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閏正月,其實還是有的,只不過或許會在幾百年後才呈現,2034年其實也能閏正月,可是因為陰曆曆法中以離上年冬至後榜首個無中氣之月為閏月,上年(2033年)的十一月下一個月也沒有中氣,所以就先閏了十一月,而沒有輪到第二的正月。對了關於陰曆榜首個月最好是稱其為「正月」,即「正月」才是它的正式稱號,而不稱「一月」,這好表現陰曆的特性。
陰曆該閏哪個月,這由無中氣的月份和地球遠日點一起決議的,即在地球遠日點鄰近的月份較易成為閏月,而在地球近日點處的陰曆月份較難成為閏月,現在地球近日點大約在小寒前的兩三天左右,而地球遠日點在小暑前的四五天鄰近,所以就非常容易閏四,五,六,七月,而較難閏正,九,十,十一,十二月,正月這幾個月份。
因為歲差影響,即春分點的西移和地球近日點的東移,如果地球近日點移至夏至鄰近時,那麼到那時閏正月是很常見的事,就象現在的閏五月一樣。
陰曆能夠閏正月,也能夠閏十二月。
赤壁之戰那年(建安十三年)就閏十二月(1),劉備攻漢中那年(建安二十二年)就閏正月(2)。
先講為何要閏月,國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陰曆一年三百五十四天,每年相差十一天,所以每年各月各日的對應都不一樣,可是就是有專家學者能考證相對應的紀念日,其實根本就沒有意義,就一個二月只過二十八天,跟一個每月都不過三十一天,兩者永遠不能持平。所以陰曆只好讓步,就是多增一個月,也就是閏月,可是問題又來了,閏月那年為三百八十三天,與國曆又差十八天。
所以:
國曆 陰曆 相差
平常 365 354 -11
閏月 365 384 +18
後來採用十九年七閏,使天數類似(19年國曆約計3935天(365*19),19年陰曆(354*19+29*7)約計6934天,總算才解決這個問題。
但國曆又有閏年(每四年一閏,多一天,每四百年少一閏)改變,所以還不僅限於此。
註:
(1)《後漢書朔閏表》:「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閏十二月壬子朔」。
(2)《綿陽通鑑》:「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正月,乙未朔。閏正月,乙丑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