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它的主角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該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事實上,這部紀錄片的標題就出自史學家洪業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並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本片的主持人、腳本撰寫人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麥可·伍德,從文案上看,他可絕對是個杜甫的「迷弟」了。

另外,片中出鏡的還有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上有很高造詣的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

宇文所安

劉陶陶

BBC重走杜甫生前足跡

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這位偉大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

片中把杜甫放在歷史視野和比較視閾中展開講述。

杜甫生於8世紀的唐朝,對應英語文學,那是英雄敘事長詩、古英語傳說《貝奧武夫》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了唐朝的由盛轉衰。

麥可·伍德以一個英國人的角度,帶著他的疑問,試圖在日新月異的中國尋找「杜甫」,在已經成為熱門景點的杜甫遺蹟、在壯闊的揚子江上、在和中外學者對話中、也在和中國老百姓的交流中。這也引發網友重讀杜甫詩,重溫杜甫「文化之旅」。

位於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的居所,也是現存杜甫遺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處。走在成都的街頭,麥可·伍德在熙攘的人群裡念起了杜甫寫的《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麥可·伍德介紹杜甫生平

片中也講到杜甫重要的創作夥伴李白,兩人十分親近,至少在杜甫心中是這樣。「杜甫30歲時,一次邂逅改變了他的一生,他遇見了詩人李白。李白當時頗負盛名,杜甫稱讚他『金閨彥』,李白作為詩人才華橫溢,勇於創新,才情閃耀,杜甫拜倒於他的魅力之下。李白讓杜甫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無限可能。」

片中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他對百姓的關懷,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and the starved.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杜甫的朝堂之夢被徹底打破。他被俘為囚,與家人分離,顛沛歲月裡,杜甫將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以及對破碎山河的悽然,凝於《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安史之亂將戰火燒向長安,杜甫舉家南下前往成都。

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Thatched Cottage),《春夜喜雨》就寫於此。離開成都後,杜甫經歷了在白帝城的短暫安寧,又來到了長沙。

伍德注意到,此時的杜甫得到了暫時的安定,儘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迎來了自己「創造力最驚人」的時期,同時,在志趣上「越來越靠近李白對自然的痴迷」。

不過,因為長沙城內的一場動亂,杜甫再次被迫逃難,但這個時候他的健康狀況已經非常糟糕。最終,他病逝於從潭州開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時年59歲。

這部不到一小時的紀錄片,既為西方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偉大詩人,也是通過探訪現代中國,試圖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

BBC稱:杜甫,或是說,詩歌,正是急劇變化的現實洪流中潛藏的某種永恆,為我們,特別是處於疫情危機中的人們,源源不斷提供著某種信念。

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對於中國詩歌悠久的詩歌傳統,BBC 給予了極大的認可: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BBC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甘道夫」念杜甫的詩

對中國觀眾來說,最大的彩蛋可能是「甘道夫」出來念詩了!這位英國國寶級的老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爵士,其實除了大家熟悉的銀幕角色,還演過很多舞臺劇,特別是英國人必看的莎士比亞劇。所以當他用講臺詞的英式發音,渾厚地念出英文版《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詩文譯作時,這不怪網友感慨說:「絕了!這是莎士比亞戲劇的腔讀杜甫!」

《每日電訊報》評論說:「麥克萊恩爵士以一種平靜、娓娓道來的風格朗誦杜甫的詩,讓我們感受到它們的美。」

片中伊恩·麥克萊恩朗誦的英譯杜甫詩來自洪業英文原著,該紀錄片標題也出自史學家洪業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並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中文譯本是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評論:

BBC推介杜甫:他的偉大與悲憫正引起西方共鳴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時,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不是雪萊,而是杜甫。這部紀錄片名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它的播出讓居家隔離抗疫、飽受疫情焦慮的民眾產生了共鳴。杜甫詩詞的美充滿了慰藉人心的力量:「如果有人想通過了解中國燦爛文明來擺脫病毒的恐懼,就看杜甫的紀錄片吧!」

片中,BBC資深主持人兼撰稿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他沿著杜甫的人生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起伏跌宕的一生。這部紀錄片,既向西方介紹了杜甫,又試圖通過探訪當代中國,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這種用實地探訪串聯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的紀錄片拍攝方式,邁爾克·伍德早已駕輕就熟。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到中國旅行。後來他帶領團隊歷經3年,先後12次到訪中國,拍攝了《中華的故事》。「關注中國不需要理由」「是觀眾需要這麼一部紀錄片,我們不需要說服別人相信這一點」。2016年該片播出後,廣受好評。

時隔4年,麥可·伍德帶來了這部《杜甫》。這部片子難度不亞於《中華的故事》,特別是要把《壯遊》《夢李白》《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秋野》《閣夜》等名篇翻譯成英文而儘可能保留其原有意韻實非易事:中國詩詞中的平仄、用韻、典故、意境等很難翻譯。然而文藝是世界語言,只要用心聆聽,人們就可以得意忘言,體悟那不可言說的心靈相遇。當英國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端坐在那,用深沉優雅的莎劇腔一字一句念著這些詩句時,杜甫沉鬱頓挫的氣韻自然流出,中英異域殊風剎那交融。

BBC毫不吝嗇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是限於中國,而是放眼世界,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杜甫,在中國被稱為「詩聖」。蘇軾說:「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時至今日,杜甫詩歌中運用最成功的七律形式,仍是人們最愛讀的詩體。麥可·伍德表示,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在唐詩的世界裡,李白和杜甫相映成輝。詩仙李白是「謫仙人」,他不食人間煙火,慣於孤獨瀟灑地出走;詩聖杜甫剛好相反,他不斷走進人世間去,帶著他的悲憫之心,帶著他的切膚之痛。「文章千古事」,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引發著中國人的共鳴。「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紀錄片中麥可·伍德感慨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半世窮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都是眾生。生在那個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悲憫關愛更是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他懂得世間的悲歡,他悲憫黎民的命運。而現在,他的詩與他的心,在更廣闊的世界流傳,收穫不少外國知音:「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

相關焦點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外國人講杜甫,靠譜嗎?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麥可·伍德(Michael Wood),畢業於牛津大學奧瑞爾學院歷史系,身兼歷史學家、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現任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學系教授。他著有幾本廣受讚譽的歷史書籍,並製作了120部紀錄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稱之為紀錄片歷史製作的「黃金標準」。
  •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作為該片製作者和主持人,伍德在片中不僅盛讚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還借哈佛大學知名漢學家宇文所安的評價,將杜甫與西方文學巨匠但丁、莎士比亞比肩,同時對中國詩歌和文化的悠久傳承給予很高評價。  伍德認為,這部紀錄片在英國播出「恰逢其時」,在疫情陰霾下發出微弱光芒,為西方觀眾提供新的視野,「讓他們看到中國,去了解中國人的感受和想法」。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該紀錄片便是以洪業的著作作為藍本。這是杜甫的生平與詩歌,第一次被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給西方世界。本片的主持人、也是腳本的撰寫者,是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曾製作超過120部歷史紀錄片。除了優秀的履歷之外,他與中國早有淵源。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  今年4月份,他導演並主持的單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廣泛歡迎。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觀看 BBC推出的杜甫紀錄片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詩聖杜甫為有多火?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是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將中國詩人杜甫介紹至全球,該片一經推出就受到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 ...他拍的紀錄片帶英國人了解中國|杜甫|紀錄片|伍德|中國|中華的...
    (原標題:【融媒特稿】杜甫的詩張口就來,他拍的紀錄片帶宅家抗疫的英國人了解中國)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初,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BBC推出這部杜甫紀錄片
    BBC日前播出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發中國觀眾熱議。在這部紀錄片中,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的足跡,輾轉西安到成都、從長沙到平江,通過他的詩歌串聯起這位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徵服世界,BBC紀錄片火了,不光靠《指環王...
    「如果有人想通過了解中國燦爛文明來擺脫對病毒的恐懼,就來看杜甫的紀錄片吧!」「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 ...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 BBC最新紀錄片,轟動全球網友,主角是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微成都日前,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而在最後,這個一生蹉跎的詩人病逝於一條小船上,年僅59 重走杜甫足跡——草堂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紀錄片中,麥可·伍德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不僅讓與杜甫有關的大地山河依次在片中出現
  • 英國BBC紀錄片《杜甫》海外爆紅,甘道夫用英文念杜甫詩
    英國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熱播,將向西方世界介紹這位大唐詩聖。「最偉大詩人」搞事情?最怕飯圈爭C位。船長觀察了一圈,發現不少網友第一反應居然是在揪「最偉大」這個字眼,並且撕了起來。「最偉大」或許只是一個肯定杜甫地位的說法,並沒有否定其他人並與之爭高下的意味。當然,如此一句話也實在是道不清杜甫的「偉大」。我們回到這部紀錄片本身,看它將如何呈現一代詩聖的精神世界。
  • 杜甫的詩張口就來,他拍的紀錄片帶宅家抗疫的英國人了解中國
    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說,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啟蒙來自杜甫。採訪中,他能隨口背出好幾段杜甫的詩作譯文,包括長詩《壯遊》:「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近期,伍德執導的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引起廣泛關注。
  • 紀錄片丨BBC拍了部口碑爆棚的《中國春節》
    紀錄片丨BBC拍了部口碑爆棚的《中國春節》 [作者:文廣新長沙]      [來源:文廣新長沙]      2017-01-18 07:54:34
  • 司馬缸說|BBC熱捧杜甫,但讓歪果仁著魔的中國詩界一哥竟是……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春煒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引起關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隆重介紹給西方世界。來評價杜甫!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不僅如此,BBC還請來英國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爵士用英文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詩文譯作。
  • BBC為杜甫立傳,中國文化認同開始走向具象化
    策劃丨DOCO編輯部 撰文 | 孟浪 編輯丨印雪 近日,正當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尤其是歐洲和北美肆意泛濫之際,英國BBC電視臺第四頻道卻在4月6日這天推出了一部60分鐘時長的電視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 BBC為杜甫拍紀錄片,58分鐘密集點名這20首詩,有何深意
    我們的詩聖杜甫,被BBC史無前例地拍攝成紀錄片,第一次介紹給西方國家和人民。片中杜甫被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稱作「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並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杜甫一生「悲天憫人、憂國憂民」,該片在全世界共同戰「疫」的背景下播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