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部公布的「百家姓」人口中,楊姓人口排在第6位,約有4300萬人。在中國歷史上,楊姓歷來以望族聞名天下:
在皇為皇軒,在帝為帝嚳,在王為武王,在霸為晉文此之謂不朽;西京為丞相,東漢為司徒,魏室為九郵,晉朝為八座,此之為代祿。
目前,全國各地的「楊姓家譜」皆以黃帝為1世祖,玄囂為第2世初祖,此後的世系傳承則是后稷、公劉、周文王這一脈。
楊姓得姓緣由考
楊姓是在西周時期由姬姓衍生而來,然楊姓的受姓始祖為誰?因為代遠年湮,文獻不足,各地《楊姓家譜》中的記載亦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說:
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說。江南多數《楊氏族譜》在追尋楊氏初祖時,從黃帝追至周成王剪桐封弟叔虞,並以叔虞為29世初祖。湖南《城步楊氏族譜》、福建《將樂裡吾村楊氏族譜》、廣東《梅州楊氏族譜》則進一步指出,楊姓的開派始祖是楊杼,唐叔虞的次子。
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新唐書》曰:「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 周宣王有位小兒子,叫做尚父,被周幽王被封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併,原楊國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源於春秋晉武公兒子伯僑說。這一說法實際上是以唐叔虞長子燮父作為正宗的姬燮作了晉侯以後,又傳了12代,至晉武公,有子二人,即詭諸和伯僑。其中詭諸因是長子,後來繼位為晉獻公;伯僑則被分封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範城東古城一帶),稱楊侯,這是成為楊姓源起第三說的受姓始祖。
源於春秋晉太傅楊肸說。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第3種「源於春秋晉武公之子伯僑說」的補充,只是較第3種說法更完整、更具體、更明確。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縣:一曰銅韃,二曰楊氏,三曰子陽。……肸字叔向,晉太傅,食採楊氏;其地平陽楊氏縣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號曰楊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
此一說法言之昭昭,多為楊氏族譜採用。如《靖州楊氏宗譜》:
稽我楊氏,其來遠矣!溯源由自叔向(楊肸)始。向為晉公族大夫。其先為羊舌氏,食採於楊。
源於少數民族漢化說。氐族在秦漢時期定居在今甘肅清水縣西北部,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其部落首領因受漢文化影響,改用漢族姓氏,姓楊。晉朝時,氐族先後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仇池山的楊姓也就建立了仇池國。仇池國王楊茂搜、楊難敵、楊初、楊定等先後稱氐王,有的歸附中原政權,被封為仇池王。
璀璨的楊姓史
洪洞楊氏。山西省是楊姓的發源地,楊氏的最初祖廟,亦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裡懸甕山下的晉水發源處,即西周唐叔虞的始封地,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名祠曰「晉祠」。春秋時,楊國為晉所滅,置楊氏縣於此。西漢時改名楊縣。三國魏改楊縣為侯國。西晉復為楊縣。隋末改為洪洞縣,相沿至今。
弘農楊氏。弘農楊氏是楊姓最為著名的一支,它的起始乃是東漢的膏粱家族、四世三公,留下了「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佳話。弘農楊氏亦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以「清白傳家」為額。《後漢書》贊曰: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脩雖才子,渝我淳則。
後世的楊姓多稱自己為弘農楊氏的後人,如隋朝開國之主楊堅稱自己是弘農楊氏第14世孫,「漢太尉震之14世孫」。
華陰楊氏。陝西華陰是楊姓的再生地,史書上有楊姓子孫逃往華山仙谷避難的傳說。楊震一家的祖籍就在華陰,弘農楊氏乃是華陰楊氏的分支。華陰楊氏以「四知堂」聞名天下,他們用「四知堂」這一堂號來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祖楊震。
成都楊氏。四川是楊姓最早發跡的地方和人口較多的省份之,東漢時期,就修纂了楊氏族譜,即《楊雄家牒》。
吉州楊氏。楊姓人士在江西的分布並不均勻,以清江和瑞金最為集中但以新都楊萬裡家族最為顯達。楊萬裡是楊輅的第十世孫,而楊輅的先人,則又可以一直追溯到弘農楊震的第五子楊奉。如果把楊奉視為第一代,從其開始,到楊輅翠的家世排列依次是楊奉一楊敷一楊集—一楊品一楊安國一楊襲一楊隆一楊佶—楊珍一楊真一楊懿一楊津一楊歧一楊行表一楊敏一楊潤一楊回一楊昱一楊歸厚楊輅。從楊輅到楊萬裡的家世傳承則是楊輅一楊鋌一楊宏徹一楊延宗一楊廣一楊緒一楊堪一楊希開一楊元中—楊芾一楊萬裡。
堂號與堂聯
弘農堂
弘農世澤清白家聲
關西堂
四知門第弘農世家
紹德堂
關西夫子第理學大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