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國內外到處跑的小編,「我要去那個地方玩兒了,幫推薦下那兒有什麼好吃的嗎?」小編聽到這話,一般這樣回答他,「推薦可以,說好吃,可不敢保證你絕對喜歡」。是的,每個人口味不同,真的無法界定哪一種食物是所有人的最愛。
來到貴州"原始生態"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位於黔東南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吃了幾天的酸湯魚吃到實在沒了胃口,於是去大街上想找點「能吃」的。
於小編這樣口味比較挑剔的人而言,走遍南北西東,總是吃不慣別人家的味道,總是戀家裡的那碗麵條和家常豆腐,也夠矯情和愁人。可在千戶苗寨長長的商業街上,看到的則全是當地特色,麵條不是小麥而是米粉做的,連大街上的豆腐,都全是臭豆腐和酸湯米豆腐。
這個炸出來金黃色的豆腐塊,貌似臭豆腐。不知道苗族人的臭豆腐是個什麼味,從來聞不慣那股臭,更別提吃。
食物的魅力,其實如喜歡一個人,不管這個人怎麼樣,總會有人欣賞有人不愛,如這臭豆腐,它臭不可聞,卻偏有人狂愛這種味道,說它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臭豆腐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之一,在我國的湖南、臺灣、浙江、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頗受人們喜歡,南京、長沙的臭豆腐乾比較有名,但各地的製作方法卻有相當大的差異。貴州風味的臭豆腐,估計一定有酸湯的味道。
在北方,傳統做豆腐方法是用滷水點豆腐,後來變成用石膏,過程是打磨後的豆汁過濾燒開,點滷變成豆腐,生吃或熟吃。而貴州黔東南一帶,是「吃酸」的故鄉,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串串」的說法,形容人們對酸湯的迷戀程度,所以做豆腐的食材和北方又有著截然的不同。
米豆腐與北方豆腐最大的差異,是北方人做豆腐用黃豆,而南方則是用大米為原料。所謂酸湯米豆腐,就是把米豆腐再加入當地的酸湯味道製作而成。酸湯米豆腐是貴州黔東南人餐桌上的必備,據說受喜愛程度可與凱裡酸湯魚齊名。
不說在大街上風餐露宿的煎炸豆腐衛生狀況如何,想到酸湯想到大米做的豆腐,吃慣了黃豆豆腐的北方人,一般連嘗都不敢嘗這裡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