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漲水,漁民捕獲大量牛尾巴,黃河裡最像龍的魚

2021-02-07 長江生態觀察

不管是不是釣魚人,都聽說過黃河鯉魚、黃河鯰魚的肥美。

其實,黃河裡還有更鮮嫩美味的野魚——牛尾巴!

最近黃河漲水,很多河段都有大量牛尾巴出水。

漁民剛捕獲的牛尾巴魚

牛尾巴體型跟黃辣丁(嘎牙魚)很相似,因此被常被誤認成黃辣丁。

不過,牛尾巴跟黃辣丁是兩種魚,體型特徵仔細看,還是有明顯差別。

黃辣丁的頭部是扁圓型,而牛尾巴更接近圓鈍型。


當然,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體長了!

牛尾巴體長遠比黃辣丁修長很多,有經驗豐富的漁民、釣魚人,黃河裡遇到過幾十公分,甚至半米多長的牛尾巴。

像這種巨型牛尾巴,體型修長,通體金黃,在水中遊動起來,就跟一條小龍一樣。

因此有的地方,民間把這個魚叫做黃龍魚——確實是黃河裡,體型最像是龍的魚了!


不過,現在牛尾巴的種群數量,已經衰減很多,巨型牛尾巴也越來越少見了。

「以前專門捕這個的,一天能網幾十斤..」

漁民說,現在一網可能就兩三條牛尾巴,往往一天湊不到幾斤——主要原因還是水文變遷和電魚、過度捕撈。

漁民捕獲的牛尾巴

比起黃辣丁,牛尾巴在黃河裡,數量稀少很多。

如今野生的牛尾巴價格在幾十至一兩百之間,各地價格差異較大。

牛尾巴兼具黃辣丁的鮮嫩,和鯰魚的膏腴,可以說是黃河裡最上等的食材!

相關焦點

  • 野釣黃河「牛尾巴」魚的好日子來了!
    因此,經驗老道的釣魚人一般在5月份之前都不會輕易前往黃河。他們會養精蓄銳,在5月下旬之後,才會慢慢出動。釣魚人的等待,就是為了黃河的「牛尾巴」魚!「牛尾巴」魚,算是鱨科的一種,此種魚身體細長,吻部較小,尾巴頗似一條牛尾,故得名。
  • 珍稀江鱈魚洄遊產卵大量聚集,卻被漁民成群捕獲,引網友吐槽
    江鱈魚是一種極為珍稀的淡水魚,是中國唯一的鱈魚,曾經黃河以北有大量分布,如今已接近消失。
  • 探釣黃河「牛尾巴」魚,釣位卻被衝垮!河道北移了數十米
    牛尾巴魚,對於釣友們來說,應該是比較熟悉了。這種屬於鱨科的無鱗魚,因其尾部極像一條長長的牛尾,故得名。黃河中的「牛尾巴」,和其它自然水域的牛尾巴魚相比,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身體的顏色更加「金黃」。由於生長環境的因素,黃河中的牛尾巴魚體色純正,沒有一絲雜色,就像身披一層「黃金甲」,這也是釣友們喜愛它的原因之一。牛尾巴魚一般都藏在黃河的深水區,比如大壩頭、橋墩下,水越深越容易藏大貨。本周看到有釣友發布黃河野釣的「漁獲」,黃燦燦的牛尾巴魚瞬間勾起了筆者釣魚的興致。去黃河深水區探釣一把「牛尾巴魚」吧!
  •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黃河水怪鐵頭龍王之解密
    黃河是中國最神秘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最古老的文明。但黃河歷史上又多次改道,中國很多歷史又被它吞沒,在黃河淤泥下埋藏著太多的秘密。黃河水怪就是其中一類傳說,而黃河岸邊老輩跑船人也一直流傳著鐵頭龍王的傳說。黃河作為淡水河,其中水族多為魚鱉蝦蚌蛇。
  • 黃河野釣,最難也最簡單!釣魚大師到了黃河也得「跪拜」
    黃河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還是比較神秘的。黃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那麼在黃河裡究竟能釣到魚嗎?相信很多愛好釣魚的人,都有此疑問。今天,編者就帶大家去見識一下黃河釣魚的怪相:臺釣高手頻「吃土」,新手卻可能爆連!
  • 踏浪黃河邊 食魚南裹頭
    踏浪黃河邊 食魚南裹頭  文=本報記者 劉磊  圖=本報記者 趙森  馬,殘陽如血,幾縷炊煙嫋嫋。  這是南裹頭的傍晚,像一幅中國畫,有著白馬嘯西風的凜冽,還有一股百轉千回的柔情。  腳下踩著從遠古時代就被黃河水衝刷的沙子,細膩如同綢緞。  何時南裹頭的最漂亮?沒人說得清楚。
  • 埋藏在黃河裡魚的秘密:躍龍門的不是鯉魚,早被「張冠李戴」了!
    每年3-5月份大量鱘魚逆流而上,在山陝交界的龍門水域聚集產卵。鱘魚的習性所致,常把產卵點設在流速大、水底環境複雜的河流中上遊區段。龍門恰處於晉陝大峽谷之間,最窄處僅有30-50米的寬度,水流湍急,岸邊水底堆積了大量的礫石,是鱘魚產卵的最佳場所。產卵前,雌性鱘魚相互追逐、嬉鬧,特別是臨近產卵的前兩天,跳躍的愈發頻繁、激烈。
  • 全家18口人靠黃河養活:黃河在,家就在,飯碗就在
    老潘個頭不高,精瘦,說著老陝方言,是個老漁民。老潘的陝西腔裡帶著些微的南方口音,他步履穩健,看不出已經66歲了。最近慕名而來的遊客很多,一撥接一撥,都是來他開的老潘農家樂吃黃河魚的。老潘祖籍江蘇鹽城,12歲時來到了渭河邊上,「我就是在黃河邊長大的」。
  • 長江「無魚可捕」,黃河也快撐不住了!
    文 | 牧海本文轉載自今日頭條客戶端,原文首發於2021年1月3日,原標題為《黃河的困境:50年走向「無魚可捕」,野生刀魚資源告急?》,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其漁業資源直接關係到沿線漁民的生產和生活。
  • 山裡一種魚,人稱「牛尾巴」,記住它外貌,野生190元一斤
    摘要:山裡一種魚,常被誤認成黃辣丁,一般人分不清,請辨認好,當今190元一斤我國地大物博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在農村的山裡不僅有各種野生植物,同時清澈的溪流裡還生長有許多野生魚。寒冷氣候下的野生魚生長緩慢,肉質肥美鮮嫩,今天我們說到的這種魚,就是「牛尾巴」魚,其外形黃辣丁,雖沒有長江刀魚有名氣,味道卻極為鮮美,被譽為是「河鮮極品」當下極為珍貴。牛尾巴魚,魚體無鱗渾圓光滑,呈淺黃色或淺灰色,背鰭有堅硬的刺,外貌像極了黃辣丁。事實上,牛尾巴魚與黃辣丁是兩種不同的魚類。
  • 黃河入海口,黃河像條龍,綿延五千公裡,百折不撓終入海
    —鳥類科普園(溼地遊船、鳥類放飛區)——泥灘捉蟹(渾水摸魚)——遠望樓(黃河遊船碼頭、黃河入海VR體驗館、直升飛機空中遊覽、餐飲購物)——浮橋——北汊河河海交匯遊船碼頭。中國人號稱是龍的傳人,而黃河看起來特別像條龍,而且像條正在撲食或躍起的龍,是否是說中國文明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呢?
  • 漁民捕獲疑外形怪魚 巨型鼻子似獨角獸
    漁民捕獲疑外形怪魚 巨型鼻子似獨角獸此外赫西相信如果漁民進入更深的海域(1000到2000米)尋找的話,將會發現大量的該種魚類,這隻被捕獲的個例很可能是與群體走散了。  此外,墨西哥灣附近的漁民們近日也有驚人的發現,他們在海下作業時,意外拍到了「異形」生物,根據顯示器上的畫面顯示,這隻體長達到驚人的26英尺(約合8米)的海怪長有一個類似章魚的頭部,像極了科幻電影中外星生物的經典形象。
  • 黃河蘭州段再漲水 多處步道遭淹沒
    中國甘肅網7月20日訊(本網記者 宋芳科 文/圖)7月19日下午,記者在蘭州中山橋,老碼頭,小西湖等地看到,由於黃河再次漲水,部分步道已被淹沒。特別是近水廣場一帶已被全部淹沒。當晚8時許,最新監控顯示黃河蘭州段水流量達到2950立方米/秒 ,對此,防汛部門提醒廣大市民和遊客遠離黃河岸邊。
  • 真實「水鬼」講述,黃河屍體大量聚集,屍王出現那一刻震驚全場
    說來也怪,好多人死在水中後,屍體並不會浮上來,待屍體撈出後,竟還像剛死一樣,屍體還是原來的樣子。不僅如此,這些水下的屍體竟會一直在水中直立著,保持著行走的姿勢,屍體隨著水浪緩緩向前,就像是在緩緩漫步。好多時候在乾涸的河床中,你能看到水下清晰的腳印,一步步走向最深處,走到頭後會轉一個方向繼續走,就像是在水下散步一般。
  • 夢圓黃河灘
    小時候去郝寨走親戚,放下禮物,第一件事就是爬上大堤去看黃河,那時候的黃河可稱得上真正的大河,河面有幾裡地寬,浪濤滾滾,濁水東流,氣勢磅礴,令人震撼。親戚家的房子也很特別,幾個磚垛撐起的房頂,周圍是用高粱杆糊上淤泥,紮起的房牆,俗稱牆倒屋不塌,意思是黃河漲水時,淹沒了村莊房舍,但只能泡塌四周簡陋的牆壁,壘起的磚垛依然在水中站立,這也許只有在灘區村莊才有的風景吧?
  • 漁民捕獲巨型狼魚 揭秘神奇物種狼魚(圖)
    據報導,漁民捕獲巨型狼魚,這條狼魚體長近2米,嘴巴足可吞下一個小孩,如同科幻電影中的怪物,非常醜陋,那麼狼魚到底是什麼?漁民捕獲巨型狼魚 圖片來自網絡  日本漁民白坂浩(Hirasaka Hiroshi)日前在福島核電站附近的北海道海域捕獲一條巨大狼魚。
  • 長江三峽截流20多年,庫區裡的魚能長多大?專家:魚梯能通過嗎?
    當然,自從葛洲壩水電站建成以後,就阻斷了長江裡原來最大的魚——中華鱘的洄遊之路,三峽庫區的建成,裡面也有多種魚類,那麼這些魚類最大的能有多大呢?傳聞中的長江蛟龍長江的漁民自古就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的說法,「臘子」說的就是中華鱘,「象」就是白鱘,大得不像樣的「黃排」說的就是胭脂魚,當然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魚,儘管這三種魚在長江上都成了瀕危物種,不過對些魚都沒有神秘感,畢竟大家都是知道的!
  • 日本北海道漁民捕獲巨型野生白令狼魚
    日本北海道漁民捕獲巨型野生白令狼魚   抱起這條巨魚顯得十分吃力  (神秘的地球報導)日本北海道近日有漁民捕獲1條巨型野生白令狼魚(Bering wolffish),其頭部大得驚人,估計全長足足有2米。
  • 鄭州黃河邊「漁家樂」船屢禁不止 多龍治水致監管難
    鄭州黃河邊「漁家樂」船屢禁不止 多龍治水致監管難 但是今年8月的時候,一隻「漁家樂」船隻載著遊客遊黃河時,船上的女乘客墜河失蹤。經過記者調查發現,在鄭州的黃河邊,這類船只有上百條,安全隱患非常多。  相關部門稱,這些餐飲船隻都是無船檢、無合格證、無食品安全證的三無船,早就已經禁航,但是屢禁不止。那麼是誰給「漁家樂」出航開了綠燈?  從鄭州花園口東大壩出發,沿黃河大堤向花園口方向行駛,猶如進入一條「漁家樂」走廊。
  • 【中國夢·黃河情】潼關漁民辦起漁家樂 吃飯高峰期客人排隊等
    52歲的王鐵蛋是潼關縣秦東鎮西關村地地道道的漁民,從小跟著父親捕魚為生。靠河吃河地道漁民從小捕魚為生「那時候生活條件不好,家裡兄弟姐妹七個都靠父親捕魚養活,飢一頓飽一頓的。」王鐵蛋回憶,那時漁民們捕魚都是用扁擔挑著木船、被子、漁網等,從潼關一路沿著黃河走到韓城,到韓城後順著黃河再一路漂回潼關,「漂下來就得一個星期左右,捕到魚就拿到岸邊賣,天黑了就在岸邊搭個帳篷休息一下,天亮了繼續下河捕魚。」1989年,21歲的王鐵蛋當了兵,在部隊時去了炊事班,學會了很多菜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