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西方學者說到,「這是一個幽暗且幽暗的國家,有許多幽暗的角落。人們生活在謊言中。整個日本,富麗堂皇,像迪士尼一樣,但在華美的簾幕背後,是怎樣運作的呢?我們永遠不得而知。」
這個民族一直都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中國唐朝時期日本派了30多次遣唐使,日本大力學習中國的文化, 除了科舉,幾乎是全面的學習經濟,文化,信仰,制度……當然也學孔孟,但是和我們的孔子的主張不一樣,我們主孝,日本人主忠。到了近代,從西方世界學科學,學民主,學現代管理……西方近現代文明的核心更多地是以人為中心,順應人的天性,主張人性的釋放,而如今的日本現實所為恰恰相反,這在日本的基礎教育環節很明顯的體現,從小孩子被教導繁文縟節,各種各樣的過於儀式感的行為規範,過於嚴厲的教育,同時好多家庭也有很多家訓之類,導致了日本人普遍比較冷漠、呆板,其實,自愛和自我滿足不受壓抑的人,發自內心的博愛才更有可能性。而至今在日本,「禮」依然是負擔,是外在規訓,人們從小就接受充滿儀式感的表演訓練。
一種文明形態,如果在高度繁榮、高度規範的表象下,是以極大地壓抑本性為代價的,人的痛苦是不是遠甚於蒙昧而野蠻的時代?因此我們可以說,日本已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也許,道德教化上是個例外。它像一個孤絕的文明發展的範例——過分的道德近於非道德。
在日本的一些城市的吸菸點地方,菸民看起來規規矩矩地聚集在狹小的區域,像認真地完成一項任務,加之日本人特有的謙恭姿態和神情,就如同他們做了錯事一樣,甚至要招人同情了。
表面謙虛恭敬,私底下卻瘋狂發洩的日本人
日本人很謙虛,重禮數,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一直讓人困惑的是為什麼日本的影視作品中,一直存在著那種長時間壓抑之後突然爆發、各種恐怖片中主角往往都經歷過「壓抑」。很多文學作品也往往表現出來。這是否能說明日本人在比別的民族多一份謙虛的美德的同時又多了一種壓抑?
但凡去過日本的人待時間久了都會發現,偶爾去日本體驗一下是享受,呆久了受罪,規矩太多,尤其是日本人的工作中過於對人性的壓抑和禁錮。這也許是導致日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是一個自殺大國,為改變負面形象,2007年,日本政府曾專門制定了《自殺對策基本法》,但從結果來看,各項對策治標不治本。或許,不從根本上改變不良的壓抑文化、過度的繁文縟節、經濟低迷等等,還會有更多日本人主動告別世界。
眾所周知日本的風俗產業很發達,每座城市都有歌舞伎町, 表面謙虛恭敬的日本人,一到了夜晚,在KTV瘋狂咆哮,如果說這些「情緒出口」還不算什麼,那麼,那些醉臥街頭或仰天長嘯,發生率很高的地鐵性騷擾、偷窺和電話騷擾……這些是否可以看作壓抑的副產品?更不要說日本一直居高不下的自殺率了。
孔孟之道認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稍加教化,或者說只要不學壞,都能夠克己復禮。這樣的觀念,導致了東亞文明體系的道德錯位。正所謂偽善哪兒都有,此處格外多。
一個被壓過渡壓抑已久的人,不是真實的人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規矩、規則往往是人類社會協作一種自然產生的約束,但絕不是來嚴酷的限制人的,目的其實方便人們更好的做事,尤其是西方講的規則是規範、釋放人性的、激發人的創造力更多是一種契約性的,而東方所提倡的規矩本身原本並不是目的,筆者認為,當年古人發明圓規和矩尺是為了更好的方便人們做事,而不是束縛人的手腳和思想,日本恰恰沒學到。因此有人說日本有小禮而無大義,過分的強調儀式感和形式感, 似乎導致了這個民族的創新力很低,主要表現為在21世紀的這場網際網路大潮中一直沒有明顯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