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去蘇州旅遊的人都是衝著蘇州園林而去的,而蘇州園林中的翹楚自然是拙政園了。如果你刻意請導遊講解,當然,最好是蹭導遊(這才符合本文的中心思想),一定會聽他們訴說文徵明參與設計建造拙政園時借景北寺塔的典故。是的,把本不屬於拙政園內的北寺塔作為拙政園的一景,確實是匠心獨運,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的意境和心胸。這樣一來,拙政園就是一個「塔景房」了。
放之整個蘇州大市,蘇州那「地級市第一名」的高光名頭何嘗又不是借景崑山、太倉、張家港、張家港這眾小兄弟呢,他們是如此的星光耀眼。2019年蘇州全年的GDP高達19235.8億,2020年有望進階兩萬億俱樂部。在近20000億的份額中崑山佔了4000億,張家港佔了3000億,常熟佔了2500億,太倉佔了1400億。拋開這些,蘇州市區只剩下光禿禿的8000多億,佔大市GDP的一半還不到。在這八千億中還有設區若干年的吳江以及蘇州的不合理的房價。外界只看蘇州的結果,不看蘇州的過程。這大大提升了蘇州的美譽度。
1983年的行政劃分的初衷是大市帶帶小縣。崑山和太倉緊挨著上海,似乎是由上海帶著的,並且彼此都在擠眉弄眼。當時的張家港的確是蘇南最窮的縣了,蘇州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支持。特別是張家港保稅區的設立,有秦振華等同志的個人努力,但是蘇州作為上級也是出了力的。只不過現在的張家港似乎並不念舊情。蘇州對北三縣(張家港、常熟、太倉)的輻射能力實在是太弱了,客觀上背離了1983年的初衷。如今的北三縣已經羽翼豐滿,撤縣設市近三十年,有獨立能力了。
隨著滬通高鐵的開通和蘇南沿江高鐵的即將開通,張家港、常熟、太倉和蘇州漸行漸遠,和上海走得更近。北三縣緊挨著長江,蘇州自然不願意失去這條黃金水道。但是蘇州對北三縣也應該給點真金白銀。蘇州對張家港真的是鞭長莫及了,在科教文衛這一塊很難不依靠稍大一些的城市,她距離無錫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