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或許要迎來新的變局了。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近日,深圳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未來的目標是讓6成的深圳市民都住上政府的公共住房。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的時間窗口,深圳首次提出「樓市學新加坡」,充滿想像空間。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內地城市都是香港模式+新加坡模式相結合的。
比如,土地70年產權、公攤面積、預售制、土地財政,都是香港樓市的特色。
在1990年代,這一模式被內地引入,在內地城市遍地開花。而大家熟知的公積金制度,則是來源於新加坡。
雖然我們同時拜了兩個老師,但這兩個老師的風格完全不一樣,香港走向了高房價之路,新加坡走向了保障房之路,深圳包括很多內地城市,過去更多效仿香港,如今,許多人奮鬥一生,也換不來一個固定住所,是時候要重新選擇了。
那深圳提出學新加坡,究竟學什麼?
其實,除了公積金制度,新加坡的「組屋」制度更出名。
這一制度開始於1960年代,當時的新加坡政府開啟「居住有其屋」計劃,興建保障性住房,成為組屋,並通過以下兩個方法,來嚴格控制租屋的價格:
一、新加坡土地歸國有,90%的土地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開啟低價賣地模式,大規模建設組屋,控制了組屋的成本,從而保障了組屋的廉價優勢。目前,這些公共租房價格相對低廉,價格多在1-3萬元人民幣之間,相當於中國內地二線城市水平。
二、組屋供應相對充足,而且嚴格控制投機轉賣,不存在人為製造的短缺。迄今為止新加坡建設了110多萬套組屋,超過當地房屋總量的7成。
這種模式,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政府讓利,主動承擔「居者有其屋」的義務。
所以,深圳要想學習新加坡,解決高房價問題,組屋制度不容忽略,也得在土地供應、公共住房供給上下功夫。
但新加坡模式並不是那麼容易學。
雖然深圳已經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包括加大商用住宅用地,提出2035住房規劃等,但以後的路還很長。
因為,想要像新加坡那樣,大規模供應低價組屋,政府肯定要主動讓利,不依賴土地財政,不依賴房地產刺激經濟。
而且,讓一個城市大部分人口都住在組屋裡,不僅需要魄力,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
顯然,對於許多城市來說,如果學習新加坡模式,則需要更多的付出,而且很難有GDP或財政上的受益。
但無論如何,在當前房住不炒的局面下,深圳邁出第一步,說明樓市的大變局剛剛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