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夏荷、秋楓、冬雪。在瀋陽市東北部,有這樣一處集秀美自然景色和歷史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那就是瀋陽棋盤山風景區。作為吉林長白山向南延伸的餘脈,早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初期,《明一統志》就將棋盤山作為遼東地區的名山載入史冊。
景區內山巒起伏,溪谷迂迴,林木蔥鬱,鳥語花香,形成棋盤山、輝山、大洋山和秀湖(棋盤山水庫)「三山一水」的格局,盡收四季美景。對於瀋陽人來說,到棋盤山風景區踏青、賞荷、觀楓、玩雪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這樣的美景,被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剪紙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劉素萍用剪紙的形式記錄下來,又平添了幾許妙趣。
劉素萍和她的剪紙作品《棋盤山》。
《棋盤石》的傳說 棋盤山緣何以「棋盤」命名?相信這是很多初到棋盤山的遊客,腦海中瞬間浮現的一個問號。而劉素萍創作的系列剪紙作品《棋盤石》,用最為直觀的畫面解答了這個疑問。
記者眼前的這幅剪紙作品,畫面正中放置一個碩大的棋盤,兩位「仙人」端坐對弈,看這棋局,形勢甚是膠著。這「仙人」是誰呢?劉素萍笑著說:「鐵拐李和呂洞賓啊!」她隨即解釋,「這幅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棋盤山景區入口處鐵拐李和呂洞賓對弈正酣的雕塑,也是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據說,每年長白山天池蓮花盛開時,各路神仙都會趕來採蓮沐浴,鐵拐李和呂洞賓一次結伴而返,行至半途中,忽見腳下有奇山如雪,更有一塊平整光滑的巨石。二仙恰好棋性大發,於是降下雲頭,畫石為盤,抬石為子,大戰數十回合之後興盡而返,棋盤山由此得名。」
對於這段傳說,劉素萍還專門向專家討教過,確有記載。比如清代纓公恩在《輝山》一詩注言:棋盤山「山陽之半有大石,平廣太餘,傳是仙人棋盤」;《東三省古蹟遺聞續編》所言:「棋盤山有平崖一處,中列天然棋盤、棋子,橫豎皆可移動,惟不能拾起耳,近被牧畜牧子摧殘,已毀壞不復舊觀。」
劉素萍告訴記者,為了烘託兩位仙人的「神仙氣質」,她翻閱了很多古代名畫尋找元素。「比如鐵拐李隨身攜帶的仙杖、寶葫蘆,呂洞賓背著的長劍,手中拿的拂塵,這些標誌性的符號在剪紙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不僅如此,劉素萍還將棋盤山素有「風水寶地」的「龍脈基因」囊括其中,「我聽說在歷史上,整個棋盤山被努爾哈赤所轄的『正黃旗』所佔有,所以在棋盤中間設計了龍的造型,棋盤山的上空停駐著朵朵祥雲。」
《棋盤石》。
《棋盤山》的美景 如果說棋盤石的來歷,多少添了一些民間傳說色彩,那麼劉素萍創作的另一幅剪紙作品《棋盤山》,可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風景。
「瀋陽人對棋盤山太熟悉了,也太有感情了。像我們家,一年要去棋盤山遊玩好多次。爬爬山,看看水,心情特別輕鬆。」正是發自肺腑的喜愛,劉素萍在構思《棋盤山》這幅作品時可謂一氣呵成。「很多人以為棋盤山風景區只有一座山,實際上是三座山——輝山、棋盤山和大洋山,畫面中的三個山峰也意指『三山』。在半山腰處,我用鏤空剪紙的技法,剪出了鐵拐李和呂洞賓下棋對弈的剪影,呼應『棋盤』二字的由來。山腳下穿過的水流,正是秀湖,也就是修建輝山和棋盤山之間的攔河大壩而形成的人工湖,人們在大橋上觀望三山一水的風景。」
不同於祖輩的單一色彩剪紙,劉素萍傳承的劉氏剪紙技藝充分利用疊加、重複和同形位移的方法,將平面構圖呈現出立體化的視效,並大膽運用黑色、彩色等螢光質地的紙張,賦予剪紙作品現代感。「在這幅作品中,我運用了黑色紙和紅色紙的套剪法,並加上綠色和藍色做修飾,幾種顏色組合後的反差,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
劉素萍生於瀋陽,長於瀋陽,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些年,她的很多作品都充滿鄉情鄉韻,瀋陽一宮兩陵、新樂遺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沈飛航空博覽園等地標性建築,都曾出現在一幅幅剪紙作品中。「作為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們不僅要傳承發揚這門手藝,更要記錄一座城市的歷史和記憶,將瀋陽的故事『剪』給更多人看。」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唐曉詩/文主任記者 李浩/攝
【來源:瀋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