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接替掌權近8年的安倍,掌舵日本「後安倍時代」?答案今日揭曉就是菅義偉。普通日本民眾如何看待這次首相易主?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困難和困惑是什麼?我們和10個普通日本民眾聊了聊。
華人看日本系列第一期丨本文獨家首發騰訊新聞國際頻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安倍晉三掌權近8年後,因身體原因匆匆離任,誰能接替他掌舵「後安倍時代」?答案14日揭曉:就是菅義偉。不過,經濟下行,奧運延期,新冠疫情仍在繼續,新掌舵人肩上的擔子一點也不輕鬆。普通日本民眾如何看待這次首相易主?他們生活中最大的困難和困惑是什麼?我們和10個普通日本民眾聊了聊。
大學生水野(女,19歲)
我今年4月上大學,可是幾乎都是線上上課,只去過兩次學校,一個人學習已經膩煩了。問題是我們幾乎沒有在大學學習,交給大學的學費一點兒都沒有少,比如設施費,我們沒有利用設施為何要交設施費?這本來不該收的。今年我打工的料理店不景氣,而且父母的收入也減少了……所謂大學生活真沒意思。我覺得安倍首相這幾年幹得不錯的,大學生就職容易了,失業率下降了。新首相菅義偉年紀大了,說不定明年又要換首相。
家庭主婦 鈴木(女,52歲)
現在新冠感染人數比3月4月時還多,一天好幾百人,但是政府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真的沒事了嗎,有點擔心。我們還是不敢出去吃飯,更不敢去旅遊。丈夫和孩子,每天都在家裡,工作或者學習,每天做三餐飯實在是非常疲倦。家務量增多。原先每天下午跟朋友在咖啡廳聊天,今年都取消了。專業主婦太專業了。
公司職員 前田(男,45歲)
我覺得新冠不可怕,不就像流感一樣嗎,日本疫情今年1月就開始了,雖然到現在還沒結束,無症狀輕症的人多,死亡率低,相信以後也不會大流行。晚上我還是照樣在居酒屋喝酒。問題是我們的工作量減少,工資減少,今年的獎金全都泡湯了。經濟不景氣,這比起疫情更糟糕。
菅義偉當官房長官當得好,不等於首相能當好,福田康夫就是個先例……不過在日本誰當首相都一樣,工作都是現場的官僚們做的。首相在公眾場合無非是念一下秘書起草的稿子。
公司職員 麥野(女,30歲)
今年生活失去了光彩,每天戴著口罩,不擦口紅,不出去旅遊,也不跟朋友吃飯,太單調了,已經厭倦了線上交流方式……在家上班,效率不高,溝通,面對面永遠是最好的。30歲前找到男朋友的目標今年看來是無法實現了。
退休老人 安藤(75歲)
本來我每年去海外旅行,去過好幾次中國,今年哪兒都不能去。我一個人住在青森,三個孩子們在東京上班,今年他們都不敢回老家,一是怕自身是「無症狀帶菌者」,傳染給我,二是擔心被鄰裡說閒話。聽說周邊有東京回來的人,門上被人貼了字條,說是讓他們「帶病毒回老家添亂」「滾回東京去」,哎,不該歧視東京人呵。聽說日本預購的英國疫苗在試驗中發現有副作用,這該怎麼辦,明年東京奧運不知是否能順利舉辦?
在華企業主 小川(男,58歲)
我在中國的東北工作,已經半年沒有回到日本了,今年最讓我煩惱的是,中日之間無法自由來往,航班大幅減少,現在無論去哪邊都需要PCR檢查,都需要隔離14天,這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以前上午在日本家中,下午就能到中國的公司工作,多方便。日本換首相對日本影響不大,對中日關係影響也不會很大。
日語學校經營者 青山(男,48歲)
今年的主要任務就是活下去,無論是自身還是學校,語言學校的學生來自海外,因為全球疫情,留學生來不了日本,我們也無法到海外招生。經營上很困難。原先我們學校主要收中國學生,現在就算是「在留資格」下來了,學生也過不來,日本政府還未開放留學生入境。我們只得繼續募集學生,可是中國的中介機構、學生家長都說,日本疫情還那麼嚴重,現在,中國的感染人數都清零了,而日本的感染數字還是那麼嚇人……
我說,日本的經濟已經恢復正常運轉了,病毒已經弱化了,跟流感差不多了,可以人家還是不相信……留學生、中國遊客能夠來到日本之時,才說明日本的疫情結束了。
高中生 福田(女,17歲)
學校組織的畢業旅行取消了,我們的高中生活少了很多歡樂,之前與朋友去了一次卡拉OK,被家人知道後被訓了一頓。我們還想偷偷去遊戲店呢……畢業旅行沒有了,我希望畢業之際與同學們一起去哪兒旅行一次。
料理店經營者 山下(男,35歲)
去年年底剛開始經營料理店,沒想到遇到病毒,只能說運氣不好,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要求飲食店縮短營業時間,我們只能照辦,晚上賺不了多少,只能想辦法在中午多賺些,我們賣起了實惠便當,原先沒這個打算的,現在只能隨機應變。
大企業部長 藤村(男,63歲)
今年疫情給人很多思考,不都是負面的,首先我是學會了享受生活和愛護身體。可靠的新冠疫苗還沒問世,我決定先去打個流感疫苗。過兩年就退休了,原先都是為了家人為了周圍的人而拼命努力,現在該為自己著想了,最近買了一隻名牌手錶,把零花錢都花光,中午在外吃飯儘量吃好點,也是為了提高免疫力。
安倍首相是難得的好首相,為人謙和,人品好,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的一把手其實需要這樣的人才,不需要太有才能,不能咄咄逼人,而是需要包容。能力強不強是次要的。
作者:黃文煒(特約撰稿人、旅日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