦他任荊州刺史。不久,又調任東萊太守。到東萊上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昌邑縣縣令王密求見。

王密原為荊州秀才,由於楊震在荊州舉薦而任官。夜裡,王密帶著黃金10斤到驛館,拜見楊震,表示感謝,並說:「學生一介寒士,承蒙恩師舉薦提拔,方有今日,早欲報恩,苦無機會,今日天賜良機,請恩師收下。」

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正色道:「過去,我知道你德才尚可,才推薦你當了縣令;但你卻不了解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王密連忙說:「現在夜黑人靜,是沒有人會知道的,大人且請收下,學生下不為例。」

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你入仕為官,貴在清廉,若以人不知,暗中納賄,豈不是有欺天之罪!」楊震氣憤地將黃金擲於地上。王密自覺羞愧,收起黃金,悻悻地走了。

此後楊震的「四知」名言被傳為佳話,受到人們敬仰。因此楊氏家族便以「四知堂」「關西堂」為堂號。

在東漢中後期近80年中,楊震、楊秉、楊賜、楊彪祖孫四代皆為宰相,人稱「四世三公」,弘農楊氏因此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楊家村就成為弘農楊氏的祖根地。

弘農楊氏到隋代再度輝煌,共出了開國皇帝楊堅等3位皇帝、28位王爺、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後裔中有楊恭仁等11人先後任宰相。

北宋時以楊繼業為首的楊家將更是滿門忠烈、功高蓋世,千百年來為世人敬仰。此外,唐代詩人楊炯、南宋詩人楊萬裡等文化名人,也均出自弘農楊氏。可以說,在姓氏郡望中,弘農楊氏極度繁盛。家國千秋事,尋根歸祖宗。

近年來,海內外弘農楊氏後裔來此尋根祭祖者絡繹不絕。

1994年金秋,來自加拿大、泰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楊氏後裔41人來此尋根祭祖。

1999年5月3日,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多位楊氏後裔,組成弘農楊氏尋根拜祖團,在楊家村拜謁楊公祠,並舉行祭祖儀式。

2002年5月,來自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楊氏後裔80多人,組成中原尋根謁祖團,到豫靈鎮楊家村,舉辦「紀念伯僑公封楊受姓2680周年大典」,並進行了公祭儀式。

如今,楊姓人在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相當數量的分布。

據統計,到目前海內外弘農楊姓已逾6000000眾,在客家大姓中名列第6位。

相關焦點

  • 楊姓來源及郡望堂號
    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
  • 弘農楊氏,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渭河下遊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秉、孫賜、重孫彪,"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隋朝皇室,越國公素及子玄感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眾多楊氏駙馬,無限輝煌。 弘農楊氏,文的有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裡、楊大異。
  • 天下楊氏出弘農:《楊氏宗譜》與中國的楊姓傳承和發展
    山西省是楊姓的發源地,楊氏的最初祖廟,亦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裡懸甕山下的晉水發源處,即西周唐叔虞的始封地,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名祠曰「晉祠」。春秋時,楊國為晉所滅,置楊氏縣於此。西漢時改名楊縣。三國魏改楊縣為侯國。西晉復為楊縣。隋末改為洪洞縣,相沿至今。弘農楊氏。
  • 百家姓中的楊姓竟然有這麼大的秘密!
    北魏孝文帝時期,實行漢化政策,將原莫胡盧氏改漢字單姓,為楊姓。其四:出自他姓改姓。據載,廣東梅州有楊氏,原為林姓。(郡望堂號 )楊姓郡望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曾一再改名恆農郡。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邦(今甘肅天水市)。河內郡:楚漢時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湖南沁陽)。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 弘農楊氏走出大隋王朝開國皇帝楊堅,弘農在哪裡?
    楊姓是我國的大姓之一,歷史上名人輩出。尤其是從漢朝到唐朝這千年時間內,楊氏是當時頂級的豪門大族之一,就是著名的弘農楊氏。結束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大亂的隋文帝楊堅就出自弘農楊氏,建立了楊姓歷史上唯一的大一統王朝。晉惠帝司馬衷的母親楊豔、繼母楊芷,以及楊芷的父親楊駿都出自弘農楊氏。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遊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
  • 閩臺姓氏屬同宗 所屬郡望完全相同
    核心提示:郡望是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是整個家族最早的發祥地,代表著姓氏的來自,既同一姓氏的的族人,其所屬郡望便完全相同。...  郡望是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是整個家族最早的發祥地,代表著姓氏的來自,既同一姓氏的的族人,其所屬郡望便完全相同。如陳氏發源於穎川群(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普天之下陳姓的郡望便是「穎川」。
  • 家族「郡望」及「堂號」的歷史由來
    因而郡望、堂號是研究姓氏文化,查證家世淵源必備的基本堂識。 這裡的郡望是指古代某一些姓(氏)長期聚居在一郡或數郡地域內產生突出聲望與影響的郡望。堂號則是家族(宗族)祠堂的名號,是家族的標誌。幾乎已知的絕大多數姓氏,都可以找到他們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關於郡望以及各種堂號的命名。注重祖籍、郡望,可說是華夏民族的一種傳統的心理。
  • 揭秘楊姓:"楊"本意神木扶桑樹 主要源於姬姓
    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東漢楊震家族、隋朝皇帝楊堅家族、唐朝楊貴妃家族、宋朝楊家將家族等,都出自弘農華陰楊氏。這支楊姓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至今已成為楊姓中的最大支派。
  • 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姓氏標記,郡望、堂號、衍派、傳芳輕鬆搞定
    ,從而衍生了今日的百家姓及其郡望。渤海衍派引用流傳於福建客家聚居地連城縣的一首郡望兒歌,可以清楚的知道郡望與姓氏的關係:講郡望,要分詳 , 郡頭原是祖先鄉客家人是如此,其實全國各民系的郡望、堂號也是如此,中國人的姓氏儘管源頭無數,派系眾多,但基于姓氏與文化認同,郡望與堂號仍是大部分姓氏的共同標記,也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自我認同。
  •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
    秦漢時期,楊姓已廣泛分布於中國北方地區。之後,因西晉「永嘉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和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蕩,楊姓子孫大舉南遷,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陝、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部傳到了東南部。隨後,開始了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是東南亞一帶。楊姓郡望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等,堂號主要有四知堂、弘農堂、關西堂等。
  • 談談弘農楊氏祖源辨析精準辨法
    翻開梅州同治十三年譜(藏於首都圖書館),乾隆五十年梅州楊廷樺等著五修譜,楊如渭《乾隆三十七年譜序》,楊杼是唐叔虞,是朝鮮箕子八代孫,楊澗是箕子後代,不是周宣王子尚父,活脫脫把弘農楊氏寫為朝鮮人後代,姓子,不姓姬,連唐叔虞也弄成箕子的後代,楊家人答應,其他姓氏可能也不答應,應為唐叔虞是姬姓,後代姓氏繁多,楊姓將他變成箕子後代代表不了所有唐叔虞的後代。
  • 五音、郡望、籍貫、百家姓釋義
    郡望:「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大族,譬如:渤海吳氏…「郡」為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之一,始見於戰國時期。古者縣大郡小,秦後郡大縣小。秦始皇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自漢朝起,郡成為州的下級行政單位,介於州刺史部、縣之間。
  • 和慶麥萬村弘農堂——古老的客家圍屋,漸行漸遠的一抹風景!
    ▲麥萬村弘農堂,又稱楊氏宗祠從和慶鎮往美萬新村方向去,小車在彎曲的鄉間小路上穿行,四周,滿目青翠,綠意濃濃,搖下車窗,清甜的空氣沁人心脾,半個小時的路程,古樹掩映的麥萬村到了。在環村路的一角,便是全村唯一的一處客家圍屋——弘農堂。位於和慶鎮麥萬村的弘農堂,又稱楊氏祠堂,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從廣東陽江縣(今陽江市)竹山村渡瓊的楊開猷所建。弘農堂坐西向東,是一座槓式圍屋建築,近呈四合院式, 平面近呈長方形,為三進式格局,圍屋面寬41米,進深21.6米,佔地面積約890平方米。
  • 楊姓四川最多 秦漢時入川各代名人輩出
    從揚雄開始,四川楊姓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明朝新都楊氏家族4代人出了6個進士、一個首輔、一個狀元,更是將四川楊姓的榮光閃耀到了極致。  與四川其他姓氏大為不同的是,如今四川的很多楊姓人,可上溯到歷朝歷代在川居住的先祖,明朝就有大量楊姓人從外省遷入四川。各個歷史時期的四川楊姓人後裔,組成了如今的四川楊姓大家庭。
  • 楊皇后被兒媳整死,數千族人被誅殺,弘農楊氏陷入數百年低谷期
    前段時間,筆者寫了一個帖子,介紹了弘農楊氏的輝煌歷史。筆者在那篇文章裡,有這樣表述:「弘農楊氏出了三位正史承認的皇帝,一百多位宰相級別的官員,是隋唐時期頂級的高門令族。」有網友回帖問我:「弘農楊氏出了那麼多的人才,為何弘農楊氏的閥閱不如五姓七望?」
  • 楊家將譜系詳解:弘農楊氏後裔,關西聖人嫡傳
    沒辦法,弘農楊氏在歷史上幾起幾落,戰亂頻頻之中,考證不易,且姑妄聽之吧!楊家將起源先祖是楊喜,十面埋伏在垓下因為參與了「楚霸王項羽」分屍活動,抱了項羽的左大腿而封侯,創立起一個傳承千年的大家族,堪稱「史上第一大腿」!楊喜後裔棄武從文,既有「畫眉楊敞」又有「西漢十輪」,直至「關西聖人」楊震,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