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都沒了!這部紀錄片揭示:老鼠帶來的危機超乎我們想像

2020-12-21 騰訊網

很快就迎接2020年,而2020年又是鼠年!

或許你會覺得,老鼠看上去沒有像蟑螂這些如此瘮得慌,仔細一看還有些可愛,為何要消滅這些小老鼠呢?

事實上,人類與老鼠的戰爭從一萬年前就開始了,那個時候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建造可以遮風擋雨的巢穴,室內還儲存著水和食物。

這對老鼠來說簡直就是完美的避難所,因為它們在野外的戰鬥力較差。

一隻老鼠的繁殖能力,絕非你想像如此之強

老鼠的數量之所以居高不下,一是因為它們天生就有很強的繁殖能力(一對老鼠在一年內就可以繁殖出15000隻小老鼠);

二是因為它們的迭代速度很快,人類針對老鼠所研製的毒藥,在鼠體內早已產生了抗體,所以老鼠藥也能難殺死它們。

當你在電視上看著《貓和老鼠》,為小傑瑞的機靈開懷大笑時,你怎麼也想不到老鼠這種動物有多麼可怕。

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老鼠究竟有多可怕?

杜克大學有一個研究小組,他們通過捕捉自然環境下生存的老鼠,並用麻醉將其致死後進行解剖,發現老鼠的身上存在著許多寄生蟲跳蚤

而當年曾席捲無數人性命的「黑死病」,正是由老鼠身上的跳蚤進行傳播的。

除了跳蚤,馬蠅幼蟲也是老鼠身上的寄生蟲之一,這樣同樣會感染人類,這種幼蟲常被稱為「人皮蠅」,它們以皮下的組織為食物。

在老鼠的肺部中存在著鼠肺線蟲,它們會隨著老鼠的排洩物排出體外,如果人類誤食了佔有老鼠排洩物的東西就會造成感染,嚴重的還會患上腦膜炎

除了寄生蟲外,老鼠的肺中還存在著十分可怕的漢坦病毒。這種病毒的表現與伊波拉病毒相似,人類一旦感染就會出現嚴重的出血熱致死率過半

不止是鼠肺中含有寄生蟲和病毒,肝臟、腎臟等都同樣存在著寄生蟲和細菌病原體,一旦與老鼠發生了親密接觸,就有可能被感染。

人類滅鼠歷程,到底是什麼樣的想像?

一開始的貓被邀請參與到人類社群中主要是為了抓老鼠,可不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養尊處優、只負責賣萌和掉毛的「喵星人」,但發現老鼠實在太多,這些喵星人實在難以完成如此大的任務。

於是,人類又發明了各種技術滅鼠,製造各種捕鼠陷阱,比如捕鼠夾、粘鼠板、各式各樣的毒藥等等。

1930年,紐約政府利用芥子氣對賴斯島全面消毒;1940年,為治療血栓而誕生的抗凝劑也被用於滅鼠。

70年代時,人類開始對老鼠使用劇毒殺蟲劑DDT,超聲波技術面世後,人們為了驅趕老鼠研發了超聲波發聲器

甚至,人類將避孕藥物使用在老鼠身上,試圖讓老鼠絕育來減少鼠患。

你在捕捉老鼠的同時,老鼠也正悄悄「升級」

第一,嚴格的等級制度。

老鼠家族跟人類一樣有著它們的社會法則,捕鼠專家老炮曾做過一次實驗,他將四隻老鼠關在有足夠食物的大籠子裡,沒多久就變成了37隻老鼠的大家族。

這些老鼠各自有家庭單位,有社會等級,而且也會像人類一樣照顧自己生下來的崽。

在食物停止供應時,它們開始自相殘殺、同類相食,而它們的等級制度決定了活下來的最終是高等級的那個。

第二,有總結經驗的能力。

最開始發明出老鼠藥的時候,一天之內都能殺死很多老鼠,但是老鼠卻沒有因此滅絕,反而讓它們變得更加機警。

現在的老鼠看見新的食物不會輕易嘗試,而是讓「蝦兵蟹將」先去試毒,如果確認是有毒的食物,它們還會在上面撒尿,警示其他同類避免誤食。

第三,基因變異出了超能力。

在經歷過各種毒藥攻擊以後的老鼠有了超強的抗藥性,有的老鼠已經不能輕易被老鼠藥毒死,甚至需要兩千倍的藥量才會死亡。

誰能想到,原本最簡單的毒殺方式居然變得這麼艱難。

世界各地的人們與老鼠的戰鬥

在《鼠命》中還介紹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是如何與老鼠戰鬥的。

印度出賞金號召市民參與到捕鼠行動中,部分底層人民就以此為生,一晚上大概能收入6英鎊;英國將捕鼠行動當成了一種運動,還會利用梗犬去抓老鼠

「人人得而誅之」的老鼠,在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卻是另外一番風景。

這裡的人們認為人在死後會投胎成老鼠,過完老鼠的一生才會再世為人。

所以,老鼠在這裡的地位很高,甚至有專門的神廟,專人飼養老鼠,還會讓前來朝拜的人與老鼠親密接觸,甚至他們認為吃老鼠吃過的東西可以治病。

老鼠帶來的災難,超乎我們想像

在中世紀的歐洲,一場名為黑死病的鼠疫帶走了歐洲將近一半人的生命,在這之後鼠疫還是反反覆覆在歐洲肆虐了5個世紀,導致當時的歐洲社會非常不穩定,人口也特別少。

而鼠疫就是由於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它的死亡率高達50%~90%,而且傳染率特別強。

它的傳染源是鼠疫桿菌,這種細菌存在於各種齧齒動物上,通過不起眼的跳蚤傳播給人類。

(圖為歐洲中世紀時期,描繪鼠疫患者的繪畫)

老鼠那麼強,人類還能好好生存嗎?

說到這裡,有人或許會覺得老鼠這麼難以消滅,是不是很快很會佔領地球了?

其實想要消滅它們,也不是特別難,只要不給它們適宜的生存環境就可以。

首先,從我們的居住場所中清理掉老鼠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場所。不要將食物暴露在空氣中,為垃圾桶加個蓋子,建築中不要留各種坑洞和縫隙,總之,保持乾淨整潔就是王道。

除了注意家庭衛生環境以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預防鼠疫:

1、去鼠疫高發區之前要提前接種疫苗或者服用預防藥物

2、發現鼠疫患者時不要隨意接觸他們,也不要接觸任何不明死亡原因的動物,及時上報疫情。

3、從事獸醫、醫護人員、殯儀館人員等高危職業的人群,工作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注意個人衛生,也不要在無措施的情況下接觸動物。

如果你不幸感染了鼠疫,也不要太過害怕,只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以目前的醫療手段還是可以好轉直至痊癒的。

當然,討人厭的只是家鼠而已,並不是所有的鼠類都得而誅之。

畢竟在自然生態裡,若缺乏老鼠這種生物,也會引起一場巨大的生態危機。

相關焦點

  • 我們被誰操控,人成了機器的傀儡?
    文|巴塞電影今年有部《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被稱為最該被「網際網路用戶」觀看的紀錄片,片名有些勸退,但它卻揭示了一個幾乎影響到所有人的真相,談論了一些最切身應時的話題,正如你現在做的事,為什麼打開手機?為什麼閱讀這篇文章?讀完文章會不會放下手機?
  • 這部被封殺的紀錄片,我的年度最佳
    冒著被封號的風險,二凡還是想說一說,這部心目中年度最佳的紀錄片。「沒有辦法啊,沒錢沒辦法,死了也沒關係」,這句話說的多麼揪心,難以想像在2018年的中國還有如此境況。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為了生存,村民們會選擇去分揀垃圾?
  • 危機中如何反思全球化?BBC推出這部杜甫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的足跡,輾轉西安到成都、從長沙到平江,通過他的詩歌串聯起這位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首次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被介紹給西方世界,而中國觀眾跟隨攝影師的鏡頭,感受杜甫在當代所留下的文化影響和精神蹤跡。這部紀錄片中,學者們給予杜甫極高評價。
  •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讓人看完流淚
    然而,讓人詫異的是,這裡藏匿著地球最繁多的生物,它們在最嚴苛的環境下生長。科學家還在噴湧的海熱附近,發現了一種氫氧物質,這個發現佐證了所有的生命來自海洋。越探索海洋,海洋的豐饒和生動越超乎人們的想像。攝製組不禁感嘆:人類對海洋的了解,甚至趕不上對火星的了解啊!
  • 一部橫跨全球的水資源危機調查紀實,紀錄片《零水日》即將亮相坎城...
    由騰訊集團、騰訊影業出品的英文紀錄片《零水日》(DAY ZERO),將於明日亮相法國坎城國際電視節(MIPCOM),啟動國際發行。影片聚焦水資源短缺危機,歷時三年拍攝,橫跨全球多地,探訪了水資源保護最前線人們的實地狀況。
  • 茶馬古道、高原鹽井,都被這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講透了!
    這兩年,關於西藏的紀錄片可以說迎來是井噴之年。去年的《第三極》《極地》,乃至前段時間才播出的《香巴拉深處》都收穫了一堆影迷的好評。今天,青石又挖到了一部聚焦滇藏原住民、精美且富有人文關懷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在08年由KBS和NHK電視臺聯合製作的,是關於世界上最古老商路的紀錄片:茶馬古道:另一條絲綢之路這部紀錄片是攝製組從06年開始,深入跟拍多個藏族原住民,由08年播出的,每集60分鐘,總共6集的系列紀錄片。奇怪的是,這部能讓影迷一次性刷完、仰天長嘆的紀錄片,竟然在豆瓣、百科裡任何找不到相關詞條的信息。
  • 《中國醫生》豆瓣開分9.7 攝影師深入一線造就紀錄片神話
    同時也在豆瓣開出紀錄片史上最高紀錄9.7分。該紀錄片主要立足於第一現場,聚焦醫護人員,通過對他們的紀實跟蹤拍攝,真實記錄中國醫護人員堅守崗位、日夜奮戰的行動實踐和不怕犧牲、勇挑重擔的責任擔當。該紀錄片從醫生、患者及家屬等多視角全景展現了「心理幹預」「替代性創傷」「PDST」等「災後」「心理重建」問題的深入探討。
  • 《極地》這部紀錄片,能帶給你想像不到的震撼!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也說明了自然對人類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才讓人有欲望去探索,發現……那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部關於大自然的美好的紀錄片,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迷人,那樣的震撼,這部電影就是《極地》,在豆瓣上有著不錯的成績,評分高到你意想不到,幾乎都是五星好評。
  • 開啟動物世界大門 暑期推薦給孩子的10部高評分紀錄片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看紀錄片呢?紀錄片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它仿佛是眼睛與腳步的載體,引導孩子們抵達無法企及的地方和領域。每一部深刻的紀錄片,都是一段奇妙的認知旅程。摩根·弗裡曼的莊嚴而令人平靜的聲音與紀錄片美麗的攝影完美的融合,記錄下了狐猴的日常生活,絕對讓你情不自禁愛上它。推薦理由:這部紀錄片嘗試去告訴全世界的人,如果不做些什麼的話,這種世界上最美麗和不可思議的動物就要因為一場危機而滅亡了。
  • 桑耶寺,超乎想像的寺院
    桑耶寺·超乎想像的寺院。桑耶寺也叫存想寺、無邊寺,位於扎囊縣桑耶鎮的境內,寺內的建築有著明顯的三個地方的特點,所以也被大家稱為"三樣寺"。從公元8世紀的吐蕃王朝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山南地區是不可錯過的一個地方。桑耶寺周邊被河渠圍繞,有著茂密的樹林陪伴,十分肅靜素雅。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為這部適時上映的紀錄片賦予了獨特的意義,我們得以趁機回顧這位在苦難中站立起來的「文化形象」,並以此觀照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生活。01「誠懇而非獵奇」的拍攝手法4月6日,BBC推出一部關於我國「詩聖」杜甫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 這部大衛 ·愛登堡的新紀錄片,講出了他多年來想說的真相
    大衛 ·愛登堡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之一,也被稱為有史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人。他是BBC的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自然紀錄片製作的先驅。他從70年代起開始探索世界各地的荒野,從南北極到亞馬遜,他和那些讓人耳熟能詳的BBC紀錄片——《冰凍星球》、《藍色星球》、《王朝》、《地球脈動》——緊緊聯繫在一起。
  • 這部航拍紀錄片歷時五年 感動了所有臺灣人
    但是,2013年年底出現了一部紀錄片——《看見臺灣》顛覆大家印象中的臺灣,而這部紀錄片的導演齊柏林先生打開了臺灣航拍攝影的大門。但因之前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案例,好友得知他的想法後都勸他放棄,沒必要跟自己過不去。或許是為了表決心,於是,辭職、拿出300萬的存摺、抵押房屋以及幹了一件最沒面子的事:去一些公司遊說籌資,然後花掉三千萬購買航拍設備。瘋狂到以至上高中的兒子打電話回家問:還有錢讓我上大學嗎?
  • 這部9分紀錄片拍下極美中國植物,網友驚呼:每幀都是壁紙!
    植物不會說話,但他們的背後都有著它自己的故事,這些頑強的生命,給中國乃至世界都帶來了無限的價值。這些唯美壯麗有關植物的場景,都來自於李成才執導的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這部紀錄片一共十集,播出不到兩周,就收穫了一堆好評,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分,絕對是近期國產紀錄片中的佳作。提起導演李成才,很多人會想到《大國崛起》、《華爾街》這些揭示金融世界風雲突變的紀錄大片。
  • 鳳凰公益原創紀錄片《飲痛》 震撼直擊中國水危機實情
    蘭州地下水汙染事件,讓中國水危機重回公眾視野。鳳凰公益紀錄片導演李非凡,歷時一年,走訪各地,調查製作紀錄片《飲痛》。本片攝製組深入中國水危機數個核心現場與人物,震撼紀實中國水環境的嚴峻現實。這是我們的故事,面不當初的江河,等待我們的選擇,或者,我們的消失。揭析根本惡因,文明的本質不在於物質的無限增量,而在於對人類需求的反思與約束,以若水之心,渡人慾之患。或許,我們才能延續人類的故事。
  • 60分鐘、200年,這部紀錄片竟然讓人有「追劇」的快感?
    導讀:賦史料以劇情向質感,這部「與眾不同」的紀錄片完成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重新定義。文 | 羊毛12月11日,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揭開了戰國歷史的神秘面紗。作為首檔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嘗試了突破性的紀實方式和語態,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關於紀錄片表達方式的新空間,更進一步地,這也是對傳統視野下「紀錄片」內涵與外延的升維拓寬。在全新的劇情式解讀下,紀錄片的觀看過程煥發出扣人心弦的「追劇感」。歲末年初,它或許有充足的潛力勾勒出一股最冷感也最潮酷的影像新風潮。
  • 紀錄片《算命》,底層人民的百態人生,揭示生活的真相
    你想像中的江湖是什麼樣子的?紀錄片《算命》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這樣的江湖,這個江湖不是武俠小說、功夫電影裡的江湖,也不是我們心有所系的傳說裡的江湖,不是一個有任何浪漫和傳奇的世界。他們住在北方某個城鄉結合地帶,歷百程以替人算命維持生計,來找他算命的往往都是妓女。由於冬天天氣太冷,又碰上掃黃打非,老兩口決定回到老家青龍。在那裡,他們去過石珍珠的娘家,又回到歷百程的老宅。春天的時候,他們重新上路,趕赴廟會,等待時來運轉。電影在不同的地域空間提供的社會背景中,讓觀眾看到了小人物的微不足道,顛沛流離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 不要讓天使落淚 推薦再看這部紀錄片
    不要讓天使落淚 推薦再看這部紀錄片 原標題: 12月24日6時許,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副主任醫師在正常診療中,遭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不幸去世。今日(30日),北京檢方依法對公安機關移送的孫文斌暴力殺害醫生案件進行審查起訴。
  • 當我們沉睡時動物都在幹什麼?這部紀錄片拍出了孩子最好奇的一面
    動物類的科普紀錄片是最符合孩子口味的科普紀錄片之一。我們曾經分享過許多。比如揭秘震撼海洋世界的《藍色星球2》。BBC五花八門攝像頭潛伏在大象、企鵝、北極熊等動物之中的偷窺系列。每一部都拓闊我們和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和想像。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部新的紀錄片——《地球的夜晚》。來自網飛,豆瓣評分9.3分。
  • 植樹節,讓我們來談談史上震撼的那些「植物界紀錄片」
    在中國第四十個植樹節到來之際,不妨讓我們再次走入森林與植物的奇妙世界。1《我們的森林》Unsere Walder二戰結束,生活在一片廢墟上的柏林人民,懷著喜悅迎來的,不是緊缺的日用品,而是美國人裝滿運輸機的樹苗。人們扛起鐵鍬熱烈種樹——這不是一場作秀,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森林的嚮往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