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6毛賣不動,曾經是填飽肚子佳品,農民:豐產不豐收,沒利潤

2020-12-13 365說三農

導讀:產地6毛賣不動,曾經是填飽肚子佳品,農民:豐產不豐收,沒利潤

今年對於農業來說,有些產品豐收了,賣價也不錯,比如三大主糧的小麥、水稻、玉米,從數據上來看,農民都是豐收的,並且今年的小麥價格和水稻、玉米價格都上漲不少,農民真是皆大歡喜。當然也有些農產品豐收了,但是價格卻很不理想,不如說,今年番薯就是大年,是番薯的豐收之年,但是,如今番薯的產地價格在0.6元/斤,這麼低的價格,還不好賣,田裡地裡都堆成小山,在等待著主人為其物色一個買家,但是如今沒有等待它的買家,更讓農民擔心的是,冰雪天氣來臨,番薯是怕冰凍的,一旦收不起來,基本上會爛在田地裡了。

今年番薯算是風調雨順,我們知道,番薯曾經是農民填飽肚子的佳品,也是因為番薯適合強,能耐高溫,耐旱,能適應丘陵、平地、高山地區種植,所以在我國基本上各地都有種植。番薯以前不僅填飽人的肚子,也是農家養豬的主要飼料,我家裡曾經每年會養一頭土豬,冬季之後基本上都是以番薯作為豬飼料,當然,都是要把番薯煮熟之後,放溫涼的時候再給豬吃,如今農村裡養豬的也不多了,農民種植番薯也是為了吃,也有的為了加工成番薯粉絲吃。

在農村,番薯還有段佳話,說的是「番薯開花,夫妻分家」,這裡其實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實際上是說的是,在糧食欠收的年景中,番薯都開花了,那麼番薯就會欠收或者絕收,這樣農民就不能填飽肚子,最後夫妻分家各奔前程了。而番薯一般是在高溫乾旱年景中會出現,如果出現開花,說明番薯根本沒有長膨脹根,這樣就不收番薯。

今年番薯因為年景好,對於番薯來說是風調雨順,農民可以預判到番薯豐收了,但是同時問題來了,因為豐收,價格也賣不起來,如今有著番薯品種是0.6元賣不動。

但是有的番薯品種價格卻很高,並且賣得不錯,還供不應求,比如板慄薯現在價格是2.3元,紅心番薯1.8元,而黃心番薯價格更上高達2.37元,並且價格還處於上漲趨勢,產品供不應求。

同樣是番薯,價格有如此大的差距,這也告訴我們農民,對於品種的選擇是很重要的,種植的產品要能貼合市場需求才能賺到錢。

相關焦點

  • 農業「豐產」不等於農民「豐收」?造血式助農下的淘寶和「畝產1000...
    自2018年起,每年農曆秋分之際,即「中國農民豐收節」之時。稻穀飄香、蟹肥菊黃,豐產之景。但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是,農產品豐產不等於農民「豐收」,收入的「收」。一方面,在食物半成品都已品牌化的當下,農業仍是有待開發的「品牌窪地」。低價策略,既傷農,也無益於消費者體驗。
  • 海南荔枝豐產不豐收 亟待提質增效抵禦市場風險
    洪堅鵬 攝中新網海口6月22日電 (記者 洪堅鵬)一年一度的海南荔枝採摘進入尾聲。然而,今年海南荔枝豐產不豐收,海南果農心裡隱隱作痛。記者近日走訪生產基地發現,海南荔枝產業亟待提質增效,加強市場推廣,延長產業鏈。
  • 300噸滯銷,一斤6毛錢堆成小山,產地賣不動,要爛地裡了
    農產品的產量不穩定,不管是種植蔬菜還是水果也一樣,每年的產量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農民也就有了大小年的說法,由於過去的時候,種植技術水平不是很高,農民只能看天吃飯,期盼風調雨順,才能有一個好收成。從事種植業,也存在風險,大家都知道,農產品的價格不穩定,很難把控市場的變化。特別是今年,由於農產品的行情不是很好,對種植戶來說是很大的考驗。最近一段時間,在某個地區的產地,種植戶種的土豆獲得了豐收,但是銷售情況很不樂觀,有300多噸土豆滯銷,價格跌到了6毛錢一斤沒人要,產地賣不動堆成了小山,再不處理的話,就要爛地裡了。
  • 30萬斤上市賣不動,產地積壓,種植戶很著急,吃貨:等10元3斤
    現在已進入了12月底,再過十多天,就會迎來全新的2021年,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考驗,很多的瓜果蔬菜發生了滯銷,影響了農民的收入。農產品價格低了,消費者高興,但是果農的損失就比較大,種植水果平時不僅要花相當多的精力來管理,到了豐收的時候才能獲得滿意的產量,另外種苗和肥料的成本也很大,如果種植的水果發生滯銷,賣不上價就會產生較大的損失。
  • 400萬斤堆成小山,產地低價賣不動,農民:咋辦?消費者:活該
    有一些農民看到了商機,利用土地資源,發展土豆種植業,根據成本和利潤來分析,比起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有優勢。以一畝的面積來算,種苗成本300元,肥料500元、藥物及灌溉的費用300元,農機具整地、採挖的費用500元,承包土地的租金300元,人工費用400元,總共的成本大概在2300元左右。
  • 越南荔枝大豐產,以高價出口,將近200名中國商人去產地直接採購
    來源:九哥財經隨著荔枝成熟的季節到來,農民們也開始忙碌了,今年越南荔枝大豐收,最近有將近200名中國商人,特地跑到越南荔枝產地進行採購,並且要遵守防疫規定,這些中國商人必須隔離14天後,才能在越南進行交易活動,還將以高價格出口到中國。
  • 豐產卻不豐收 洋蔥遭遇銷售難 為何洋蔥價格迎來歷史新低?
    眼下正是洋蔥大量上市的季節,蘭山區白沙埠鎮、河東區太平鎮等區域的洋蔥喜獲豐收,但好收成並未給種植戶帶來如期的喜悅。受疫情影響,洋蔥滯銷,價格也遭攔腰砍,從去年成的6毛錢一斤變成今年的3毛錢一斤還沒人要。為何洋蔥價格迎來歷史新低?記者進行了探訪。
  • 湖北長陽:農民用懶辦法管出豐產藥木瓜,少用3道藥,多收千斤瓜
    2019年7月18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八角廟村3組,農民秦明全木瓜園,碩果纍纍,秦明全對前來參觀他家木瓜的農友說:「懶辦法管大用,我連續三年用懶辦法管理木瓜,年年豐收。」秦明全所說的懶辦法,是對「綠色食品木瓜豐產優質管理技術方案」處方藥肥套餐的簡稱。這一方案,由宜昌市老科協果樹專家張大萍創編。這種方法,因減少用藥次數減輕勞動強度,操作簡單,節省費用,而被農民稱為「懶辦法」。榔坪鎮是全國著名的皺皮木瓜源產地,遠銷東南亞各國,因從長陽資丘水運出山,因此,又稱為資丘木瓜。
  • 記者來信:海南芒果菠蘿豐產不豐收 價低賣難
    新華社海口5月21日電 題:記者來信:海南芒果菠蘿豐產不豐收 價低賣難  新華社記者羅江 李金紅 王海洲  盛夏的海南瓜果飄香,芒果、菠蘿、荔枝等水果輪番上市。與此同時,海口市的菠蘿、東方市的芒果卻出現價低賣難現象。
  • 不平凡的豐收——寫在第三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確保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直接關係到全面小康的質量與成色。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早霜、病蟲害等多重考驗,全國各地攻堅克難,用豐收豐產端穩了中國飯碗,也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築好了「壓艙石」。
  • 原產自日本,引入我國十幾元1斤,如今產地跌到5毛,炒作過頭了?
    導讀:原產自日本,引入我國賣十幾元1斤,如今產地跌到5毛,不值錢了?南瓜是我國廣泛種植的一種蔬菜,它因為適應能力很強,就算是在荒地種植也可以,而且管理粗放,也沒有什麼病蟲害,可是產量卻很高,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 又一農產品賣不動,5毛錢已經沒收購商要,農民:上當了
    又一農產品賣不動,5毛錢已經沒收購商要,農民:上當了不知不覺,已經離過年越來越近了,現在也正是很多農產品豐收的時候。本來以為是種植戶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能在市場上取得不錯的收入,但是筆者看新聞看到的都是各種農產品的種植戶怨聲載道,白蘿蔔幾十萬斤堆積在地裡頭賣不動,上好的核桃也是堆積如山沒有收購商要。在這之中,最讓筆者疑惑地則是紅薯的行情也出現了明顯的"爛市"現象。
  • 東北最大綠豆產地農民因豆價不穩不種豆(圖)
    作為吉林省松原市扶餘縣德勝鎮雙河村的農民,他的行為讓同村種玉米的人感到不以為然。該村村民石有村告訴記者,目前種植玉米的收益遠遠高於綠豆,儘管綠豆價格漲了不少,但還是玉米收益穩定。「我們這很少有種植綠豆的,主要是不賺錢。」6月6日,石有村對記者談起目前的綠豆價格形勢時說。
  • 假如世界上只剩下6種水果,你只能選一樣填飽肚子,你怎麼選
    現在大家吃飽喝足了,很多人的想像力無處發揮,各種末世題材的電影、遊戲都是層出不窮,不過現在,小編給大家一個非常「友好」的末世幻想,那就是假如現在是世界末日了,但是你只有6種水果可以選擇,你會怎麼吃,讓自己的肚子填飽呢?
  • 臺當局難解豐收傷農之痛 中南部深受謠言困擾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當局「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11日專門前往臺南,當面向農民說明民間流傳「當局不收公糧」之說純屬謠言,呼籲農戶不要搶收水稻。今年臺灣較少自然災害,荔枝、菠蘿等水果均出現豐收傷農情形,尤以香蕉為烈:據「農委會」預估,今年全臺8642公頃香蕉種植園出產達19萬9026噸,而產地價格最低曾跌至1公斤新臺幣1元。依往例,臺灣各方機構、人士近期出面大量採購、呼籲增加消費幫助農民。
  • 這種水果,畝利潤可達20萬,但農民都表示不敢種植
    從九月開始,農村進入了收穫的季節,農民朋友都沉浸在農作物豐收的喜悅中。不過今年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這些農產品的回收價格比往年價格都低,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損失,尤其是花菜、柚子、蘋果等,這讓許多農民朋友非常難過。很多人都準備不再種植,去城市裡打工。也有小部分人決定明年換種作物,看看能否緩解。
  • 白銀靖遠:秋菜價格創新高 菜農豐產又豐收
    當前正是秋季蔬菜大面積上市的時節,靖遠作為甘肅省蔬菜生產大縣,這段時間是菜農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間,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蔬菜價格十分走俏,菜農們辛勤的勞動迎來了滿滿的收穫,豐產又豐收讓他們勞動的同時,享受著收穫的喜悅。
  • 陽信縣梨農豐產不豐收,鴨梨產業徘徊不前,今後怎麼辦?
    「由於受種植管理和品種等因素所限,近幾年陽信梨農豐產不豐收,鴨梨產業徘徊不前,我們必須闖出一條新路。」陽信縣林業負責人說。陽信縣打破傳統的單一樹種造林模式,本著適地適樹、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則營造多樹種混交造林;沿濱陽大道20.9公裡實行了單側林帶寬度不低於100米綠化(其中路肩進行了30米景觀設計),沿西外環10.4公裡單側綠化寬度200米栽植經濟林,慶淄路南延段5.4公裡單側100米綠化,新大濟路單側50米景觀綠化;大型河流、乾渠單側林帶寬度不低於100米;圍村林平均寬度不低於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