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巴魚,對於釣友們來說,應該是比較熟悉了。這種屬於鱨科的無鱗魚,因其尾部極像一條長長的牛尾,故得名。黃河中的「牛尾巴」,和其它自然水域的牛尾巴魚相比,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身體的顏色更加「金黃」。
由於生長環境的因素,黃河中的牛尾巴魚體色純正,沒有一絲雜色,就像身披一層「黃金甲」,這也是釣友們喜愛它的原因之一。
牛尾巴魚一般都藏在黃河的深水區,比如大壩頭、橋墩下,水越深越容易藏大貨。本周看到有釣友發布黃河野釣的「漁獲」,黃燦燦的牛尾巴魚瞬間勾起了筆者釣魚的興致。去黃河深水區探釣一把「牛尾巴魚」吧!前兩天的釣獲不太理想,黃河的目標魚一個也沒釣到,淨是一些小鯉魚娃,最終全部放生。
既然要釣「牛尾巴魚」,那就要尋找深水區。去黃河浮橋東邊的大沙坑吧,那裡有一個抽沙船留下的深坑,水深在3米往上,應該能藏得住魚。驅車沿著崎嶇的小路趕往黃河灘的釣點,已有不少釣友在一旁作釣,看來今天還是來晚了,有利的釣位已被佔領。
釣位被佔是小事,但眼前的一切卻讓筆者也傻了眼。此前的大沙坑,已經不見蹤影,主河道也北移了數十米,岸邊只剩下幾道河汊,河水緩慢流過,完全沒有了之前萬馬奔騰的景象。難道是走錯位置了?趕緊詢問在一旁釣魚的老者,經確認確實沒有走錯路,但這個地方的釣位,前段時間已經被洪水衝垮了。
從衛星地圖上可以看出,這裡原先是一個樺尖,現在已經被衝垮,形成了一個大水灣。前段時間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河水含沙量高達上百千克每立方米,在流經這個灣子的時候,水流變緩,泥沙就慢慢沉積下來,最終將這裡給填平了。
「整個黃河南岸的河床被抬高至少半米多,而河道中間被大水衝刷後,則變得更深了,整個河道一下子北移幾十米遠!」在一旁釣魚的一位大爺說,現在這邊水很淺,最深的地方不過一米深。洪水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覷,直接讓黃河河道這樣年復一年,來回漂移、擺動。等明年調沙之後,這裡很有可能再次被大水衝刷成一個深坑。
看來,今天野釣牛尾巴魚的計劃又要落空了。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黃河灘雖然卻「變了天」,但魚應該還是有的,只能暫且尋找一處水稍深一些的釣點,下竿試試運氣如何。
魚餌當然還是牛尾巴最喜歡吃的蚯蚓,將魚鉤掛住蚯蚓頭部,任其尾巴來回擺動,可以起到較好的誘魚作用。牛尾巴魚是一種攻擊性較強的掠食性魚類,對活餌比較敏感,但對靜止不動的東西則不感興趣。如果將蚯蚓截斷後再掛鈎,作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找到一處水深大約1米多的區域,將魚餌拋下後靜靜等待,半天也不見魚口,這與夏季時黃辣丁、牛尾巴魚瘋狂咬鉤的景象截然相反。氣溫下降後,黃河的這些無鱗魚都躲到深水區了。兩個小時過去,只釣到3尾個體較小的黃辣丁,牛尾巴魚則不見蹤影。看來這次黃河河道大變遷,牛尾巴魚都藏到深水區了!守了三個小時之後,再無魚口,只好將漁獲放流,收杆走人。
黃河主河道不同於其它水域,水體升溫慢、降溫快,可釣魚的時間相對較短。每年開春,其它水域的魚都開始覓食的時候,黃河的水溫仍舊冰冷,需要等到5月份中旬之後,才會有魚逐漸開口覓食(花骨魚等冷水魚除外)。
本想在深水區探釣黃河「牛尾巴」魚,沒想到釣位卻被衝垮,河道北移了數十米!而進入11月份之後,水溫會下降較快,大部分魚應該都會躲到深水區越冬了。看來,釣友們要想在黃河取得好的釣獲,估計要等到來年夏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