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精華:這4件事是人生根本,現在知道還不晚!

2020-12-14 快讀好書

比起之前的一些大師,毫無疑問,王陽明受到現代人特別的偏愛。

偏愛王陽明的理由也很簡單:

王陽明「知行合一」,他講的很多道理,他自己都做到了。讀他的書,可以把他的一生作為例證,而不需要再到歷史中去找尋。

比如:他告訴我們事業如何更成功,而他本人就是一個文治武功冠絕一時的成功者;他告訴我們如何修身養性,脫離低級趣味,而他本人也被公認為五百年一出的「聖賢」。

這一點,王陽明跟他之前某些只擅長說教的大師就很不一樣。

更重要的一點是,王陽明的心學,去除了以往儒學中那些虛偽的、形式主義的、令人反感的成分,字字句句都能說到人的心坎裡去,一句話:有乾貨!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王陽明的「做人四要」。這是他在龍場悟道後寫給學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蘊含著心學的精華。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精神層面的東西,很多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也沒必要去過度揣測。但是悟道者表達出來的思想,若能認真領會,自然大有益處!

這篇文章不短,我們擷取精華部分加以解讀。

一、立志

原文: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不立志,天下就沒有可成之事,各行各業有所成就的人,無不以立志為根本……一個人不立志,就好比沒有舵的船,只能隨波逐流;又好比沒有銜環的馬,只能盲目奔跑……到哪裡才是個頭呢?

「有志者,事竟成」,這也算是老生常談了。

但對王陽明來說,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畢生經驗之談。

王陽明年輕時就立志要當「聖賢」,卻挨了他父親王華一記響亮的耳光。在曾考取狀元的王華看來,這簡直狂妄至極!

可是王陽明不改初衷,最後他做到了!

所以王陽明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就立什麼樣的志向。

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生,立志也是你自己的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二、勤學

原文: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已經立志的人,自然要多加學習,凡是學習不勤奮的人,必定是志向不夠堅定的緣故。

我們都知道一句古訓叫「業精於勤,荒於嬉」,曾國藩也說「一勤天下無難事」,現實中勤奮的人也不少,可是只能勤奮一陣子,俗語叫「三分鐘熱度」,你有沒有?

王陽明認為,學之不勤,問題根源還是立志上。

王陽明立志成為聖賢后,聽朱熹等人說「格物致知」是聖賢之道,於是成天拿根竹子來「格」,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後來發現不對,就又刻苦學習儒、道、兵法,還跑到邊關遊歷,開闊視野。就連結婚那天,他因為在道觀跟人切磋學問,還耽誤了婚禮……

這些聽起來有點荒唐,但若不是長期勤學,保持痴迷的狀態,就不會有那場驚世駭俗的「龍場悟道」,也不會有他後來展現的種種驚世才華了!

現代人恐不會立志成為聖賢了吧?那就換個別的志向,比如當富翁,是不是可以?

不管你立什麼樣的志向,關鍵是要把志向變成信念,這是你奮鬥的動力!

正如林肯的名言: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成就也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

動力強勁,你才能走得更遠!

三、改過

原文: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再偉大的人也會有過失,但是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能改正。所以做人有過失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夠改過。

強調有錯就改,是儒家一以貫之的主張。孔子有句話說得很好,「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這與王陽明「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異曲同工。

人這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可是王陽明之前或同時代的一些理學家,以過於苛刻的態度對待過失,不容許自己犯錯誤,也不容許別人犯錯誤,這從根本上違背了人性。

而王陽明從人性出發,強調「改過」。一方面是通過自省,另一方面則通過下面要講的「責善」。

四、責善

原文:「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責求向善,是朋友之道,但是必須做到「忠告而善道之」,以忠誠愛護之心,用委婉溫和的態度,使朋友聽到後能夠接受,醒悟後能夠改正,對我只感激而不惱怒,這才是最好的方式呀!

王陽明認為朋友之道,貴在相互責求向善。朋友有過失,能以適當的方式提出來,使對方樂於接受。

在這裡,王陽明引用了孔子的一個著名觀點,叫「忠告而善道之」,語出《論語·顏淵》: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現實中有沒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確實是「很夠朋友」,朋友有過失,往往直言相告,最後結果卻不好,正確意見沒被朋友接受不說,還鬧了個面紅耳赤,甚至是反目成仇。

所以王陽明認為,既要給朋友指出問題,又要給他留面子,這樣才能皆大歡喜,否則可能自取其辱。這裡所體現的,仍然是一種「務實」的態度。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以上就是王陽明的「做人四要」,語言平實,不難理解,但是做到卻不容易。所謂「知行合一」,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養,關鍵看你肯不肯用「心」。 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內心的價值。良知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方法、出路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正所謂: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更多精彩:

管仲定律:現實一點,你就離理想的人生更近一點!

失意英雄苻堅:你並沒做錯,只怪天道無常、人心險惡!(上)

失意英雄苻堅:你並沒做錯,只怪天道無常、人心險惡!(下)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老友點點頭,就把自己人到五十還覺得自己沒啥作為的惆悵告訴給了王陽明。王陽明聽了,笑著說道:小弟啊,你要記住,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啊,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
  • 王陽明:「貴人多忘事」,一個人,要想交好運,忘卻這4件煩心事
    「千古奇人」陽明先生曾說過:「貴人多忘事」,想要交好運,只有一個人忘卻了4件煩心事,才能成為自己的貴人。「貴人多忘事」一詞本意是為諷刺一個人成為了高官後態度傲慢,目中無人,現在多用於諷刺一個人健忘。王陽明:「貴人多忘事」,一個人,要想交好運,忘卻4件煩心事想要真正成為一個「貴人」,就要明白,只有交好運才能有貴氣,想要交好運,首先就是忘卻這4件令人煩心的事情。第一件要忘卻的事:雞毛蒜皮的事人生在世難免有許許多多雞毛蒜皮的瑣事,不重要但卻令人煩心。
  • 王陽明忠告:真正毀掉一個人的,不是失敗,而是這2件事
    王陽明成為聖賢之人,王陽明心學對世界各地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如若接觸了王陽明心學,就能感悟人生各處的道理,還能少走一些彎路。《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弟子們給王陽明所撰寫的人生記載,將王陽明的思想精華都整理在這一冊書裡,用於傳承其思想文化。
  • 王陽明:「年過五十,人生過半」,這3件事狠下心,生活越來越好
    五十歲,人生已經過了一半,有的人卻還在為生活煩惱,而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則說:想要生活越過越好,這3件事也學會狠下心。對自己狠心年輕時,我們要為家人拼,要為自己拼,所以不是很在乎自己的身體,但50歲的年紀,就該學著放下了,因為已經沒有了年輕的身體和精力。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很多人認為心學是唯心主義,覺得太過虛無,沒有什麼實質意義,遇到事情還是搞不定,只是拿來欺騙自己內心的安慰劑。我不想反駁什麼,也無需較真,因為那些人根本就沒有去認真研讀過王陽明的心學,更不說去實踐了。「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知識是無窮盡的,知道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知道的不多,越是虛心,越是善於學習,即便是遇到你眼中瞧不起的白丁,你也會虛心去請教自己的不懂的知識!自古沽名釣譽者眾多,紙上談兵者比比皆是,真正有大學問,又能幹的人並不多。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很多王陽明心學研究者都認為「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繼「致良知」後的又一次升華,不過我們不必看王陽明的解析,只在這二十八個字上望文生義,就可以發現,它可能僅僅是王陽明致良知的一個程式,也就是面對一件事時如何「致良知」。用一種不客氣的話來說,「四句教」被後來王陽明心學的服膺者們極不明智地誇大了。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下。
  • 《做人》王陽明心學解讀:做好3件事,就是一生
    他在《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這本書中,用最貼切的例子解讀生活,書中提到了王陽明的五個生活法則:種子法則、心靈法則、純粹法則、行動法則、擔當法則。它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共同促成簡單又豐富的一生。
  • 王陽明心學,一個人將來會不會有出息,關鍵在這4顆心
    王陽明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心學被後人世代相傳影響深遠,連曾國藩、孫中山、梁啓超等人都奉王陽明的心學為導師。而作為我們作為後輩,更應該從這位老先生身上學習他對於人生的態度。其一:所謂的寬心就是能夠做到心中開闊,不急不躁,無論是遇到人還是遇到事,都能夠以寬闊的胸懷去對待。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做事情都很趕,幾乎沒有什麼自己的時間。社會發展節奏之快讓慢一步的人好像就永遠追不回去了一樣。
  • 王陽明:悟道之後,感覺茅塞頓開,這就是陽明心學的開始
    對王陽明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王陽明經歷過一次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做了一次逆襲,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的時候,在那裡面潛心悟道。那麼王陽明在悟道的時候,突然有一天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到底他悟到了什麼?
  • 36歲王陽明:從人生低谷走向了巔峰,我做了這3件事,你也可試試
    但是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被貶龍場,待到再次被重視時,他卻因病離世。在他被貶龍場時也並沒有放棄,他日夜反思,悟出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就是只要心中充滿光明,光芒總會來到身邊!
  • 心學四句教:看懂這四句話,就懂得了王陽明心學的所有精髓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深切者也。這是我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對他的評價。不可否認王陽明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也是因為其提出的心學影響到了現在,甚至將來,也被網友稱為「明朝一哥」。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而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與他開創並秉持的「心學功夫」密不可分。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是要不斷超越自己,而要想超越自己,就要克制自己的內心,因為勝負往往就在心動與不動之間,總結其核心,不外乎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臨終遺言以下摘錄,皆出自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現在,天下的人都在議論我,如果能因此為善,那麼,都是在與我砥礪切磋,就我而言,不過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進德。人生啟迪:人間是道場,淤泥生蓮花。這是一種心態,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境界。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8:心學的傳播命運
    昨天我們說到了在王陽明去世後他的心學思想並未定型,也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所以他去世後,他的弟子王汝中和錢德洪則分成了心學左派和心學右派。錢德洪的右派,強調事上練,最終達到無善無惡的境界,但是左派認為,心的本體就是無善無惡的,我內心已經很強大,就沒必要再到事上去練了。這其實就是,右派強調實幹,另外一個是強調自尊無畏的人生觀,強調個人的價值,解放人們的思想。
  • 心學大師王陽明心學智慧20句解析!一文學透心學精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曾經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好玩的國學精選王陽明20句心學精華,與君共勉!1.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
  • 儒釋道: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如果他專心於中國,則會看到廣西柳州的農民起義被血腥鎮壓,看到山東曹州的農民正在掀起抗暴的烽火,還能看到已上任三年的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正在紫禁城裡不眠不休地縱慾。 只有一件事,他可能沒有看到,或者說,他不屑於看到。這件事發生在大明帝國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驛站中,當事人是驛站站長王陽明,叫「龍場悟道」。多年以後,中國思想史把它定義為:心學的誕生。
  • 王陽明:人到中年,活得不順心,多半是看不清這3件事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被廣泛地傳播和發揚,他的心學除了在中國,在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也有較深的影響,前面提到的東鄉平八郎就是他的忠實門徒。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王陽明的處世智慧,如果你人到中年,過得不順心,多半是看不清這三件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 王陽明心學:欲成大器,牢記這4點,早日會成功
    王陽明心學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也相對知道一些,但是探其本質,深究的人就很少了。生活不易,活著很難,似乎成了現代人每天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僅僅是因為錢不夠花,房子不舒服嗎?為什麼身無分文的孩提時代,卻沒有這些煩惱,活得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