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禹丁華
洪橋鋪位於邵東市牛馬司鎮洪橋村,系明清時期寶慶至長沙古驛道大東路上的重要驛站。其得名源於當地一座名叫「洪橋」的古廊橋。該橋始建於1506年的明正德元年,原名太平橋,是大東路經過洪橋鋪必經的節點,架設在發源於新邵龍山流向邵水的西洋江上。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洪橋在明朝修建後,幾經傾圯,幾經重修。現存六拱大石橋,系重修於清道光年間。橋全長55.5米、寬6.83米、高8米、拱跨度9.25米,橋上長廊高4.28米,橋面距水面約7.8米;橋面中央道板用一塊塊巨大的青石鑲嵌而成,青石寬約1.40米,最長的青石長達2.5米;橋上建風雨亭,長廊共有十四對紅漆木柱,兩端砌牌樓,橋中間築神廟、設香爐,以鎮水妖。橋上石欄內側雕刻著各種花草、鳥獸、菩薩、幾何花紋等圖案,精美別致,古色古香。
洪橋上的廊柱與石碑 攝影:禹丁華
歷史上的洪橋鋪,因橋成市,是湘中人們東出長沙、北去京師的必經之地。一條長約500米的老街有驛館、商鋪、客棧、藥房、書院等,許多百年老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人稱「小香港」。然而,在汽車火車輪胎的輾壓與鋼筋水泥樓房的擠壓下,現實的衰敗取代了曾經的繁華,如今的洪橋鋪早已不復當年的繁華,只有洪橋上的地攤,還能令人追憶那逝去的滄桑歲月。
作為寶慶的東大門,洪橋鋪延續數百年繁華,按理說當地應建有不少「大花屋」。筆者實地考察卻頗失望:當地現存老建築的用材與做工卻多不講究,而我們太平裡的「大花屋」反而多而好,並且這些老屋基本傾圯殆盡,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加紅磚瓷磚的方形盒子屋。
我自牛馬司鎮洪橋村徒步往縣城方向走,眼裡不停地搜索著「大花屋」,正失望時,在離洪橋四五裡的上橋村看到了一座名叫「謝家花園」的老屋,不禁有點喜出望外。
洪橋鋪謝家花園 攝影:禹丁華
謝家花園,又名六德堂,因修建時,謝家有六弟兄而名。謝家後人很客氣的接待了我,他說這屋已有百多年的歷史,屋主屬土財主。它歷經土改分屋、大躍進積肥與文革破四舊,特別是改革開放,這屋拆的拆,爛的爛,倒的倒,現基本就剩這正堂屋與五堵山牆了,族人想恢復,哪有可能,能把這殘存的維修不倒就萬幸了。我看到,正堂屋的廓柱原為木質,因腐朽換成紅磚,他們把原來的柱礎翻轉過來以承受方形的紅磚,這也叫創新吧。
歷史上的洪橋鋪不僅商業繁華,也出過不少名人。例如原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故居距洪橋約1.5公裡,原紅二十九軍軍長謝嵩將軍的故居距洪橋不足2.5公裡,此外,洪橋周邊數公裡的邵水流域內,還出過江南提督楊金龍、教育家李寶圭等。不知道謝嵩將軍與這個謝家花園有無關係?
洪橋鋪之行,除了探尋大花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民居多沿引西洋江水渠而建,水流之清澈出乎我的意料。但到處是垃圾,我親眼看到有村婦把垃圾隨手往水渠裡拋,西洋江河道裡的垃圾令人瞠目。
夕陽西下,回眸洪橋鋪,發現西洋江兩岸青山隱隱,江水滔滔,洪橋像一位不屈的古代武士屹立在西洋江上,歷經滄桑,向人們述說曾經的傳奇。
附:「鄉土天下」堅持獨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樸實的語言描述鄉土歷史人文。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鳴,敬請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勵作者寫作。
作者簡介:禹丁華,湖南邵東流光嶺人。77年考取湘潭大學。曾供職於省檔案館近四十年,參與或主持過一些湖南近現代史研究課題。晚年對家鄉的人文歷史情有獨鍾,常寫些寄託鄉愁的小文以自娛。
主編:陳勝喬 編校:文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