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都非常喜歡聽卡農,但鮮有人知道卡農並非是一首樂曲的曲名,而是一種曲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複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
閉上眼睛靜靜聆聽,輕柔的音樂,如夢似幻,伴隨著淺淺的呼吸聲,由弱漸強,由輕緩逐漸變明快,跳動的音符,輕鬆,雀躍著,鋼琴家的手指如同墊著腳尖的芭蕾舞者旋轉,跳躍,不停歇。
(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卡農)
有人說卡農等於愛情,但是卡農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關於《Canon》
Pachelbel ,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的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天天聽他彈琴,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旁邊的鎮上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裡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裡只喜歡Pachelbel。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
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精力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Pachelbel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Barbara Gabler聽後,對自己說:「不要說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第一名的!」(在鎮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
半年裡,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裡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著睡一會。 半年一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果真的拿了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盃去找Pachelbel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Pachelbel的時候,Pachelbel已經不在了。當時正值戰亂,Pachelbel被徵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等他回來。」
就這樣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 ,村長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碎屍體,說那就是Pachelbel。Pachelbel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經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
在3天後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裡,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的半年裡,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了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隨後的一次禮拜,Pachelbel招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D Major)」彈後,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沒有落淚的。
Canon,一個始終能讓愛與纏綿生死相隨的名詞。
是的,卡農,無論意義是「規律」還是「規則」,始終堅持用D大調28度的輪迴述說暴雨後的晴空,用輪唱音符描畫古羅馬遺址之上的佳人,用鋼琴的曲妙流暢或管風琴的混錯凝亂勾勒翡冷翠的迷情,讓愛與纏綿生死相隨。
生活沿軌跡,不停反覆,我們便會抱怨……卡農,灰色的樂軌和瑰色的雙聲部,彼此獨立而又交融,如同飛揚的蝶沿途收集色彩,編織成夜鶯啼血的婉轉空靈,反覆卻不單調。愛的主聲部始終追隨憶的曲調。纏綿悱惻至極的音樂,就像生活。用最後的和弦呼應長相守的誓,永不分離……
300多年前的德國作曲家 Pachelbel 為召喚亡妻飄零的魂,用復調音樂的曲式卡農,去輕盈永世隔絕雕刻的痛。這位德國作曲家用義大利賦予的靈感,將無窮動音樂的元素織入迴旋曲曲式,同一旋律卻以不同高度在各聲部出現,此起彼落如湧動春潮連續模仿。於是,這悠揚的旋律,在300年的芳華流轉間縱情歡歌,肆意渲染,迷醉忘返於時間倉皇流失的感應,把每一位聽眾帶離處境,未曾設防地依戀一場彼岸邊緣的舞蹈。
人生的悲歡離合,如同移換間反射的光影,音樂的詩意控制著生命的悲喜,浸染心靈。無論是內斂的滄桑,還是未知寒意的蒼茫,深愛的信念能超越自我潛能,穿透古樸夜色回歸忘卻的姻緣,前世的約定亦會不遠萬裡,漫過隱約的秋水,觸礁曾經的愛人。
在卡農曲式中最富盛名的《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便有著這樣的力量。作曲家 Pachelbel 因亡妻之痛作此曲,斯人遠逝,愛情的魂糾纏著音樂的魄,定格成永恆。也給了後世之人關於愛情的最好形容。它曾出現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凡夫俗子》中,用出世的清泠、驚豔,微笑入世的躁動不安。它也曾幻化為阿姆斯特丹純淨天空映照的《雛菊》,用景致至美敲打女孩畫筆下的麥田。它是被生活誤讀的親情,也可以是錯位的愛情。甚至可以是鉛色天空中飛過的青鳥,留下孤寂悲涼的影;也可以是驕陽下放肆的雛菊,在最美的時刻怒放,盛開後凋零,轉身而逝,留給麥田一個溫柔的側影。
這樣的悲歡人事,似水流年,一直存在,從未停止。你我都有過不曾說出的愛,不肯忘記的臉,當你我於塵世間陌路而過,恐怕只有自己心底明了,多少年華在凋零後知曉,多少往事在清醒時落淚。不過沒關係,可以在心底有那麼一點點悸動時,在無表情的人群中,揚起臉,讓花香拂面,與光影遊戲,讓卡農追逐的曲式,追逐著,蔓延年少時的悸動。
關於愛情
1. 愛情是優雅的,生活卻有太多的不雅。兩個人可以衝破許多困難和障礙,義無反顧地走在一起。然而,當兩個人在一起之後,他們才發現許多生活的細節瑣碎如許,不值一提,卻又非同小可。
2. 愛情是自我完善的一個階段,我們在經歷自己的人生,你愛過別人,被別人愛過,受過傷害,也傷害過別人,歡欣、沮喪、失望、思念、等待,受盡煎熬,然後豁然明白,得失並不重要,最重要是你長大了,變聰明了,你變得精彩,你的人生從此不一樣了。
3. 應該打電話來的那個人遲遲還沒打來,這一刻的牽掛,是甜還是苦?等著他遲到的電話,想著各種的可能,都沒法專心做事,這樣的牽掛,是負擔還是幸福?終於聽到他的聲音了,聽著那熟悉的聲音,踏實了,突然明白這就是愛。所牽掛的,就是牽絆。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Canon(卡農)
尹仕彰:卡農,治癒心靈而又纏綿至極的音樂,兩個人的生死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