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省的行政區劃,是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經過長期的演化、碰撞而逐漸形成的產物。今天就來聊一聊這樣一座城市,這座城市處於南北交接處的地理位置。位於河南之南,東邊分別和湖北、安徽接壤,大別山山區之北,淮河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這裡的都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文化與人群的交匯地帶,所以難分南北!
信陽所處鄂豫交界處。造就了一個美食城市,信陽人民會把所有的美食經過改良,變成更美的佳餚!河南大部分地區降雨少,地表缺水,作物以旱地作物小麥、玉米為主,地下水被廣泛開採,而信陽降雨充沛,河流眾多,池塘湖泊密集,農作物以水稻、油菜為主,少量種植小麥和花生。整個河南境內均以麵食為主,唯獨信陽人「一日不可無米」。在河南,信陽人是出了名的會吃,僅一個早餐就花樣繁多,武漢風味的熱乾麵被信陽人改良後,少了芝麻醬的稠膩,多了麵粉的筋道和爽口的香辣。說起熱乾麵,都會有人認為是武漢的特色,但在信陽卻有著更加獨特的味道!
在清晨,你要是發現街頭
「老闆,來二兩熱乾麵。」「我的多放點辣椒。」「我的不要芥末。」「加一份千張。」
這樣的場景,這不是武漢街頭,而是豫南城市,信陽!武漢的面偏幹,芝麻醬多,信陽的面偏溼,調料更重;其實各有特色,只不過信陽熱乾麵裡藏著信陽人的那份鄉愁而已!
說來也奇怪,信陽是河南的城市,卻吃著和武漢一樣的食物,而河南人愛吃的燴麵,卻在信陽難覓蹤影。分辨一個人的地域籍貫,語言是最簡單,也是最準確的判斷途徑。但這一途徑顯然不適合信陽人。信陽與湖北諸多城市接壤,所以語言方面與湖北、安徽方言更是接近!
信陽人常常被認為是河南人或者被認為屬於北方人口,那是因為大家對河南的呆板印象,認為河南人都會說河南話,河南人就是典型的北方人,其實不然。文化是很複雜的東西,不能僅憑行政區劃來判斷人群的文化屬性。信陽話更像是南方「蠻子」,而不是北方的「侉子」。信陽人語調較平穩,與河南話的拖音和曲折相比,四聲差別並不明顯,以至於信陽孩子去鄭州讀書,一句河南話都不會說,大家需要用普通話交流。就連信陽人都在迷茫,我們到底屬不屬於河南呢?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信陽就歸屬於荊湖北路,但到了元朝時期,卻被劃入河南江北行省。目的就是掌控湖北的 命門。當年,楚國從漢水上遊向東南擴張,都城雖數次遷移,但都在湖北與信陽交界附近。八百年浪漫、詭譎的楚文化深深烙在了江水和淮水兩岸,信陽是正宗楚文化的發源地、延展地。如此行政劃分,給了信陽「豫風楚韻」的氣 質,就像身處燴麵大省,卻迎來熱乾麵的「第二春」。
目前河南「中原城市群」整體發展規劃已經出爐,信陽有城市發展目標和鐵路發展規劃,所以說信陽未來還是在河南發展最為有利。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河南信陽可以與湖北襄陽、隨州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與交流合作,待有一定發展基礎後可以組成「鄂豫城市群」。這樣一來將有利於河南、湖北兩省經濟發展與交流,對於南陽盆地與湖北鄂西、河南豫南地區城市來說也是不小的城市發展機遇。
其實,作為普通人,
我們從來不能自主選擇,
所謂的文化、地域認同,
城市的命運,和人一樣,
有時僅僅來自一場刻意的安排。
勤勞的信陽人任重而道遠,
畢竟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
屬於信陽人獨有的文化!
大家對信陽這樣的地理位置作何感想呢?留下您的精彩評論吧!關注小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