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太低了?深圳在學新加坡樓市!

2020-12-06 百話財經

政策越多,房價漲的越快,這話一點不假……

01

這幾天,許多媒體和無房者又在自嗨了。

原因在於,上周五(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在紀念深圳40周年的一個活動上提出:

我們的目標是讓將來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這是一個長遠目標。新加坡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出六比四的住房比例。

然後頓時市場無數的解讀:

《深圳樓市要學新加坡,房價要下降?》;《深圳不學香港,改學新加坡,樓市格局或將面臨巨變》;……

事實上,如果讓深圳真的朝著上面這個目標狂奔,深圳的商品房價會漲的比火箭還快。

02

首先來講講什麼是新加坡模式?

我們先了解一下新加坡的房地產市場情況,根據美國商業地產機構世邦魏理仕2020年6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香港保持著全球最昂貴的住宅地產市場地位,新加坡排名第二,上海排名第三位。

從數據上來看,新加坡房價比深圳還高,但新加坡的住房自有率卻高達92%

根據新加坡的數據:

截至2015年7月,新加坡有321.74萬人居住在組屋,超過總人口82%(備註:推斷出當時人口是392萬,這個82%數據似乎偏高,如果按564萬人計算,比例只為57%);住房自有率從1970年的27%上升至2000年的92%,2015年保持在90.8%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因在於新加坡一直貫徹「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凡是本國居民幾乎都能擁有自己的組屋,而經濟實力更好的本國人或者外國公民可以選擇購買私人公寓或更高級別的住宅。

政府提供「廉租房—廉價組屋—改善型組屋—私人住宅」的階梯化供給體系,滿足不同收入階層住房需求。

低收入人群,可以以不到市價1/10的租金來租廉租房,中低收入人群,政府也提供了很多福利政策來幫他們買組屋。

圖片來源:密斯塔

在新加坡,大部分有工作的家庭都買得起組屋,因為組屋價格並不高,政府還有各種補貼和優惠貸款。

新加坡的組屋,住起來相當舒服,有學校,交通方便,配套齊全,買了還可以拿補貼,基本不輸國內的中高檔小區。

當然,如果你更有錢,想住更好的地方,要遊泳池、健身房和24小時保安,還可以買私人住宅,配套更好,但房價至少是組屋的2-3倍以上。

總的來說,新加坡模式,是把樓市分成了組屋和私人住宅兩個市場,中低收入靠保障,高收入靠市場。

收入不高的,政府幫你買組屋,自己有錢的,可以花錢買高端住宅,既保證了公平,又滿足了效率。

為什麼新加坡模式是可行的?核心原因在於:

政府有錢

新加坡有《土地收購法》,國家可以用低價來強制徵收土地,而且每年新加坡有大量的財政支出,來確保組屋低價和提供政策補貼。

另外,新加坡是一個城邦小國,面積只有721.5平方公裡,人口只有570 萬,但經濟實力排在世界前列。

人少錢多,這才是新加坡實現組屋制度的核心原因。

而深圳的狀況,正好相反,錢少人多。

03

我們先給官方算一筆數,如果要實現「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的目標,還需要建多少保障性住房

先看一張圖:

根據非官方的統計數據,深圳的日常管理人口已經突破了2000萬,其中1800萬人都是無房者,而且深圳每年都有40-50萬的新增人口。

那深圳每年能給出的保障性住房供給,有多少呢?

根據2018年深圳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

明確提出深圳市將在2035年前新增建設籌集170萬套住房,其中,市場商品住房70萬套,佔40%左右;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共100萬套,佔60%左右。

2018-2035年的18年間建100萬套,相當於平均每年建設5.5萬套(備註:實際上政府對建房進度不是按平均規劃的)。

就算三人一套房子,深圳每年的政策性住房,才只能住16萬人,依然還有20多萬新增人口無家可歸。

還是按照三人一套房子計算,如果要讓剩下的1800萬無房者中的60%都能住上政策性住房的話,深圳還要供給360萬套政策性住房。

按照一年5.5萬套的速度供應,需要65年,才能讓現在的深圳無房者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偉大理想。

這還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測算,這建立在深圳土地供應有保障、政府財政有保障、政策持續穩定以及人口流入保持基本不變等情況下。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現在看這篇文章的人,上到80,下到8歲,有一個算一個,根本不用理會這個政策,因為根本輪不到你。

04

這些政策性住房的供給還要佔到未來深圳住房總供給的60%,其實釋放一個更大的信號——大中城市普通住宅土地的供應有可能繼續減少!

這不是胡咧咧,看數據:

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供應急劇減少,在整體新房供應中佔比持續降低。尤其是深圳,2017年新房住宅供應33707套,創下10年來的最低水平。2017年深圳減少一萬套商品房供應!

而接下來深圳18年的時間只供應70萬套商品房,也就是年均3.9萬套左右,比最低水平稍高一點。

什麼意思,這就意味著再過一段時間,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供應會越來越少。

那個時候,你拿著錢都很難買到百分之百產權的新商品房了!

這樣,其實是堵死了商品房價下跌的可能!

住宅土地供應減少,政策性住房又輪不到自己,如果不花高價去買數量稀少的商品房,自己住哪,更不要說,自己還要落戶,孩子還要上學。

這種情況下,房價焉有不大漲的道理。

記住一件事,讓你有的住,跟降房價完全是兩個概念,否則有80%居民住在公共房屋的新加坡,房價怎麼會殺進全球前三?

最好的反面教材其實就是,2018年深圳就出臺了「二次房改」的政策,然後今年深圳的房價走勢大家有目共睹。

這也印證了那句老話,房價是越調越漲,想讓房價跌下來,方法很簡單,把一切調控政策都放開,自由放任,任由市場投機炒作,等房價炒到連馬雲都覺得貴的時候,房價自己就往下走了。

相關焦點

  • 樓市「變天」?深圳:學新加坡!我們能照搬新加坡模式嗎?
    156年薪放在三四線城市,的確是一個十分高的年薪,但是放在深圳可就不一樣了。就連姚婷自己都感慨,「156萬年薪放在深圳這個城市來說,很難做什麼的,畢竟這裡房價就要10萬一平」。房價和收入有一個比例,我們將其稱為房價收入比。按照國際慣例,房價收入比在3到6倍之間是合理的區間,如果考慮到房貸的因素,住房消費應該佔居民收入的比重小於30%。
  • 深圳:學完長沙,學新加坡!房價將何去何從?長沙跟不跟?
    不過,如果深圳房價繼續飆漲,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將業務轉移出深圳。 對於深圳而言,如果因為房價動搖了高科技產業的根基,顯然是得不償失,所以,深圳才會成為國內第一個率先站出來,公開表示要學習新加坡的城市。
  • 樓市巨變?!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 未來房價這麼走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樓市巨變?! 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未來房價這麼走...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房價和改革舉動一樣受人關注。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講話,再次引發深圳下一步樓市調控方向的熱議。
  • 樓市巨變?!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未來房價這麼走……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房價和改革舉動一樣受人關注。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講話,再次引發深圳下一步樓市調控方向的熱議。
  • 樓市大變局!首提「學新加坡」,「香港模式」要被拋棄?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近日,深圳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未來的目標是讓6成的深圳市民都住上政府的公共住房。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的時間窗口,深圳首次提出「樓市學新加坡」,充滿想像空間。
  • 馬光遠:深圳學不了新加坡住房模式
    時隔一天,9月2日,馬光遠對不買帳的網友們給予了回應,再次強調深圳房價高,屢屢暴漲的根本原因在於土地供應不夠,跟有沒有學新加坡模式沒關係。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深圳獲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周年。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拿什麼來保障60%的人的住房? 也有網友發出質疑,中國和新加坡國情制度不同,只照搬照套,如何學得來? 新加坡作為「房住不炒」的典範,深圳學習新加坡,真的可行嗎?
  • 深圳不學香港改學新加坡,這事挺玄的……
    最近,深圳準備「拋棄」香港了——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局長張學凡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在未來,深圳將有60%的市民住進政府提供或出售的住房裡面。得,深圳樓市準備迎接「新歡」新加坡吧!如今回過頭來看,很多站友第一眼看到的可能並不是維權,而是2011年深圳龍崗14000元/㎡的新房房價……這也太讓人懷念了。在房地產市場狂奔幾十年的深圳樓市,如今的房價收入比已經達到43.5,在全世界的房價收入比排名中位列第二。換而言之,一家人不吃不喝43.5年,才能在深圳買得起一套房。
  • 李宇嘉:學習新加坡,深圳是認真的,樓市何去何從?
    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將來深圳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那麼,新加坡模式,是否學得了?怎麼學?對深圳樓市未來的影響有多大呢?其實,深圳這位領導公開表態,要「學習新加坡」,不是一回兩回了。學些發達國家經驗和做法,這是幾十年來慣常的提法,本身無太大問題。關鍵是,體制機制不同、政府目標取向不同(靠不靠地產穩經濟)、配套政策不同(是不是真調控),有沒有可比性,這才是大問題。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四小龍發展奇蹟太震撼。
  • 深圳要學新加坡?這概率有多大?
    去年開始,深圳樓市非常火熱,房價一漲再漲,引起很大關注。最近深圳住建局局長提出,深圳房地產市場或拋棄香港模式,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可以說是健康房地產市場的代名詞,很多人想到國內房價太高,就希望有新加坡那樣的保障房住。
  • 深圳學習新加坡,樓市何去何從?
    這個消息一出,引發了無數人的關注和好奇,畢竟房子是中國居民財富的大頭,在深圳大多數人更是以房價為信仰。既然深圳要學習新加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新加坡樓市是一個怎樣的狀態,了解差異和困難,這有助於我們看清自己市場未來的樣子。
  • 深圳樓市房價暴漲的詳細原因,深圳房價暴漲套路解析,吃瓜也吃的...
    二、深圳樓市小區業主聯合漲價現象開始 1、11月18日到11月25日,這7天的時間裡,深圳應該有部分樓盤就開始調高小區的掛牌價了,並且網上房產大V也開始加入到這場遊戲中來,各種鼓譟深圳房價要騰飛的消息,為深圳房價造勢。
  • 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 未來房價均價或走低
    來源: 第一財經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房價和改革舉動一樣受人關注。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講話,再次引發深圳下一步樓市調控方向的熱議。
  • 全球樓市觀察| 新加坡堪比香港 但新山能成深圳嗎?
    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馬來西亞樓市的利空消息從未間斷。比如新加坡質疑馬來西亞的新山填海工程存在越界與環保問題,碧桂園的森林城市因為外匯管制收緊而暫停了銷售,馬來西亞首相公開抨擊往屆政府向中國企業出售土地。拋開這些短期的政策面消息,長遠地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樓市適合哪些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新加坡樓市的房價和租金回報水平已經接近香港,但新山能夠成為「深圳」嗎?
  • 樓市調查料今年新加坡房價小降 2021年復甦
    (財經天下)樓市調查料今年新加坡房價小降 2021年復甦中新社北京6月3日電 (記者 龐無忌) 3日,亞洲最大房產科技集團居外IQI發布首個基於新加坡房地產經紀人調查結果的新加坡樓市指數。該指數顯示,據經紀人預計,今年新加坡住宅租金和價格都會下跌,2021年或有所復甦,出現部分回升。調查顯示,43%的受訪者贊成新加坡政府應對疫情的做法。經紀人預計,2020年,新加坡房價將下降2.6%,租金將下降4.2%,但2021年價格將復甦。與其他一些市場相比,經紀人認為新加坡房價下降的幅度不大,分析認為,一些市場預計一年內房價可能會暴跌40%。
  • 對標新加坡,深圳房價依然不會跌,未來租房市場受影響
    作為一個中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房價和改革舉措一樣備受人們關注。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兼局長張學凡在深圳房地產盛典暨行業綜合評價發布會上演講,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的榜樣。由此引發自7月15日樓市調控後的又一次熱議。
  • 中國樓市:就在昨天深圳突然宣布:房價爆降50%!
    這一下,那些哄抬房價、剪剛需羊毛的炒房客們徹底傻眼了!所以,未來城市人口增多情況下,房價還有上漲空間。其實樓市和股市都是一樣的,對於30%以下的票,我不屑一顧,相信跟上節奏的朋友現在都已盆滿缽溢 ,我花了10年總結了一套篩選漲停股的方法,如果你想學,可以到kdj3707上來全部無償領走,記得是維信,相信我的實力,你必須找風口和機會。
  • 新加坡模式先進在哪裡,深圳要學新加坡?
    新加坡十分重視社區建設的公共事務,腳踏實地並拿出真金白銀,新加坡政府負責90%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和50%的日常運作費。新加坡國家總統及政府總理每年國慶等重大節日對有貢獻的基層社區領袖進行表彰;國會議員經常參加社區各類活動,在社區接見民眾,聽取民老百姓意見等。 深圳怎樣才能學到新加坡模式的真諦?
  • 2020年深圳房價暴漲原因分析:信貸資金流向樓市
    2020年深圳房價暴漲原因分析:原來是信貸資金流向樓市!深圳樓市火爆,嚇到深圳政府在3月初的時候,許多人預測深圳的房價要扛不住了,因為深圳是全國外貿第一大市,現在國外疫情失控,進出口貿易大幅萎縮,深圳受到的衝擊肯定是最猛烈的。事實上,關外許多工廠停工、城中村出租屋空房多到房東在降價招租,也似乎正在印證這個猜測!
  • 深圳福田房價降溫?樓市大局已定?
    深圳福田房價降溫?樓市大局已定?,整個深圳在房價上有不同區域的差別,福田如果房價發生了變化對深圳也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深圳福田的房價究竟有沒有下降,這個時間適不適合買房或者投資?這些都是買房前應該先了解的。接下來跟吉屋小編一起來了解深圳福田的新房均價以及福田二手房均價變化。
  • 一個臺灣人對深圳樓市的理解 深圳房價仍太便宜
    編者按:最近關於樓市的話題太多,各方對房價的走勢也說法頗多,對各項政策的頒布理解更各有千秋,現在讓我們看看一個臺灣人對深圳樓市的理解吧,或許生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我來自臺灣,最近也在深圳購買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