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課 古詩三首《三衢道中》知識教學

2021-02-06 清溪學習
第1課 古詩三首《三衢道中》年

【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梅子熟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都是蒼翠的樹木,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之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叫聲,比來時更增添了幾分幽靜。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寫出行時間次句寫出行路線,第三句寫綠陰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鬱,第四勺寫黃鶯聲,路邊綠林中又增添了幾聲悅耳的黃鶯鳴叫聲,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無窮的生機和意趣。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③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④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⑤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⑥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黃鸝(lí):黃鶯。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遊興愈濃。

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於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遊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詩還有個特點,就是通過對比融入感情。詩將往年陰雨連綿的黃梅天與眼下的晴朗對比;將來時的綠樹及山林的幽靜與眼前的綠樹與黃鶯叫聲對比,於是產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

全詩又全用景語,渾然天成,描繪了浙西山區初夏的秀麗景色;雖然沒有鋪寫自己的感情,卻在景物的描繪中鍥入了自己愉快歡悅的心情。

曾幾雖然是江西詩派的一員,但這首絕句寫得清新流暢,沒有江西詩派生吞活剝的弊病。

他的學生陸遊就專學這種,蔚成大家。

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

曾幾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

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他的學生陸遊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

詩人簡介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他的學生陸遊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閒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鑑賞

  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

  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於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遊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於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遊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詩還有個特點,就是通過對比融入感情。詩將往年陰雨連綿的黃梅天與眼下的晴朗對比;將來時的綠樹及山林的幽靜與眼前的綠樹與黃鶯叫聲對比,於是產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詩又全用景語,渾然天成,描繪了浙西山區初夏的秀麗景色;雖然沒有鋪寫自己的感情,卻在景物的描繪中鍥入了自己愉快歡悅的心情。

  曾幾雖然是江西詩派的一員,但這首絕句寫得清新流暢,沒有江西詩派生吞活剝、拗折詰屈的弊病。他的學生陸遊就專學這種,蔚成大家。

梅子黃時日日晴。梅子剛開始的時候是青色,稱為青梅,等成熟的時候就變成了黃色。這句詩的意思是:梅子成熟變黃的時候,每天都是晴朗的。

小溪泛盡卻山行。泛在這裡是乘船的意思,咱們不是經常說「泛舟湖上」的嗎?這句詩的意思是:坐著小船沿著小溪走到了盡頭,就上岸再走山間的小路繼續前行。卻在這裡是在的意思。

綠陰不減來時路。這句詩的意思是:(路上的樹木茂密,蒼翠),形成了樹陰,和來的時候一樣濃密。不減的意思是沒有減少,差不多。

添得黃鸝四五聲。這句詩的意思是:樹林裡還傳來了黃鸝的叫聲,比來的時候更增添了一些樂趣。黃鸝就是黃鶯,在古詩詞裡也經常出現: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比如「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等等。

這首詩,作者曾幾描寫了三衢道中的美景,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山水,對平淡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瓊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嚴重的肺炎,並且其病情越來越重。作為畫家的她,將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為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於是,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作為她的朋友蘇很傷心,便將瓊西的想法告訴了老畫家貝爾曼,這個老畫家是個脾氣火爆,愛取笑人的酒鬼,終日與酒為伴。

畫了近四十年的畫,一事無成,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篇驚世之作,卻始終只是空談。但是他對這兩位年青的畫家卻是照顧有佳。他聽到了此事後,便罵了一通,但仍無計可施。

然而令人驚奇的事發生了:儘管屋外的風颳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瓊西看到最後一片葉子仍然掛在樹上,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依然可以存留下來, 自己為什麼不能?於是又重拾生的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

可是故事並不是到此就結束了,真相才剛剛打開:原來是年過六旬的貝爾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了畫上最後一片藤葉,因著涼,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完成了令人震撼的傑作。

練習題及答案

(1)此詩寫的是什麼季節?從哪些意象可以推知?(2分)

 

(2)此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試從景與情的關係角度對此詩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初夏。(1分)從梅子黃時,綠陰不減,黃鸝聲可以推知。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山行時的愉悅歡快的心情。(2分)詩人主要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現出這種心情的(借景抒情)。(1分) 「睛」字,在黃梅雨季能有「日日晴」豈不喜出望外?「綠陰」,綠陰添涼爽,走起路來輕鬆,此二可喜也。三是「黃鸝四五聲」,「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詩人感到高興。

教學設計及反思

《三衢道中》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能朗讀、背誦《塞鴻秋 潯陽即景》。
初步具有創造能力、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能理解《塞鴻秋 潯陽即景》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能理解《塞鴻秋 潯陽即景》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這首詩,第一句強調「晴」,第二行主要講「行」,第三行主要講綠陰,第四行突出黃鶯,是山行中的景色。作者在詩裡描述了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曾幾(1084—1166)字吉甫,宋代詩人。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縣。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泛」,指乘船。「卻」,再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梅子成熟的季節,天天都是晴天,我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以後再走山路。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不減」,並沒有少多少,差不多。「黃鸝」,黃鶯。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蒼翠的樹陰還和來時路上的情形差不多,只是在山林中添了幾聲黃鶯清脆的叫聲。這裡用黃鶯清脆的叫聲突出了山林的寂靜,又通過寫黃鶯、綠陰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
這首詞如詞題所示,是寫夢境。這是秦觀當年寓居處州擇山下隱士毛氏故居文英閣所作,詞中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一次夢中之遊的經過。詞的上片先寫他夢魂縹緲,在一條山路上漫遊。
起首兩句,寫詞人步入春山小路漫遊,春路經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首句構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說春雨催花。次句饒有風趣,寫花使滿山春色「動」起來了,一個「動「字,把本來靜止的春色化為動態,與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中的「鬧」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四句承前意,寫詞人沿著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處,景色蔚為壯觀。成千成百棲息枝頭的黃鸝,因了詞人的突然深入,驚動喧騰起來,立時打破一片岑寂。這時黃鸝飛鳴於上,溪水潺湲於下,春山滿布鮮花,境界美麗極了。
詞的過片一、二句, 作者欣賞的視線移向天空,側重描寫白雲的動態。寫霎時飛雲迎面撲來,盤曲伸展,有如龍飛蛇舞,叫人驚恐不安。時而煙消雲散,又是碧空萬裡,此間雲氣真是變幻無窮。詞的歇拍兩句,寫詞人心曠神怡,在古藤樹下,舉杯豪飲,醉臥樹蔭,渾渾然與大自然合為一體,進入「無我之境」,不知南北,物我而忘。
  這首小詞,著筆濃淡相宜,意興飛揚,雨光花色,春山古藤,皆可入畫。但僅欣賞到這裡罷手,未免失之過淺,因為秦詞最主要的特點是寫心中憂苦之情。
清代評論家馮煦《蒿庵論詞》說:「淮海(秦觀)、小山(晏幾道),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故所為詞,寄慨身世。」作者在「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的悠閒淡雅的詞句下面,實際隱藏著一顆無比痛苦的心。秦觀的好友黃庭堅揭示秦觀痛苦心靈說:「少遊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喝一杯?」可謂抓住秦詞的要害。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 第六單元第12課古代詩詞曲四首《三衢道中》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知識目標:能朗讀、背誦《天淨沙·春》。
能力目標:初步具有創造能力、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能理解《天淨沙·春》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能理解《天淨沙·春》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作者】: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今屬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對語音學和曲律的研究貢獻甚著。《錄鬼簿續篇》稱其「又自製為樂府甚多,長篇短章,悉可為人作詞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胃德清之韻,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散曲現存小令1首、套數三套。
【注釋】: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即景:寫眼前景物。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澱: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新月」句: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賞析】:此曲寫潯陽江邊清秋晚景,詞採俊茂,音節流暢;設喻貼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連用五個「如」字,想像豐富,筆力雄放,確乎「如玉笛橫秋」(《太和正音譜》)。
〔賞析〕此曲為寫景之作。作者選擇了宏觀的角度,採用了富有動感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生動傳神的潯陽江景圖。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卻尺幅萬裡。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壯觀,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其間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態,無不鹹備。真是氣象萬千而又和諧統一,壯麗雄奇而又韻味無窮。從作品的表現中可以看出,作者善於捕捉充滿活力的藝術鏡頭,在他的筆下,江舟、山泉、晚雲、新月、塞鴻這些景點都呈動態,並且都在萬裡長江和數點淮山這一整體構思中被不露痕跡地融合起來。
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春》。【板題】:天淨沙·春
簡介作者:
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春》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
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教師小結: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兩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後的日子裡,「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逸。
教學反思: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本人要注意及時小結,及時反思,及時校正。在『『小結---反思---校正』的良性循環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精品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 7 個生字;會寫「鴛、鴦」等 12 個生字。 
2. 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並默寫《三衢道中》 。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三衢道中》 。

教學難點: 
能用聯繫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找有關春天的詩句。

一、導語引入,揭示課題 
1.繼續學習宋朝詩人曾幾寫的一首古詩,一起感受曾幾筆下的春天。 
2.強調曾是多音字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三衢的道上)

二、初讀古詩,補充學法
1.師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
2.學生根據古詩學習的方法自學古詩
3.齊讀1、2句。經過自學,你學懂了哪個詞或哪句詩?
強調「泛」「盡」的意思?
【設計意圖:回憶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學習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很好,遊興愈濃。指導學生讀出1、2句的,體會詩人的心情。
5.詩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有些失望的時候,卻聽到樹上的黃鸝,於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兩句詩。齊讀3、4句。
6.此時詩人的心情一定是一驚喜的,指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詩人那種由失望到驚喜的心情變化。】
7.齊讀整首詩,讀出詩人心情的變化。(配樂朗讀)
8.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全詩的意思。

三、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1.欣賞美麗的春色。(播放視頻)
2.用學過詩文描繪春色。


我們堅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學習資料、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有您的關注,才會讓我們更加努力!

點擊頭像關注我們,有任何想說的、想問的、想要的,都可以私信我們。我們會是您聽眾、朋友、老師。

求學之路,任重道遠,讓我們攜手並進,一起努力!

點擊閱讀原文完成平安寒假專題!

相關焦點

  • 停課不停學,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三衢道中》學習指導
    《古詩三首-惠崇春江晚景》由於新型肺炎的影響,全國許多地區開學日期推遲,孩子們迎來了「加長版」寒假。只要孩子們利用「加長版」寒假做好預習,家長們根本不用擔心他們的學習!今天,武天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三衢道中》的學習資料,學習起來吧!學習目標1.會認、會寫本課生字,理解詞語意思。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 2020春部編三年級語文下第1課古詩三首課時作業含答案
    統編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課古詩三首課時作業含參考答案第一課時、【課堂作業新設計】>1.給下列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標出)融化(rónɡ róu) 燕子(yān yàn) 鴛(yuān yān)鴦(yānɡ iānɡ )2.默寫古詩《絕句》。3.結合詩句的意思,想像畫面,說說《絕句》寫了怎樣的畫面。
  • 部編三年級語文下冊八首古詩,您孩子的筆記做好了嗎?
    自2017年語文教材全部改為部編版本之後,作為一線教師的我,發現改版後語文教材古代詩詞的數量明顯增多,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稍顯吃力,這時候做筆記就成了孩子們學好古詩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接下來我把部編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學習的幾首古詩筆記和大家分享一下。
  • 社戲、古詩三首……上海中小學在線首課都是語文,有學過的嗎
    小學五年級第一節語文課是《古詩三首》,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五(1)班劉敘廷表示:「這節課我提前做了預習,加上老師專業的講解,很快就掌握了課堂重點知識。」八年級語文課第一課是《社戲》,上海市風華初級中學八(6)班的俞林君同學表示,課堂節奏快,條理清晰,很快跟著老師的思路進入了書中描繪的景象,文中雙喜的聰明機智,善解人意、阿發真誠純樸,老師的講解都很生動,基礎知識也講得很細。錄播後結束後,學校老師進行了直播答疑和互動,引導同學們進行螺旋形上升的認知,多角度思考問題。
  • 三年級下冊第一課《古詩三首》預習,提前感受春天的溫暖
    鑑於部分地區放假過早,時老師在這裡為大家準備三年級下冊語文的預習解說。天氣寒冷,也要記得努力學習哦!二.學習古詩1.《絕句》絕句:詩歌體裁,多以五言、七言為主,對仗工整。杜甫:字子美,唐代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並稱為「大李杜」。《絕句》主要描繪了初春時節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讚美之情。譯文:沐浴在春光中的江山格外秀麗,春風送來陣陣花草的清香。
  •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課文預習及生字組詞表來了,家長收藏!
    二年級語文下冊的課文內容較上學期有所提升,而且要為三年級的作文寫作打下基礎。因此,家長們應該輔導孩子提升閱讀量,多積累好詞好句。為了應對今年春節的延遲開學,一線語文老師特意將二年級語文下冊的生字組詞表整理成文檔,另附第一單元三篇課文內容,供二年級小朋友預習使用。
  • 人教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第十二課 古詩二首第十三課 荷葉圓圓編者語:各位家長留意上面的「連一連,說一說」。人教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 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朗讀音頻+知識點+練習
    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1《北京的春節》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2《臘八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3《古詩三首》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4《藏戲》朗讀音頻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 三年級語文《古詩三首》,老師整理精華筆記,幫助孩子學習!
    《絕句》為我們描繪了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的迷人景色;《惠崇春江晚景》讓我們感受到了明媚的春光,暖暖的春意;《三衢道中》帶領我們暢遊了山清水秀的三衢,讓人心曠神怡。橙子老師在這裡講本節課的重難點部分梳理出來了,幫助孩子們預習或者查漏補缺。
  • 課堂內外:三年級語文下冊第7課《一匹出色的馬》閱讀專項練習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5課《雷鋒叔叔,你在哪裡》閱讀練習部編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4課課內外閱讀練習題二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開滿鮮花的小路》課內外練習二年級語文下冊《找春天》練習題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古詩兩首》
  • 人教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小學二年級學生需要加大識字量以及詞語的積累量,因此,小朋友們平時可以多進行組詞訓練。就像上面那樣,給每一個字組三個詞。小學二年級學生訓練組詞、積累詞語的方法包括:在平時課外閱讀中,遇到自己不認識的字時,訓練自己的組詞能力。
  •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三首》課後習題答案講解
    課文解析《古詩三首》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朋友」的第一篇課文。《古詩三首》分別是杜甫的《絕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和曾幾的《三衢道中》,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眼中的春天,描繪了春天的景物。
  • 四年級下冊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
    四年級下冊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 2020-08-28 16:09
  • 部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單元教材解讀及教學建議
    部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單元教材解讀及教學建議二年級下冊與前幾冊有所不同,承擔了向中年級過渡的任務。我們既要落實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又要在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上為第二學段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我們要帶著孩子去哪,這個教學目標一定要系統、明晰。即通過本學期的學習,究竟要讓孩子掌握哪些知識,積累量達到多少,形成哪些能力?
  •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測試卷及複習指導
    單元主題總述1.本單元主題:本單元主題是 「觀察事物」,全單元包括《古詩三首》、《燕子》、《荷花》和《昆蟲備忘錄》四篇課文,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邊讀邊想像畫面,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課文內容回顧本單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主題,教材選編了《古詩三首》《燕子》《荷花》《昆蟲備忘錄》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體現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古詩三首》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朋友」的第一篇課文。
  • 「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識字 1 神州謠編者按:大家留意上面的「讀一讀,記一記」內容。如: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清明節(4月4日或4月5日)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春節(主要是農曆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這裡春節的時間要特別提一下,在人教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北京的春節》中,老舍先生筆下老北京的春節是從農曆十二月初旬到來年正月十九才結束,因此,春節的具體時間,還根據各地不同的習俗,存在著些許的差別。)
  • 人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人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 「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人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原文及「快樂讀書吧」解讀人教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
  • 小學教師整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雷雨》課文解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雷雨》課文解析部分,本課要求:背誦全文,請家長督促孩子背誦。小學教師整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雷雨》課文解析本文選自人民教育與出版社《初級小學課本語文第四冊》,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雷雨前、雷雨中以及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 第18課《富饒的西沙群島》三年級語文這樣預習和複習效果更好
    圖片來自網絡《富饒的西沙群島》是部編版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第17課《古詩三首》三年級上冊古詩這樣預習和複習第16課《金色的草地》,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預習複習專用《語文園地四》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語文知識點+知識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