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非遺傳承人為安丘「天路」增添文化異彩 計劃雕刻巖壁石刻60餘塊

2020-12-17 齊魯網

齊魯網濰坊10月17日訊 17日,記者從安丘市文廣新局獲悉,近日,安丘旅遊路上11位非遺傳承人在沿線的石壁上緊張忙碌著,過譜、篆刻、打磨、清理,石墨紛飛,不長時間,一幅幅鑲刻著「清風」「天路」「恩澤渠丘」等蒼勁有力字體的石刻書法作品躍然於上,與周邊景色,相得益彰,文化氣息漸濃。

安丘旅遊路公益石刻活動,是由玉雕大師、安丘瑪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田永劍發起。倡議發出後,來自安丘市各個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紛紛響應,表示願意共同組織參與此次公益石刻活動,他們有石雕傳承人李臣強、木雕傳承人劉正波、烙畫傳承人王一勤、核雕傳承人馬英、木桿稱傳承人盛志勇、麵塑傳承人曹清華、砂陶技藝傳承人張勇、牟山硯技藝傳承人田素龍、工藝美術名人馬玉超、楊鯤等。

他們自帶設備、車輛、帳篷和生活用品,吃住睡在現場,充分結合各自的專業特點,取長補短,各司其職,為打造安丘「天路」文化長廊不遺餘力。這些傳承人是安丘市非遺工作的「積極分子」,在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打響「非遺之旅·相約安丘」的文化品牌做出了很多貢獻。安丘市文廣新局與他們一同對石刻的選址和內容進行了精心的篩選,計劃雕刻巖壁石刻60餘塊,橫跨40餘公裡,並邀請了6位中書協會員書法家寫作。

安丘旅遊路網,東起官莊十字路西至郚山太平山,全長130多公裡。橫跨官莊、輝渠、石埠子、柘山、郚山五鎮,貫穿留山、城頂山、摘月山、五龍山、太平山等山脈。她像一條巨龍,盤旋在群山間,因所處偏遠,地勢高險,蜿蜒曲折,修築難度大,被譽為安丘天路。

閃電新聞記者 李濤 濰坊報導

[責任編輯:楊凡、楊婷婷、李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6-819810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6-8198101,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燃爆安丘!當「 安丘市菜 」 遇上「 非遺文化 」…
    為進一步挖掘、整理、提升和弘揚我市的飲食文化,打造旅遊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安丘姜蔥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進而促進產業、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9月26日晚,安丘姜蔥美食文化節在齊魯酒地舉行,接下來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共赴這場美食文化之旅。
  • 非遺傳承人:城市記憶的守護者
    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個、省級項目21個、市級項目31個、縣區級項目107個,省、市、縣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98人。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萍鄉許多非遺項目傳承環境越來越脆弱,傳承人無疑成為非遺陣地上最堅強的守護者。他們刻苦鑽研,以令人驚嘆的技能和才藝,傳承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霧山石刻技藝傳承人周敏:以刀為筆 刻寫「石韻」人生
    OR 點標題下方藍字「綿陽旅遊」關注在綿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霧山石刻技藝,是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霧山石刻技藝,因選材江油觀霧山出產的霧山石而名,最早起源於唐代,民國時期盛極一時。現在,江油從事霧山石刻技藝的石刻藝人不多,今年46歲的周敏就是其中之一。
  • 安丘有條天路,自駕遊好去處,風景絕對包你滿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安丘還有一條讓人大飽眼福的旅遊路,它就是「安丘天路」,這條旅遊路東起官莊十字路西至邵山太平山,全長130多公裡;橫跨官莊、輝渠、石埠子、柘山、郚山五鎮,貫穿留山、城頂山、摘月山、五龍山、太平山等山脈。
  • 港澳國家級「非遺」又添5位傳承人 古琴藝術南音說唱等項目在列
    目前澳門共有7人獲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包括南音說唱的吳詠梅(已歿)、木雕-神像雕刻的曾德衡、道教科儀音樂的吳炳志及此次獲選的4名傳承人。澳門文化局表示,澳門再有4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反映澳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得到肯定,文化局將繼續鼓勵和支持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及承傳工作。
  • 偷偷告訴你安丘有條「天路」,自駕遊好去處,風景絕對包你滿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安丘還有一條讓人大飽眼福的旅遊路,它就是「安丘天路」,這條旅遊路東起官莊十字路西至邵山太平山,全長130多公裡;橫跨官莊、輝渠、石埠子、柘山、邵山五鎮,貫穿留山、城頂山、摘月山、五龍山、太平山等山脈。
  • 文化和旅遊部武術類非遺傳承人研修班結業 深職校友和文化企業捐贈...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11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武術類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結業典禮,暨非遺公益基金捐贈儀式與傳統文化傳承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深職院留仙洞校區音樂廳隆重舉辦
  • 讓石頭「開花」 蘇州工匠園澄泥石刻文化體驗驚豔上海浦東機場
    現年26歲的張濤出生於藏書鎮澄泥石刻四代傳承世家,父親是高級工藝美術師張文彪,受家庭耳濡目染,張濤自幼為澄泥雕刻吸引。憑著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和慧眼獨具的美學眼光,將秀美江南和寓意豐富的物象融入到雕刻作品中,設計構思了許多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 濟寧首次表彰10位「模範非遺項目傳承人」
    原標題:濟寧首次表彰10位「模範非遺項目傳承人」  14日,濟寧市群眾文化藝術館,40多位非遺傳承人向市民們展示傳統手工技藝。當日,濟寧市文廣新局還表彰多年來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的傳承人,授予他們為「模範傳承人」稱號。  當日上午9點,2014年「文化遺產日」頒獎授牌活動正式開始。
  • 點讚│晉江3個項目「升級」為省級非遺!再添9個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
    6月10日是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晉江市博物館舉行。除了國家、省、市的專項保護資金、地方劇種公益演出補助和民間的自發投入外,晉江市財政每年還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專項經費,用於各級非遺傳承人工作補貼、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非遺項目傳習點、非遺書籍出版、展示館建設補助以及培訓等。
  • 「非遺」為何對相聲如此嚴苛?三千非遺傳承人相聲演員僅有三位
    但現實卻是令人遺憾的,甚至讓熱愛相聲的觀眾感到唏噓……2007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外公布,名單中共有226人,曲藝類無人入選;2008年,第二批非遺傳承人共551人,曲藝類66人入選,而相聲依舊榜上無名;2009年,第三批非遺傳承人共711人,相聲界終於誕生了值得驕傲的首位非遺傳承人,他就是「三蘑菇」常寶霆先生!
  •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亮相臺北101大樓中華藝術館
    中國臺灣網1月26日臺北消息 喜洋洋·迎新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於2015年1月27日12時至2月9日12時在臺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101大樓F32中華藝術館隆重舉行。這次展覽共展出木版年畫、剪紙、風箏、琉璃、刻瓷、內畫瓶、麵塑、泥塑、葫蘆雕刻、木雕、玩具、翻花、布偶、魯錦、彩印花布、錫雕、錫鑲、黑陶、砂陶、鋦藝、膠東花餑餑、東阿阿膠、長島砣磯硯、柘溝澄泥硯、青州紅絲硯等60多個非遺項目近兩千件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
  • 【非遺】貴州省貴陽市清鎮中秋瓜燈節瓜燈雕刻
    歷史起源 「清鎮中秋瓜燈雕刻」起源於明代洪武年間,當時為打通中央政府與雲南的關係,在貴州進行屯兵,在清鎮當時設立了威清衛。年復一年,瓜燈的製作技巧日趨成熟,逐漸形成為清鎮具有一定藝術品味和地方的特色民俗現象。 非遺文化進校園 2009 年 8 月、9月,清鎮雕瓜燈這一獨特民俗先後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貴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月清鎮市首個 " 瓜燈雕刻傳習所 " 在清鎮市紅楓第一小學落成。
  • 港澳又添「非遺」傳承人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082人上榜,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各有1人和4人。香港特區此次入選的傳承人是古琴藝術的劉昌壽。澳門特區入選的4名傳承人,分別是南音說唱項目的區均祥,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的陳鍵銓,澳門哪吒信俗項目的鄭權光和葉達。
  • 【非遺拜大年 文化進萬家】非遺傳承人2021新年祝福
    青海省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七項,其中,國家級項目兩項:青海下弦和藏族婚宴十八說,省級項目五項:河湟刺繡、青海民間小戲、青海官弦、青海道情、青海弦索音樂;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6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必將成為我們永遠銘記的難忘之年。
  • 非遺傳承人短視頻平臺挖掘商業價值
    信息時報訊(記者 盧雲龍)6月12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抖音發布數據報告稱:一年來,平臺已有5位傳承人年收入超百萬元,40多位非遺創作者贏得百萬粉絲。上述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抖音相關視頻涵蓋了96%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共涉及1318項。共計超過4800萬個非遺視頻被播放了2000億次,獲得點讚數近65億。
  • 我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擴軍」
    日前,在由省文化和旅遊廳對外公布的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我市共有16人光榮上榜,涵蓋了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技藝、曲藝、傳統醫藥、民俗六大類別。此次評選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經逐級推薦申報、專家評審、社會公示、覆核審定等程序,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最終研究確定的,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十個類別,全省共有288位代表性傳承人入圍。其中,我市有董志廣、許晴、馬同祥、韓立祥等16人入選。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品非遺·遊瀘州」採風活動啟動 首站「國寶石刻」驚豔眾人
    首日行程為: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玉蟾山→龍橋文化生態園(龍腦橋)→屈氏莊園博物館(雨壇彩龍)→「瀘州河」川劇藝術。在首站瀘縣宋代時刻博物館,「國寶石刻」就引起了眾人的驚嘆。宋代石刻博物館:300件國寶石刻免費欣賞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展陳面積5000平方米。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4000餘件,國家珍貴文物550件,其中一級文物120件,二級文物145件,三級文物285件,囊括玉器、陶器、雕塑、造像等26個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