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方志廣東 ,作者方志廣東
方志廣東
向社會廣泛宣傳廣東發展歷史與發展新成就,為群眾提供全面便捷的地情信息服務
6月中旬以來,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官方微信「方志廣東」推出【印象】系列文章,已推出了【印象潮州】【印象梅州】【印象深圳】等。自9月9日起,開始推出【印象臺山】【人文臺山】【風物臺山】【風味臺山】系列,臺山也是第一個推出系列報導的縣級市。下面請看【風味臺山】之臺山「海中玉」。
臺山海域面積廣闊,海岸線、島岸線總長度近700千米,是廣東省乃至全國著名的漁業大市,水產品總量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主要經濟魚、蝦、蟹、貝類就多達100多種。眾所周知,海產品不易保存,特別是在沒有現代保鮮設備的年代,出海捕魚的漁民們為了將自己捕來的魚蝦保存好,摸索出了醃製曬乾、製成醬料調味等方法,這就有了臺山廣海鹹魚和臺山蝦醬。
臺山廣海鹹魚
廣海鎮是臺山主要的水產品集散地之一。廣海鹹魚歷史悠久,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多年以來,深受消費者喜愛。在臺山眾多名優土特產中,出自廣海鎮的臺山鹹魚可謂聞名遐邇,無論是歸國回鄉的華僑、華人,還是來自各地遊客,都把其作為首選「手信」。
薑絲蒸臺山鹹魚(廣海鎮人民政府供圖)
廣海鎮瀕臨南海,水陸交通方便,海岸線長21千米,有豐富的海產資源,歷來是魚米之地。這裡的居民聚水而居,既耕種,又漁獲。廣海居民漁獲之餘,或晾乾、或用鹽醃製,以備不時之需,或出售補作家計之用。據傳,廣海地區自建成以來就有製作鹹魚的傳統,製作工藝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醃製鹹魚(廣海鎮人民政府供圖)
傳統的臺山鹹魚是「鹹幹鹹魚」,有「梅香」和「實肉」兩種,其中梅香鹹魚,肉質鬆軟,鹹中帶香;實肉鹹魚肉質結實、成片,鹹而鮮。
梅香鹹魚製作時須將鮮魚發酵1~2天,再加鹽醃製7~8天,曬乾後產生一種奇特的香味,其肉質鬆軟,鹹中帶香;而實肉鹹魚則無鬚髮酵,直接把白花、黃花等名貴鮮魚插入生鹽堆裡醃製,魚頭向下,魚尾向上。適時取出後,魚身硬直、乾爽,魚肉結實、鮮明。
晾曬鹹魚(廣海鎮人民政府供圖)
臺山鹹魚一直是臺山人餐桌上的常客,漁民們充分利用廣海漁港的有利條件,將鹹魚加工迅速發展起來,加工戶一度發展到100多家,年加工量近1萬噸,成品銷往全國各地,打造出 「廣海鹹魚」這個「金字招牌」。為進一步擴大臺山廣海鹹魚的知名度,臺山市投入大量資金在廣海鎮建成了佔地100畝的鹹魚專業加工區,打造「鹹魚加工一條街」。改進傳統鹹魚曬制方法,使用規範化的設備,實行政府統一服務、統一檢驗、專項管理、集中指導等一系列全程監控措施,保障了廣海鹹魚的品質。
2017年,「廣海鹹魚製作技藝」入選臺山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林錦勝、譚炳源。
臺山蝦醬
臺山蝦醬是臺山地區常用的傳統調味料之一,味道很奇特,聞起來鹹而臭,吃起來亦香亦甜、亦酸亦苦,有人將其比作醬料中的「榴槤」,喜歡的人會覺得濃香逼人,停不下來;不喜歡的則掩鼻而走,敬而遠之。在中國,廣東的蝦醬最有名,而臺山產的蝦醬被大部分人認為是最好的,臺山蝦醬又以下川島出產的最為知名。2017年,「川島蝦醬製作技藝」入選臺山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臺山蝦醬曾被評為「江門五邑八寶特產」之一。
臺山蝦醬(川島鎮人民政府供圖)
下川島西南面的家寮村是蝦醬的最佳產地。家寮村村民製作蝦醬的歷史已過100年,產品在70多年前就銷往海外。時至今日,當地村民依然按照傳統工序製作蝦醬。
風光優美的下川島(圖片來自川山群島旅遊網)
臺山下川島屹立南海,宛若明珠。海灣優良、風光綺麗、漁場寬廣、資源豐饒。全島海岸線長132.98千米,自然港灣15處,島周圍港灣盛產苗蝦,年產量達3500多噸,是全省最大的苗蝦生產基地。
川島漁港(陳俊誠 攝)
島民們一般會選擇秋冬季來製作鹹蝦醬,因為這時的苗蝦是產量最多,且最肥美。漁民們將海中捕獲的苗蝦以10:1的分量和食鹽拌勻,浸入缸中,用木棒攪拌搗碎。一天後,把鋪上透氣薄膜的醬缸置於室外,藉助陽光加溫促進成熟。連續晾曬15~30天後,蝦醬發酵基本完成,蝦醬呈紫紅色。
臺山蝦醬原料——苗蝦(川島鎮人民政府供圖)
發酵中的臺山蝦醬(川島鎮人民政府供圖)
臺山人的廚房裡幾乎都有一瓶鹹蝦醬,它可以搭配多種菜式,做出來的菜味美鮮香。可蒸:將蝦醬加在半肥瘦的五花肉中,配以薑絲、蔥花一起蒸;可燜:旺火熱油,豬手下鍋爆炒,加入蝦醬和水燜一小會,做成一道家常的蝦醬燜豬手;可炒:放入蔥蒜、蝦醬以及煎炸過的茄子,加水蓋上鍋蓋,可做成蝦醬茄子煲。
蝦醬蒸五花肉(臺山市地方志辦供圖)
來源:方志廣東(臺山地方志辦公室供稿)
原標題:《【風味臺山】這些臺山「海中玉」是怎樣煉成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