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手書
作為一個見證歷史與當下的媒體人,眼見我的故鄉河南,被一次次擊打為碎片,被一次次地僵化硬結為一種偏見,而,經年不化。那一個個來自故土的個體,卻猶如失去了蜂王的工蜂,悲壯而決絕地守衛自己的蜂巢。
——江華
江華手札
江華手札來自豫記00:0002:05
▲ 點擊聆聽 ▲
江華手書
楊桐君臺鑑:
庚子秋十月十五日月圓之日,豫記在中原商城的十周年嘉年華及「這就是河南」啟動。
三日之會,足見了您的誠心與河南、及鄭州市官員的誠意。無論從任何的意義上言,今日之河南形象重振之重要,要比河南歷史上任何時代都重要和迫切。
幸而有幸,在這個時間,豫記、河南的未來相逢於此。本想手書感言,三言兩語便罷,卻猶如小時候放手牧羊不小心脫了韁繩,言之所及,便撒歡似無了方向。
江華
暫且手書一小段感想,聊表一客居他鄉的河南人的一段情腸,還想用我說的一句話:家裡的、家外的河南人用心做好自己,不辜負山水供養也。
先出了一個序言,至於是否「老鼠能拖出來一把木鍁」來,也不敢說能字。總之,在河南需要「河南的媒體人」之時,也是新時代標誌性的豫籍記者與傳播者確立標杆之始。
殷殷厚望,寄與楊桐諸君,河南天地、山水、人,見證之。
此致
祝福河南
方城人江華 庚子十月廿日廣州
吾有世界
家在河南
(序)
吾有世界,家在河南來自豫記00:0003:07
▲ 點擊聆聽 ▲
江華手書
聚如一盆火,散為滿天星,熱鬧的「豫記十年」落下帷幕,「這就是河南」活動在全球開啟。
在這個信息洞開萬門的世界,讓找到一個何方的由頭,開始這段文字之旅,成為我難以舒張的心結——張口結舌,只是因為太多的話,雍塞在心胸與舌尖。
作為一個見證歷史與當下的媒體人,眼見我的故鄉河南,被一次次擊打為碎片,被一次次地僵化硬結為一種偏見,而,經年不化。
那一個個來自故土的個體,卻猶如失去了蜂王的工蜂,悲壯而決絕地守衛自己的蜂巢。
游離的靈魂們,歷經目光如刀的客體對河南的切割。竭力地以實踐,和修復彌合「抽象的河南形象」帶給個體的殤痛,唯願以己之力,粘上河南飄散的羽衣。
而對著數代人對今日以後的河南形象寄予了太多的光榮與夢想:「河南形象」是提升?是重塑?是挖掘?是尋回?是包裝?是辯白?是抗議?
似乎這一切,又都不在「這就是河南」的命題之內。卻又是這個命題裡的全部。
江華
近幾十年來,流動的中國和世界,已為河南人打上了許多無法選擇的烙印。
想要恢復河南人的真面目是如此艱難,我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剝開緊緊粘在我們肌膚上的標籤與印痕——有一些要揭下來,令我們忍受難以面對的痛。更有甚者,還會看到面目全非的瞬間。
剝離痂痕是痛苦的過程,但我們重歸精神上的「真河南」,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從河南的本我到「被妖魔化」是那麼容易,從「妖魔」重回本質,卻需要千撕萬扯。
好話猶如蜜糖會掩蓋苦澀。我們就一起,走入一個個被「妖魔化」的死結裡,找到死結,解開。讓人重新認知河南人的脈絡罷!
江華| 撰文
XIAXIA | 版式
////
作者|江華
方城縣人,畢業於鄭州大學新聞系,現職於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戶外傳媒公司,曾為廣藥撰寫系列書籍《大創新》、《大南藥》、《大健康》;著有《梵谷奶奶的世界》、《俺們農村》等熱門書籍;做調查記者期間僅在南方周末採寫100篇左右的深度報導,絕大多數引起了大反響,如《長江三峽》系列、愛滋病系列等;曾任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記者、特別報導部記者、熱線記者,曾獲中國新聞獎消息獎二等獎。
////
朗誦|翟宏為
著名媒體策劃人、職業編劇,豫記客座總編輯,「這就是河南」總策劃,曾任中央電視臺第十頻道節目策劃,2003年最具影響力暢銷書《河南人惹誰了》的第一作者,曾榮獲中國舞臺藝術最高獎『』國家文華獎「,戲劇作品有《突出重圍》、《洞庭秋》、《大渡狀歌》等,影視作品有《解密1972》、《今世再生》、《青絲如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