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彬彬有禮」的表象下,其實是對人性的過於壓抑

2020-12-17 獨視角

有西方學者說到,「這是一個幽暗且幽暗的國家,有許多幽暗的角落。人們生活在謊言中。整個日本,富麗堂皇,像迪士尼一樣,但在華美的簾幕背後,是怎樣運作的呢?我們永遠不得而知。

這個民族一直都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中國唐朝時期日本派了30多次遣唐使,日本大力學習中國的文化, 除了科舉,幾乎是全面的學習經濟,文化,信仰,制度……當然也學孔孟,但是和我們的孔子的主張不一樣,我們主孝,日本人主忠。到了近代,從西方世界學科學,學民主,學現代管理……西方近現代文明的核心更多地是以人為中心,順應人的天性,主張人性的釋放,而如今的日本現實所為恰恰相反,這在日本的基礎教育環節很明顯的體現,從小孩子被教導繁文縟節,各種各樣的過於儀式感的行為規範,過於嚴厲的教育,同時好多家庭也有很多家訓之類,導致了日本人普遍比較冷漠、呆板,其實,自愛和自我滿足不受壓抑的人,發自內心的博愛才更有可能性。而至今在日本,「禮」依然是負擔,是外在規訓,人們從小就接受充滿儀式感的表演訓練。

一種文明形態,如果在高度繁榮、高度規範的表象下,是以極大地壓抑本性為代價的,人的痛苦是不是遠甚於蒙昧而野蠻的時代?因此我們可以說,日本已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也許,道德教化上是個例外。它像一個孤絕的文明發展的範例——過分的道德近於非道德。

在日本的一些城市的吸菸點地方,菸民看起來規規矩矩地聚集在狹小的區域,像認真地完成一項任務,加之日本人特有的謙恭姿態和神情,就如同他們做了錯事一樣,甚至要招人同情了。

表面謙虛恭敬,私底下卻瘋狂發洩的日本人

日本人很謙虛,重禮數,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一直讓人困惑的是為什麼日本的影視作品中,一直存在著那種長時間壓抑之後突然爆發、各種恐怖片中主角往往都經歷過「壓抑」。很多文學作品也往往表現出來。這是否能說明日本人在比別的民族多一份謙虛的美德的同時又多了一種壓抑?

但凡去過日本的人待時間久了都會發現,偶爾去日本體驗一下是享受,呆久了受罪,規矩太多,尤其是日本人的工作中過於對人性的壓抑和禁錮。這也許是導致日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是一個自殺大國,為改變負面形象,2007年,日本政府曾專門制定了《自殺對策基本法》,但從結果來看,各項對策治標不治本。或許,不從根本上改變不良的壓抑文化、過度的繁文縟節、經濟低迷等等,還會有更多日本人主動告別世界。

眾所周知日本的風俗產業很發達,每座城市都有歌舞伎町, 表面謙虛恭敬的日本人,一到了夜晚,在KTV瘋狂咆哮,如果說這些「情緒出口」還不算什麼,那麼,那些醉臥街頭或仰天長嘯,發生率很高的地鐵性騷擾、偷窺和電話騷擾……這些是否可以看作壓抑的副產品?更不要說日本一直居高不下的自殺率了。

孔孟之道認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稍加教化,或者說只要不學壞,都能夠克己復禮。這樣的觀念,導致了東亞文明體系的道德錯位。正所謂偽善哪兒都有,此處格外多。

一個被壓過渡壓抑已久的人,不是真實的人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規矩、規則往往是人類社會協作一種自然產生的約束,但絕不是來嚴酷的限制人的,目的其實方便人們更好的做事,尤其是西方講的規則是規範、釋放人性的、激發人的創造力更多是一種契約性的,而東方所提倡的規矩本身原本並不是目的,筆者認為,當年古人發明圓規和矩尺是為了更好的方便人們做事,而不是束縛人的手腳和思想,日本恰恰沒學到。因此有人說日本有小禮而無大義,過分的強調儀式感和形式感, 似乎導致了這個民族的創新力很低,主要表現為在21世紀的這場網際網路大潮中一直沒有明顯作為。

相關焦點

  • Another:「驚心動魄」的表象下,是人性,更是無能的悲哀
    《Another》原作者綾辻行人,是日本一位有名的本格派推理作家,《Another》的故事風格對他而言是別具一格。先後改編成電影和動畫,動畫於2012年播出,由P.A.works改編,在豆瓣擁有7.8分的成績,相當可觀。
  • 日本畫家31歲輕生,留下200幅讓人窒息的畫作,每張都直戳人性
    日本畫家31歲輕生而去,留下200幅讓人窒息的畫作,每張都直戳人性有一位日本的畫家,到了30而立的年紀,本該積極向上的奮鬥,但是他留下200幅讓人窒息的作品,輕生而去。石田徹也小時候 中間這位日本畫家叫做石田徹也,他的作品是小清新的水彩畫風,初看畫面,本以為是治癒系的暖人畫風,但若凝神細看,會發現畫面中處處透露著凝重、壓抑的沉重氛圍。
  • 藝術:中世紀藝術,即對人性的壓抑和對神明的供奉
    即:希臘藝術是肯定人的存在,讚美人的欲望,而中世紀的藝術則是壓抑人性,供奉神明,即相信上帝的。認為人是罪惡的存在,需要在生前不斷行善,才能在死後獲得上帝的寬恕進入天堂。如果說希臘藝術只是以一個作品的表象,來表達人和世界的關係,和人跟人的關係,從而再現了肉身,也描寫了人情,那麼在中世紀,對這種肉身和人情則是否定的。從教義上來表述,就是要反對偶像。什麼是偶像,偶像就是對肉身和人情的一個具體形象,一個像真實的人,真實的肉體,和真實存在的雕像或者圖像。
  • 日本人的素質真的高嗎?一旦沒了限制,看看他們在萬聖節都做了啥
    所以嚴刑峻法和從眾心理,把日本人管的是牢牢的,讓日本人大多數時候表現的都像一個謙謙君子,只不過呀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日本人常年被嚴刑峻法和從眾心理壓抑著,這個人壓抑時間長了他是要有反抗的,如果有機會他是需要宣洩的。
  • 日本藝伎:「參覲交代」攀比的產物,複雜的階級制和被壓抑的人性
    提起藝伎,很多不懂的人認為這個職業富含神秘和曖昧的色彩,所以眾多人認為藝妓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懂的人眼中,這個職業是十分高雅且受人尊敬的。藝伎,是日本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項,與富士山、金閣寺一同被稱為日本的代表。
  • 日本旅行遊記:熱情下的壓抑和邊界感
    如果讓我用一些詞來形容日本,那就是熱情、熱情下的壓抑、以及壓抑下的邊界感,在這樣的環境裡沉浸久了,慢慢地就會衍生一種驚悚之感。今天的故事,讓我們聊一聊我去日本發生的故事。前段時間去了日本的幾個城市,回來後一直沒來得及寫寫感悟。
  • 細解《摩天大樓》出場人物,人性之「惡」 人皆有之?
    而劇中人物的舉動,也緊抓了當下社會中幾個熱點話題,家暴,精神PUA,監視,偷窺,毫無顧忌的暴露的人性的弱點。而最大的邪惡本源則是顏永原,虐待妻子兒女,無惡不作,甚至拍下親生孩子的照片作為未來虐待的籌碼,在兒子成為鋼琴家後,不顧兒子的名聲不斷索要金錢,一系列惡毒的行徑可以在惡男榜上擠進前三名。
  • 餘華《我膽小如鼠》|剖析膽大和膽小背後壓抑的人性
    事實上,在餘華的筆下,主人公楊高確實就像一隻待宰的「羊羔」,處處受人欺負,卻又無力反抗,連老師都以他作為「膽小如鼠」的案例。這使得楊高在家庭與外界的雙重壓力以及長時間的心理暗示下,表現出一個「膽小如鼠」的人所具備的各種特點。
  • 七月新番:日本沉沒2020,災難下的人性讓人深思
    大家好,我是動漫小星在昨天上映了《日本沉沒2020》第一話,該作是由《日本沉沒》小說改編,而他的監督是被宮崎駿贊為「他是日本百年難遇的天才動畫人」的湯淺政明,在加上配樂是牛尾憲輔,該片的質量還是有一定保障的。
  • 《造物者之歌2》:有恃無恐的表象之下,包裹著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面對困難矛盾,有的人選擇逃避,有的人勇敢面對,並積極想辦法來解決問題。這就是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其實,逃避也只能是緩兵之計,該來的終究會來,你一心想要逃避的現實,最後依然會在你前行的路上等著你。厲害的人總有兩把刷子。
  • 每次去日本都很壓抑,慶幸在中國擁有的自由
    今年因為工作的緣故,頻繁前往日本出差,每次待的時間都在一兩周左右,趁著工作之餘,到處看一看,玩一玩,感受一下異國的風土人情。每次,出差快要結束的時候,我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中國,總覺得非常壓抑,在飛機上一遍又一遍的看時間確認還有多久可以降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之前在為工作做準備的時候,曾有意無意的看完了一本名為《日本人的劣根性》的書,日本人的素質很高,但著並不是骨子裡面的天性,而是後天被教育、被培養、甚至被馴化出來的。
  • 表象造句和解釋_表象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這時的事物形象是人腦篩選以後記錄下的形象,其中包含了記憶和想像兩種因素。是感性認識的高級階段。表象參考例句:1、根據一些表象來推測,這件事的內情並不單純。2、無論情感,表象或欲望,莫不瞬息萬變。3、我就此屏棄了膚淺的表象而看到了美麗壯觀的自然。4、燦爛榮華的背後,總是與表象近乎怪異相持的陰溼冥默。5、但他們是忠實樸厚的人,只會看到世界的表象。6、知識是僅把書本和表象,攝入底片的照相機;智慧是洞悉穿刺事物,本質和內核的透視儀。
  • 《青蛇》:在顛覆傳統思維的表象下,是對情慾的探究與思考
    在片子剛開頭的部分,赤焰的蒼穹和煙瘴下,呈現出了各種面目醜陋猙獰,赤紅滿目的人,只有一隻小狗白得乾淨。在尖銳地視覺對比下,彰顯出了屠殺的血腥與人性的欲望。法海面對群魔亂舞的人,說出了影片中的第一句臺詞:「人!」隨後,通過蒙太奇的場景轉換,法海置身於清朗之境。發現異動後,法海不確定地說了句:「妖?」
  •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情色外衣下,是壓抑的人性和對美好的踐踏
    等到螞蟻在這種殘忍的方式下痛苦地死去,孩子們又開始為它禱告。雷納多騎著新車來到海邊,成了那些孩子們的一員了,就在這時,一人大喊,她來了。雷納多就是這樣,第一次見到了瑪蓮娜。她身上穿著時髦的短裙,腳下踩著性感的高跟鞋,莊重自持下難掩性感嫵媚。
  • 芥川龍之介,在人性陰暗的地方,發掘出攝人心魄的美
    看罷此書,不禁感慨,原來黑澤明對於人性的剖析是建立在芥川龍之介對於人性的認知的基礎上的,於是,便對作者芥川龍之介有了興趣。這個生於東京,死於東京的日本本土作家,有著異於常人的悲苦的身世,也有著如利刃一般的眼睛,削肉剔骨,看透人性根本的醜惡與良善。
  • 《蜘蛛巢城》,黑澤明的莎士比亞式復仇戲劇,人性慾望的告白書
    黑澤明極其善於展現日本文化體系下人性的不同截面,比如《羅生門》中的強盜多襄丸和《七武士》中的勘兵衛,如同硬幣的兩面,代表著自私貪婪與光明正義的人性。這種精神在《蜘蛛巢城》中通過舞臺劇式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升華。莎翁戲劇通常以舞臺為載體,通過誇張的形體動作和散文詩式的語言來推動劇情發展,黑澤明則使用視聽語言的轉化來展現多維時空中日本文化的精髓。
  • 電影鑑賞:《最好的時光》表象上關於愛情而內核卻異常沉重而嚴肅
    飛馳的摩託車、龍蛇縱橫的高架橋和快速環道,暗喻著工業文明下血液噴張的速度和感情的速食食利性;鍵盤的敲打聲、手機鈴聲,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灰黑的低色調,狹窄的室內、陽臺、長廊讓人壓抑和絕望,映襯著女主人公頸上鮮紅的刺青「」,恐怖而詭異…性交、酒精、搖滾、暴力,金錢交易,靈魂買賣,在我們身處的當代,無時不在上演。
  • 元龍小說反派過於臉譜化,動畫裡反而變得更有人性
    臉譜在傳統戲劇裡是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紅臉的關公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只要看到臉譜就能夠說明白是什麼人。但是臉譜化忽視了人性的複雜性,很多時候人性不是一張臉譜就可以完全刻畫出來的,在這一個方面,元龍動畫要比元龍小說要優秀很多。
  • 消費升級的爭論背後,其實是人性的解放
    那些四五線城鎮的人,不少才剛剛學會開始網購和使用手機支付。消費升級,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裡,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升級的背後,其實是人性的解放。在這個階段,外表是更小眾電商,但核心卻是人性。這是經濟發展後,人性追求美好生活的進一步體現,這個時候的平臺,是在肯定物質享受的同時,對於人性的尊重和升華。人應該是是一個大寫的人,而不僅僅是滿足生活的基本訴求。他們有權利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價值。
  • 日本人的生活壓抑嗎?遊客:晚上在大街走走,你就能感受到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日本人的形象是這樣的:有禮貌、愛乾淨。很多去過日本旅遊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街道上是很乾淨的,在地上很少會看到垃圾。似乎就連樹上掉落的葉子,在街上也不多見。像這樣有秩序又愛乾淨的地方,應該人們的生活也是很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