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楊氏出弘農:《楊氏宗譜》與中國的楊姓傳承和發展

2020-12-14 族譜修撰研究

在公安部公布的「百家姓」人口中,楊姓人口排在第6位,約有4300萬人。在中國歷史上,楊姓歷來以望族聞名天下:

在皇為皇軒,在帝為帝嚳,在王為武王,在霸為晉文此之謂不朽;西京為丞相,東漢為司徒,魏室為九郵,晉朝為八座,此之為代祿。

目前,全國各地的「楊姓家譜」皆以黃帝為1世祖,玄囂為第2世初祖,此後的世系傳承則是后稷、公劉、周文王這一脈。

楊姓得姓緣由考

楊姓是在西周時期由姬姓衍生而來,然楊姓的受姓始祖為誰?因為代遠年湮,文獻不足,各地《楊姓家譜》中的記載亦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說:

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說。江南多數《楊氏族譜》在追尋楊氏初祖時,從黃帝追至周成王剪桐封弟叔虞,並以叔虞為29世初祖。湖南《城步楊氏族譜》、福建《將樂裡吾村楊氏族譜》、廣東《梅州楊氏族譜》則進一步指出,楊姓的開派始祖是楊杼,唐叔虞的次子。

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新唐書》曰:「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 周宣王有位小兒子,叫做尚父,被周幽王被封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併,原楊國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源於春秋晉武公兒子伯僑說。這一說法實際上是以唐叔虞長子燮父作為正宗的姬燮作了晉侯以後,又傳了12代,至晉武公,有子二人,即詭諸和伯僑。其中詭諸因是長子,後來繼位為晉獻公;伯僑則被分封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範城東古城一帶),稱楊侯,這是成為楊姓源起第三說的受姓始祖。

源於春秋晉太傅楊肸說。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第3種「源於春秋晉武公之子伯僑說」的補充,只是較第3種說法更完整、更具體、更明確。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縣:一曰銅韃,二曰楊氏,三曰子陽。……肸字叔向,晉太傅,食採楊氏;其地平陽楊氏縣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號曰楊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

此一說法言之昭昭,多為楊氏族譜採用。如《靖州楊氏宗譜》:

稽我楊氏,其來遠矣!溯源由自叔向(楊肸)始。向為晉公族大夫。其先為羊舌氏,食採於楊。

源於少數民族漢化說。氐族在秦漢時期定居在今甘肅清水縣西北部,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其部落首領因受漢文化影響,改用漢族姓氏,姓楊。晉朝時,氐族先後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仇池山的楊姓也就建立了仇池國。仇池國王楊茂搜、楊難敵、楊初、楊定等先後稱氐王,有的歸附中原政權,被封為仇池王。

璀璨的楊姓史

洪洞楊氏。山西省是楊姓的發源地,楊氏的最初祖廟,亦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裡懸甕山下的晉水發源處,即西周唐叔虞的始封地,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名祠曰「晉祠」。春秋時,楊國為晉所滅,置楊氏縣於此。西漢時改名楊縣。三國魏改楊縣為侯國。西晉復為楊縣。隋末改為洪洞縣,相沿至今。

弘農楊氏。弘農楊氏是楊姓最為著名的一支,它的起始乃是東漢的膏粱家族、四世三公,留下了「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佳話。弘農楊氏亦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以「清白傳家」為額。《後漢書》贊曰: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脩雖才子,渝我淳則。

後世的楊姓多稱自己為弘農楊氏的後人,如隋朝開國之主楊堅稱自己是弘農楊氏第14世孫,「漢太尉震之14世孫」。

華陰楊氏。陝西華陰是楊姓的再生地,史書上有楊姓子孫逃往華山仙谷避難的傳說。楊震一家的祖籍就在華陰,弘農楊氏乃是華陰楊氏的分支。華陰楊氏以「四知堂」聞名天下,他們用「四知堂」這一堂號來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祖楊震。

成都楊氏。四川是楊姓最早發跡的地方和人口較多的省份之,東漢時期,就修纂了楊氏族譜,即《楊雄家牒》。

吉州楊氏。楊姓人士在江西的分布並不均勻,以清江和瑞金最為集中但以新都楊萬裡家族最為顯達。楊萬裡是楊輅的第十世孫,而楊輅的先人,則又可以一直追溯到弘農楊震的第五子楊奉。如果把楊奉視為第一代,從其開始,到楊輅翠的家世排列依次是楊奉一楊敷一楊集—一楊品一楊安國一楊襲一楊隆一楊佶—楊珍一楊真一楊懿一楊津一楊歧一楊行表一楊敏一楊潤一楊回一楊昱一楊歸厚楊輅。從楊輅到楊萬裡的家世傳承則是楊輅一楊鋌一楊宏徹一楊延宗一楊廣一楊緒一楊堪一楊希開一楊元中—楊芾一楊萬裡。

堂號與堂聯

弘農堂

弘農世澤清白家聲

關西堂

四知門第弘農世家

紹德堂

關西夫子第理學大儒家

相關焦點

  • 談談弘農楊氏祖源辨析精準辨法
    弘農楊氏是天下第二名門望族,譜系在《二十五史》、《四庫全書》中有大量記載,但是楊家內部出了一些反歷史派,寫譜胡編濫造,與歷史、地方志記載相左,這是不符合寫譜史志譜一致的原則的。為了澄清事實,我們弘農楊氏子孫有必要思考祖源辨析精準辨法,找對祖宗。只有把祖宗找對了,天下楊氏才一家親,那些找不對祖宗的人,一天喊口號天下楊氏一家親是在和稀泥,弘農楊氏必須堅決反對。
  • 弘農楊氏,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即華陰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渭河下遊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秉、孫賜、重孫彪,"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隋朝皇室,越國公素及子玄感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眾多楊氏駙馬,無限輝煌。 弘農楊氏,文的有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裡、楊大異。
  • 楊氏家訓.祖訓.楊姓的來源
    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遊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
  • 弘農楊氏走出大隋王朝開國皇帝楊堅,弘農在哪裡?
    楊姓是我國的大姓之一,歷史上名人輩出。尤其是從漢朝到唐朝這千年時間內,楊氏是當時頂級的豪門大族之一,就是著名的弘農楊氏。結束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大亂的隋文帝楊堅就出自弘農楊氏,建立了楊姓歷史上唯一的大一統王朝。晉惠帝司馬衷的母親楊豔、繼母楊芷,以及楊芷的父親楊駿都出自弘農楊氏。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中國歷史上的楊姓大族便從這條石峪中命系一脈,繁衍生息以至發展成千古望族。 楊氏家族得華山的護佑而傳宗後,他們始終念念不忘自己是晉室後裔,告別山林後,楊氏家族仿造宮室建造村落。他們給新建的村落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紫微宮。這是一個王霸天下的名字。因為「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後人習慣稱為「晉公子宮」,即現在被稱為「天下楊氏第一村」的東宮村。
  • 「楊姓」郡望在弘農
    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陝西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在漢代,華陰隸屬於弘農郡。從此楊姓便與弘農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東漢楊震,字伯起,生於弘農華陰。相傳楊氏先祖藏書於弘農郡湖縣董社原,即今靈寶豫靈鎮楊家村,楊震為讀書遷居此地,建「校書堂」。
  • 四川省嶽池縣西板鄉生溪溝——弘農楊氏宗譜
    摘攝於《弘農楊氏宗譜》,原攝於2008年重建前舊址的紀念碑(又名印巖碑)四川省嶽池縣西板鄉生溪溝弘農楊氏宗譜第一章 編寫前言《仁誌譜》是川籍五代楊茂芬編著的,經翰林院楊步云為了《弘農楊氏宗譜》的編寫,我族啟字輩楊志國,自願承擔了編寫任務,於2007年開始,不辭辛勞,組織家族人員四處奔走,收集資料,歷時3年,終於在2010年將《弘農楊氏宗譜》編寫完成,並列印數份,送發給我族人,讓族人更好地了解我族的歷史。所以,我族人應衷心感謝楊志國的辛苦編寫和無私的奉獻!
  • 楊家將譜系詳解:弘農楊氏後裔,關西聖人嫡傳
    一會兒火山王楊袞,一會兒神木刺史楊弘信,一會兒楊袞同志姓楊名袞字弘信……比較嚴肅的楊氏後裔,基本上把楊家將的來歷,考證了出來,雖然其中有幾段存疑。沒辦法,弘農楊氏在歷史上幾起幾落,戰亂頻頻之中,考證不易,且姑妄聽之吧!
  • 楊氏族譜連載(二)第一編:楊氏溯源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由錢微大曆十大才子所作曰:「公諱寧,字庶玄,弘農華陰人也,本蓋周宣王之子曰尚父,邑諸楊,得氏以後,至赤泉侯喜,安平侯敞,徵君寶繼家華,下為關西令族焉。」「其先蓋周武王之穆,晉唐叔之後也。末葉以支庶食邑於楊,因氏焉。」
  • 天下楊姓出寧晉!
    今年5月份回老家的時候,還和李蘇現兄舉杯痛飲後,又前往他的老家暢談,才知道他不但寫詩,而且對史志很有研究。「楊姓,起源於楊地,河北省寧晉縣古稱楊地……是文獻記載最古老的城池之一」。這是李蘇現在他的文章裡論證出的第一個權威證據。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楊氏族譜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7閩臺館楊龍海海澄英埭楊氏家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8閩臺館楊雲霄弘農楊氏家譜敘錄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9廈門楊金門縣湖美楊氏族譜11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廈216泉州楊楊氏宗譜11泉州圖書館
  • 楊氏家譜總譜
    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堂號 四知堂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 【您貴姓】追根楊氏起源 探尋玉林楊氏文化-廣西新聞網
    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子孫向陝西華陰遷移,後繁衍至今河南境,此後便在河南、陝西兩省間形成了楊姓歷史上笫一個弘農郡也是楊姓主流。自山西遷徙至江西和安微境內,散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秦漢之際,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而後又繁衍至今河南境內;晉唐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主要時期,許多楊姓子孫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江西為遷播中心。
  • 楊氏家族的部分歷史和我們這裡的字輩排序
    當年創建楊姓的老祖宗也會感到安慰吧,作為這4000多萬人中的一員,我也感覺驕傲。古人對楊這個字是這樣解的,「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 丹徒楊氏與「四知堂」溯源
    文/姚蘭  殷耀祖  楊姓是全國大姓之一,在全國排名前十的大姓中,楊氏列第六位
  • 楊氏族譜簡介
    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姓起源 這就是忠心報國的楊家 楊家有弘農 楊家有四知 震公清白的故事傳佳話 楊家有情義 楊家胸懷大 走出西華山南北闖天下
  • 楊氏宗祠千古對聯
    下聯典指楊炯,他和王勃、駱賓王、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五言通用聯 佳氣生朝夕;清言見古今。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楊賓撰書聯。
  • 走近「楊氏宗祠」
    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地於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由此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距今約2600多年。而此族譜上記載是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 此「楊氏族譜」裡記載郡望號是「弘農郡」,另外還有「天水郡」、「河水郡」。
  • 楊氏家訓家規,楊家人做到了嗎?
    欠米將衣出當,無衣出首賣田。豈知淺水易幹,真實窮坑難填。不思實效,專好虛花。萬頃良田,坐食亦難保守。光陰迅速,一年又過一年。早宜竭力向前,庶免饑寒在後。吾今訓爾,莫效迍邅,因示後生,各宜體悉。   這裡所說的楊氏家訓,就是對楊氏族人言行的規範。簡單的說就是"忠,孝,勤,儉"。
  • 天台姓氏文化:楊氏
    榮王楊白隱居地天台的楊氏,主要有八支。狀塘楊氏。修於1910年的《天台狀塘楊氏宗譜》記載,源出隋榮王楊白。肇基新昌彩煙。修於1946年的《天台楊氏宗譜》記載,楊智於宋嘉定十七年(1224)由新昌擇前遷天台南山上楊。後代主要居住在南山上楊、前楊、裡翁等村。 南山楊氏。修於1914年的《天台南山楊氏宗譜》記載,楊瓚於宋紹定五年(1232),由汴梁桐巷遷天台南山。後代主要居住在南山前楊、下楊、韓家等村。 妙山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