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成果解放生產力,催生執行力,讓社區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從「微治」到「精治」再升級為「善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何為科技支撐?筆者以為,就是堅持在社會治理中融入科技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實現數位化轉型,堅持用科技成果支撐社會治理,最大限度解放和促進產生力,有效提升社會治理的精準度和融洽度,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以科技提升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
做好「網際網路+」文章。始終堅持「網際網路+」理念,搭建好「智慧社區」公共服務平臺,承載並優化社區自治、社工管理、民情記錄、信息查詢等功能,實現信息橫向縱向貫通,鼓勵社區通過微信公眾號、社區互動APP等形式,打通社區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平安365」智慧治理體系、江幹區「智慧治理一張網」、濱江區「智慧社區」等平臺貫通多部門信息,推動聯動共治。西湖區和拱墅區祥符街道阮家橋社區分別搭建了社區「智連線」平臺和「1598-服務到家」手機APP平臺,形成了網上辦事、居民自治、生活服務等智能綜合應用系統。推動「便民惠企」智慧應用在社區落地,下城區石橋街道景榮社區引進智慧機器人、老年卡制卡機、高拍儀等便民設施,拱墅區上塘街道善賢社區開發「善賢E家人」智慧卡,促進了社區治理服務智能化。
加大「區塊鏈」運用。堅持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廣泛運用於社區治理之中,減少社區治理的死角和盲區,著力打造「和諧、法治、智慧、活力、安全」的現代新型社區。如寧波市加大智慧信息服務,建立「一庫一線一系統」的智慧服務平臺。「一庫」即服務需求信息庫,分類採集社區居民數據;「一線」即開通87868000服務專線,實現服務對象與智慧服務平臺的實時互通;「一系統」即服務需求收集處置智能系統,為居民提供家政便民、物業維修、醫療保健等10大類專業化服務。形成居民電話點單、服務平臺自動派單、服務團隊高效落單、服務對象即時評價的信息化服務流程,保證了服務質量,增強了安全係數,提高了和諧指數。
實現「智能化」目標。智能化是人類走向更高文明的大勢所趨。近年來,杭州市主城區諸多小區和眾多公共停車場與杭州勤鳳科技有限公司加強合作,探索建立車牌識別電子系統,做到車輛通行不落杆進出和收費,提升了通行速度,節省了人力資源,提高了辦事效率。為促進治理智能化,全省各地堅持向科技要執行力,走信息化路子,向數位化邁進,紹興、嘉興、湖州等地正在積極探索村(居)務公開新路徑,著力實現由物理版櫥窗向電子版平臺轉變,做到所有村(居)務公開內容都能在手機上體現,居民群眾均能第一時間知曉,有效解決了以往「月貼一張紙,風吹無人管」的弊端,提高了群眾對村(居)務公開的知曉度和監督力。
堅持用科技增強社區治理精準化效能
抓好精細化實踐。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社區治理精細化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方面,浙江省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精細化治理路徑,如不少社區警務室充分發揮科技成果作用,堅持向科技要戰鬥力,通過採用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精準定位等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破獲拐賣兒童、抓捕逃犯等難案懸案的成功率。目前,順手牽羊或小偷小摸等違法行為在浙江各地越來越少,因為,嫌犯往往來不及逃跑就被警方抓住了,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聚力精準化探索。只有精準才能促進高效與和諧。比如,當前廣為詬病的高空拋物(墜物)傷人事件呈現多發態勢,圍繞打造「和諧自治標杆區、幸福養老標杆區、暖心服務標杆區、精準保障標杆區」的目標,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等多地想出了防範妙招,在廣泛徵求居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邀請專家進行專門設計,在小區內安裝數十個到上百個不等的防高空拋物攝像頭,多以60度或80度仰角安裝,綜合考慮玻璃反光、不侵犯個人隱私等因素,這些「電子眼」輻射所有住戶的陽臺和窗戶,有效解決了一直困擾城市居民小區治理的老大難問題,既加大了對高空拋物的有效監督,也方便了對高空拋物事件的責任倒查,更為維護大多數人利益創造了條件,數據顯示,98%以上居民持歡迎態度,這種利用科技成果解決人力資源匱乏、延伸人類觸角、彰顯公平正義和法治力量的做法,值得全社會期待。
堅持讓科技拓展社區治理善治化維度
讓科技助力做好事。近年來,浙江省紮實推進數字民政建設,堅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引領,加快完成民政公共服務和政務服務全面數位化,以民政服務「碼上辦」為抓手,全面貫通社區治理「碼上協同」、社會組織「碼上通辦」、社會救助「碼上聯辦」等12個條線「碼上辦」服務,統籌推進「網際網路+民政服務」。如杭嘉湖等多地城鄉社區通過安裝籤注(卡式)自助一體機,讓居民不用跑鎮上或縣城,就能實現電子港澳臺通行證自助籤注。同時,便民自助一體機在城鄉社區就能實現30多項民生事務通辦,既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方便了居民群眾,真正實現了「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
讓科技助力行善事。堅持以未來社區建設為切入點,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位化三維價值,健全社區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配套,將未來社區作為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創新落地單元,優先推動5G通信技術應用,落實未來社區實體建設和數字建設孿生理念,加快推廣應用社區信息模型(CIM)平臺,通過建設應用社區智慧服務平臺,探索社區居民依託平臺集體選擇有關配套服務,推行「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推廣「平臺+管家」物業服務模式,鼓勵共享停車模式,推進社區智慧安防建設,在保證數據安全並做好風險評估管控的前提下,大力推進未來社區九大場景創新,真正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普惠,促進了善事善行,善作善成。如杭州市拱墅區小河街道與海康威視合作,引入全球領先的AI視頻智能識別技術,探索建立了「城市眼雲共治」基層城市治理模式,其中通過水電流量和門禁系統建立了自動觀察安防措施,防止獨居老人出意外,既保護了老人隱私,又推進了社區居家照料,真正構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讓科技助力防壞事。科技力量遠超人眼範疇和人力所及,如科技「天眼」和行動支付作用就是很好的例證,目前在浙江省縣域範圍內,通過安裝高清電子監控設備,較好地實現了抓拍開車接打電話、高速行車後排不系安全帶等陋習和頑疾。隨著杭州率先成為名副其實的行動支付之城,全省11個地市和90個縣(市、區)均推行手機行動支付,有人開玩笑說,小偷到了浙江因偷不到現金都改行了,行動支付有效促進了平安社區、平安浙江的創建。
科技力量是無窮的。它不光是勞動力和生產力,也是執行力和戰鬥力,更是智治力和善治力。隨著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科技必將進一步延伸社區治理之眼力,拉長社區治理之臂力,拓展社區治理之腦力,有效支撐和撬動社區治理實現精準高效。
作者:秦新春
原標題:《【視野•觀點】社區『精治』『善治』 離不開科技支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