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新加坡模式真的成嗎?這個地方已經失敗了!

2020-12-11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星空財富,ID:xingkongcaifu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學習「新加坡模式」能讓深圳居者有其屋嗎?

前不久,深圳特區迎來了成立40周年的紀念日。此前市場一直預期將會有「政策大禮包」。但是大家翹首盼來的不是「大禮包」,而是一個房地產市場的「大轉變的信號」!

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就提出,要學習「新加坡模式」:未來,深圳市60%的市民要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商品房只佔四成。

本來,七月份開始的「深八條」(落戶三年方能購房+增值稅5年免徵+豪宅稅門檻收緊等一堆組合拳),就已經把深圳樓市打的有點蒙了。如今又提出要「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這是要給深圳的房價徹底降溫嗎?真的要放棄」香港模式「了嗎?

香港模式VS新加坡模式

很多分析說,這是國內第一次提出要學習「新加坡模式」,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新加坡樓市有兩大特色:第一是中央公積金制度,第二是組屋制度。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當時高層的制度設計也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具體設想是「高收入者購買商品房,向中低收入者供應經濟適用房和向最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三個層次」。這和新加坡模式基本一致。

但是,當時中國剛剛搞完分稅制改革,讓地方把大部分稅源上繳中央,一時間地方財政收入大減。但是留了一個口子——允許地方通過拍賣土地獲取收入。

這時候「香港模式」來了。香港住房制度代表性的特點就是:土地70年產權、公攤、預售制、土地財政。尤其是土地財政,剛好解決了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所以這一整套制度體系,幾乎是紋絲不動的被大陸全盤複製,並推動了大陸地區近20年的樓市突飛猛進。

後來,隨著房地產被定義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土地財政更加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後來的暴漲埋下了伏筆。

雖說最後選擇了香港模式,但我們還是保留了新加坡模式的一個殼子——住房公積金。

不過,新加坡的公積金用途範圍很廣,除了買房也可以用於養老教育醫療。中國的公積金最初只能用來買房,現在可以用來租房。

這一政策背後可謂是一箭雙鵰。一方面相當於強制公積金繳納者以很低的利息(1.5%)借錢給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強制一部分社會資金必須用於購房。

最後造成的後果就是,成為了房價上漲的動力,更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源。

新加坡模式的由來

根據世邦魏理仕發布的《2020全球生活報告》,全球住宅價格排名前十的城市中:香港高居榜首,上海、深圳、北京則分列第四、第五和第六。而深圳要學習的新加坡位居第三。

這模式下價格也這麼高,我們學它作甚?因為這個價格是新加坡私人商品住宅的價格,而深圳真正要學的其實是「組屋」制度。

1960年代,新加坡面臨住房危機,許多人居住在骯髒、擁擠的貧民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60年2月,新加坡成立了建屋發展局(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 HDB),開始執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在成立後的五年內,HDB修建了5.4萬間公寓。短短十年間,HDB建造的公寓數量就足以滿足全國的住房需要。

截至2019年,81%的新加坡人都居住在組屋中,剩下的19%則居住在開發商建設的私人住宅中。形成了「中低收入靠保障,高收入靠市場」的格局。而且,與香港的公屋都是小戶型不同,新加坡的組屋戶型從一室一廳到四室一廳都有,可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為防止組屋炒房,新加坡也做出了許多限制:1、嚴控組屋轉售,一個家庭只能擁有一套組屋,一生只有兩次購買組屋的機會(一次基本自住,一次改善),只有住滿一定時間方能轉售,且只能轉售給符合條件的人;2、家庭優先購買,單身人士要等到35歲之後;3、擁有一套組屋後,如果想再購買第二套,必須要把現有的組屋賣掉,而且要付出更高的價格從二手市場購買;4、5年內不許出售,出售時必須經過當地政府部門審核批准,而且只能轉賣給有購買組屋資質的購房者。

在這樣的「雙軌制」之下,新加坡的組屋價格非常低。一手組屋價格多在1—3萬元人民幣之間,相當於中國內地二線城市水平。

我們再來看看新加坡的收入水平。數據顯示2019年,新加坡家庭月收入的中位數為9425新元(約4.7萬人民幣),平均數則為12386新元(約6.2萬人民幣)。

據了解,只要家庭月收入低於1.8萬元,就有資格申請購買組屋,這樣看來大部分的新加坡人基本都有機會申購。

不僅價格低,購買的成本也很低。首付只需要總價的20%,而這20%裡有15%可以用住房公積金支付,實際出的現金只有總價的5%,而且還可以申請到利率非常低的購房貸款。可以說新加坡年輕人購買組屋的壓力是非常小。

相比之下,我們再來看看深圳。

小白菜沒有找到深圳的月均家庭收入,我們姑且用平均工資來代替。最新數據顯示,深圳的平均工資已經達到了10616元。以一個三口之家(丈夫、妻子、孩子)為例,家庭月均收入大概是2.1萬元人民幣。

而深圳市南山區和龍華區的新房均價已經超過7-8萬元,這房價收入比高得嚇人。難怪很多深圳人都調侃「來了(深圳)就是東莞人」,因為真的買不起深圳的房子,這其實對於未來深圳的發展影響很大。

綜合數據顯示,新加坡組屋的房價收入比始終維持在5.5以內。與深圳(46.33)、香港(43.52)相比,新加坡人買房簡直是太容易了。這也就難怪深圳要開始學習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能改變什麼?

從根本上來說,新加坡模式的成功,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1、要有地。新加坡政府擁有土地總面積佔比90%。2、政府要有錢。遠低於市場價的組屋,需要政府扶持。3、人口要可控。新加坡本地人口較少,外來人口數量受到嚴格控制,只針對本地人的組屋便於實施。

反觀深圳的情況又如何呢?

1、深圳土地供應多偏向工商用地,住宅市場存在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低價土地資源更是無從所得。據相關規劃,深圳可供開發的土地面積約20平方公裡。2、新加坡的組屋只具備居住屬性,這與國內市場普遍的購房心理不夠吻合。3、北上廣深本就存在較大人口流動,以深圳的人口體量和流動速度,想為60%的居民提供「組屋」,是非常難以實現足夠的供給。尤其是深圳住宅建設過去的歷史欠帳太多,截至2019年底,深圳常住人口1343.88萬,商品房數量僅有185萬套,住房自有率23.7%。完全滿足需求,無論在建設周期上還是財政壓力上都不小。

不過,深圳也有優勢,那就是深圳不依賴土地財政。國內絕大多數城市對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50%,而深圳的土地財政依賴程度只有不到20%。深圳經濟發展不靠賣地,這是其學習新加坡模式最大的底氣。

但是學習「新加坡模式」的效果怎樣,說實話很難說,這取決於國情和很多很多客觀因素。

深圳喊出了學習新加坡的口號,其實,也不是中國第一次學習新加坡模式。近幾年國內學習新加坡組屋制度,並且已經落地的是北京!

2018年8月,北京推出首批共有產權房2141套。大致規則是購房人持有產權份額比例為70%,政府產權份額代持機構持有產權份額比例為30%。

如今,共有產權房在北京推出兩年,多數樓盤賣得相當差,棄購率非常高,有的盤2000多套房,最後被選走的不到30套,棄購率接近100%。

個別共有產權房銷售的快,但去化慢,去化難,是多數共有產權房的通病。所以,最後能否解決問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星空財富,ID:xingkongcaifu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相關焦點

  • 馬光遠:深圳學不了新加坡住房模式
    深圳學習新加坡模式,拿什麼來保障60%的人的住房? 也有網友發出質疑,中國和新加坡國情制度不同,只照搬照套,如何學得來? 新加坡作為「房住不炒」的典範,深圳學習新加坡,真的可行嗎?
  • 新加坡模式值得深圳學習嗎?
    這好像是內地城市官方首提「樓市學新加坡」,而且是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的時間窗口,頗有一番深意。但是新加坡模式真的就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嗎?這個問題值得認真思考。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糾正一個經濟學常識,那就是——價格與成本無關。
  • 深圳:學新加坡!我們能照搬新加坡模式嗎?
    高房價這個話題是近些年一直在提的一個話題。高房價究竟能夠給大家帶去什麼呢?有不少工薪階層為了買房,為了能夠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只能「舉債」買房,在買了房之後,每個月的工資幾乎有一半用去還房貸了,再加上日常生活開銷之外,其實每個月也落不下什麼錢的。在這個時候,又有多少錢有錢去消費呢?
  • 深圳要學新加坡「組屋」模式,我差點又信以為真了!
    回到深圳提出的這個學新加坡,從本質上來講,沒有變化,因為分配製度沒有變化。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先那批啥也不幹只會吸血的既得利益者,只要分配製度還是這樣,福利房,廉租房,共有產權房,估計還是這些人的。我想了想,就像我高中給我爸媽說,我要考清華,我媽一高興,給我10塊錢讓我午飯多加兩根雞腿,但我這樣說的目的是為了考清華嗎?我的目的是為了多要錢!學個錘子學,拿了錢立馬去網吧打傳奇。
  • 新加坡模式先進在哪裡,深圳要學新加坡?
    下面我們談談及回顧一下新加坡的模式。 什麼是新加坡模式? 所謂新加坡模式,是指新加坡1965年後政府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國度的治國方略和模式。新加坡模式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在全球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及政府學習的樣板和追求的模式,故又稱為新加坡經驗。
  • 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要搞清楚學什麼
    來源:證券時報網【環宇雜談】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要學的就是始終如一、一以貫之,沒有私心雜念的「居者有其屋」理念。李宇嘉住建局局長的一句話,「深圳學習新加坡,未來60%的人住在公共住房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能否學得了、怎麼學、困境在哪兒等,各說各理,爭論不休。學習新加坡的住房模式,這個沒有問題。凡是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和做法,我們都不妨學習。
  • 首提「學新加坡」,「香港模式」要被拋棄?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近日,深圳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加坡是深圳學習榜樣,未來的目標是讓6成的深圳市民都住上政府的公共住房。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的時間窗口,深圳首次提出「樓市學新加坡」,充滿想像空間。
  • 新加坡住房模式值得中國學習嗎?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在其所著的《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 新加坡的故事(1965~2000)》中寫到:「我想要一個居者有其屋的社會。我深信擁有自己的房子是讓新加坡人民在這個新生國家紮根的重要基石。」這種認知將新加坡住房制度引向以政府建設,以購買為主的道路。在生產環節,新加坡政府通過資助建屋發展局(HDB)實施組屋建設。
  • 馬光遠:深圳要學新加坡住房模式?這餅畫得像真的一樣
    也就是說,深圳的這個《意見》規劃,第一個階段就遠遠最多完成計劃的一半!已經吹牛了。說實話,深圳的這個房改方案在徵求意見之初,我就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眾所周知,深圳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一直承擔著改革的排頭兵和開路先鋒的作用,全國先行先試的政策,大多選擇在深圳落地試點,深圳曾多次不負眾望,在中國諸多改革領域殺出了一條血路。
  • 深圳不學香港改學新加坡,這事挺玄的……
    01失敗了的「香港模式」我們現在普遍推行的預售制、公攤面積都是從香港流傳出來的,它們推廣到內地,發揚光大,堪稱房地產界中的「精髓」。當然,更精髓的還得是香港的「房鬧」。2003年7月1日,香港爆發50萬人大遊行,他們抗議房價下跌,認為「八萬五公屋計劃」(董建華提出每年至少興建8萬5000個住房單位,希望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是導致香港房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最後,「八萬五公屋計劃」以失敗而告終,香港房價再攀新高。
  • 「新加坡模式」的亮點在哪裡?
    「新加坡模式」的亮點在哪裡?在「715」樓市調控政策發布一個半月後,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關於深圳住房要學習「新加坡模式」的公開講話,再次引發各界對深圳樓市的熱議。實際上,有關「新加坡模式」的話題,並非現在才出現。
  • 深圳要學新加坡?這概率有多大?
    最近深圳住建局局長提出,深圳房地產市場或拋棄香港模式,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可以說是健康房地產市場的代名詞,很多人想到國內房價太高,就希望有新加坡那樣的保障房住。不過,深圳真的能學習新加坡,給60%的市民提供政府出售的住房嗎?所謂的香港模式房地產市場,主要包括土地出讓、預售制、公攤面積等,最後的結果就是市場化、土地價格高、房價高。
  • 新加坡這個地方,成了抗疫的最大挑戰
    直到外籍勞工宿舍的單日新增病例勢頭開始超過境外輸入,新加坡才回過神來,連忙宣布將兩個外籍勞工宿舍劃為隔離區,接近2萬名外勞必須待在宿舍隔離兩周。圖源:新加坡衛生部這步棋,似曾相識,可惜,日本在兩個月前已經證明,這是錯的。
  • 深圳在學新加坡樓市!
    新加坡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出六比四的住房比例。然後頓時市場無數的解讀:《深圳樓市要學新加坡,房價要下降?》;《深圳不學香港,改學新加坡,樓市格局或將面臨巨變》;……事實上,如果讓深圳真的朝著上面這個目標狂奔,深圳的商品房價會漲的比火箭還快。02首先來講講什麼是新加坡模式?
  • 新加坡這個「小」地方,卻有一個「大」動物園
    和大多數旅遊勝地相比,新加坡真的是一個小地方,所以當知道它的動物園真的非常大,小編內心是不大相信的, 如果這個著名的多元化國家不僅環境整潔、國民教育水平高
  • 新加坡住房模式很香,但深圳可能沒本錢去學
    一、新加坡的成功秘訣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無疑是成功的: 1、新加坡有超過80%的人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裡。 在住房短缺問題基本解決之後,新加坡及時開放了轉售市場,價格需接受指導。 二、深圳的現實困難 新加坡可以一張白紙上畫一個成功的住房制度,深圳特區已經建設了40年,住房問題日益嚴峻,困難程度遠非新加坡可比。
  • 新加坡短租違法 全球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真的不是泡沫麼?
    儘管已經觸犯了法律,但是仍舊很多二房東頂風作案。原因只有一個:賺錢。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住宅超租24人住家共享經濟模式比如A公司全球火爆,但是在新加坡這個地方卻遇到不小的挑戰。儘管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說是因為短租帶來的安全隱患太多,但這不是新加坡的問題,而是全球短租業務,共享住房模式都有這個問題。新加坡只是做的比較徹底,沒有合理的解決方案之前,就不通過短租方案。全球因為住房欺騙問題,也導致A公司不得不加強管制,營運成本上升,但仍然避免不了案件逐年增加。
  • 新高考改革選科失敗案例第八季:越學越難,物化政組合我想吐!
    《新高考3+1+2模式下選科失敗案例第一季:破釜沉舟,我拿青春賭明天》《新高考3+1+2模式下選科失敗案例第二季:孩子早戀,一誤選成千古恨》《新高考3+1+2模式下選科失敗案例第三季:聽信讒言,被人賣了幫數錢》《新高考3+1+2模式下選科失敗案例第四季
  • 中國官員在新加坡學不到未來
    於是,無論海內海外,許多輿論都聲稱,新加坡與中國的體制接近且更為完美,最適合中國參照模仿。眾多中國官員紛紛赴新加坡留學,學習執政經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3萬名中高層官員去過新加坡。但是,他們能學到什麼呢?不必羨慕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新加坡模式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其經濟成就。這一點當然不可否認。
  • 向新加坡學什麼?(下篇)
    在辯論中,反對黨也認為這個折扣是市場的一般做法。由於不遮掩,完全公開披露,使此事完全化解。   第五,新加坡政府的廉潔還在於它經過幾十年的國民教育,公民具有良好的素質,已經建立起廉政的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文化:人們把貪汙受賄的公職人員看成社會公敵。加上新加坡是個法治社會,人們都自覺地依法律規則辦事,而不會首先想到去打通關係。所以,靠行賄辦事在新加坡自然就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