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伎:「參覲交代」攀比的產物,複雜的階級制和被壓抑的人性

2020-12-07 嘆古長歌

提起藝伎,很多不懂的人認為這個職業富含神秘和曖昧的色彩,所以眾多人認為藝妓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懂的人眼中,這個職業是十分高雅且受人尊敬的。

藝伎,是日本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項,與富士山、金閣寺一同被稱為日本的代表。富士山在1707年爆發之後,一直處於休眠期,作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都十分喜歡;金閣寺也經歷多次翻修重建,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模樣;而這從400多年前流傳下來的藝妓,卻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裡形成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事藝伎的要求十分嚴格,而且對她所擁有的技能也是一再考量,培訓費用十分高昂,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承擔地起的。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幾百年都沒有大改變的傳統文化,也被稱為日本三大名片之一——藝伎

一、藝伎發展史

1603年,在經歷幾個世紀的亂戰之後,終於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但還未全部控制日本。當時日本很多大名都與海外的人來往,暗中擴充實力。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德川家康下令閉關鎖國,以切斷中間的不可言說的聯繫。

1625年,德川家康再次下令規定:各地領主必須在江戶定期居住,史稱「參覲交代」。領主們前去江戶都會帶上侍從、家臣、僕人和金錢,各領主之間攀比現象也十分嚴重。所以領主們為了凸顯自己的勢力和財力,在這些人的競爭刺激中,娛樂行業迅速發展起來了

但是大明們將漂亮的女子都納入舞女、侍女等,而武士層由於各種原因單身很多,男女比例失調很嚴重,但不久,社會上就開始出現了適合武士階級的歌舞伎。藝伎常在花柳界表演,起初是由男性擔任這個角色,經過培訓後,做一些助興表演,被稱為「小生歌舞伎」

到1651年,日本政府考慮到風化問題,於是頒布條令禁止了男歌舞伎表演。慢慢地女性開始進入這個行業,並且逐漸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主流,男性也基本消失在這個行業。

藝伎從產生開始,就一直遭到社會的影響和幕府的整改。直到1779年,日本首次出臺政策,將藝伎作為一種職業,將其合法化,這時藝伎才基本定型。直到21世紀,日本的藝伎表演還保持著原本的模樣,表演的藝術可謂有增無減。

伎指男性,但是自男性從這個行業消退之後,便改稱為「妓」。在江戶時期,藝伎也是可以賣身的,也就自然被妓女視為競爭對手,所以吉原地區就有約定:賣藝不準賣身。於是藝伎與妓從此劃清界限,原本為表現女性的「妓」又重新改為了「伎」

進入19世紀,日本的經濟、文化都開始繁榮發展。藝伎也在經濟的刺激下蓬勃發展起來。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工商業更是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更多的閒錢,宴會聚餐的數量劇增,對藝伎的興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娼妓十分影響社會風化,所以幕府一直採用高壓政策禁止私娼。

在21世紀初,隨著日本文化有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而且加上藝伎的修行十分艱難,據估計,當時京都的藝伎大約只有200人,許多藝館轉做他用,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漸漸冷卻,傳統藝術漸漸在霓虹燈中隱匿了以往的光芒

二、藝伎妝容

我們看到藝伎的時候,肯定會不由自主地問:「為什麼她們的臉要化的那麼白,而嘴又那麼紅呢?」

據說在藝伎誕生之初,在酒館等地方進行表演,日本的傳統建築長屋採光比太好,再加上室內用的煤油燈,依然不能比較清楚地觀看藝伎的精彩表演

所以為了在較黑的環境中表現自身的美麗,藝伎們會在臉上、脖頸上塗上厚厚的白粉,畫上鮮紅的嘴唇。但是手上卻不塗,這是因為藝伎的工作不僅僅是表演節目,還包括給客人斟酒,手上不塗以表示潔淨。

早期,這些白粉是由鉛或汞製成,對皮膚有極大的刺激性,對皮膚的傷害很大,所以很多藝伎年紀小,但是皮膚卻早已衰弛。看起來簡單的髮髻卻也是十分複雜,首先在盤髮髻之前,要往頭髮上抹粘性很強的髮膠,按照不同的形式在頭上盤成髮髻,髮髻裡面放上一塊綢布,有時為了定型還得放上紙片,用發叉、綢帶固定,再搭配上髮簪。

除了復古的妝容之外,雍容華貴的和服可以稱為藝伎的另一個代名詞。目前藝伎界幾乎可以稱為一個女性的世界,除了極少數的男性擔當的「穿衣師」之外,其他職業全都是女性。

藝伎的穿著究竟有多講究才發展出一個職業來為她們專門穿衣呢?

藝伎的生活開銷很大,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和服,通常一件和服就需要上千美元,而為了表演,她們每個人又必須置辦十多套。一套精緻的和服甚至多達20多層,重達20多公斤。靠一個女性自己穿上這樣的衣服基本是不可能的,於是誕生了一個職業——穿衣師,專門給藝伎穿衣服

藝伎所穿著的和服與普通和服不大相同。傳統的和服將女性的脖頸包裹地嚴嚴實實,但是藝伎的和服不僅露出脖頸,還刻意向後。據說在日本人眼中,藝伎的脖頸是十分迷人的。

三、藝伎儀態

要想成為一個藝伎要經歷重重磨難,而且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五花八門。藝伎靠藝術為生,學藝自然是必修課,她們要進行詩書、舞蹈、琴瑟、茶道、書法、插畫、談吐等藝術的修煉,還要學習如何走路、如何鞠躬、如何斟酒等生活禮儀,甚至包括如何優雅地打開推拉門。

但這還遠遠不夠,作為一名合格的藝伎,她們的記憶力、察顏觀色的能力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為了讓顧客能夠得到放鬆,且表現出自己的非凡的談吐,她們必須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還要對國際新聞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花邊八卦也要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裡活躍氣氛。

更重要的是察言觀色的能力,對顧客們應付自如,這並非是三天兩頭便能掌握的能力。男人們在與藝伎的交流中,從娛樂中獲得放鬆和幸福的感覺,可是對於藝伎來說,這是一個很嚴肅的過程,是自己多年學習、修煉結果的表現。

培養一個「名伎」付出的錢於精力更是難上加難,但一旦培養出來必定是受人追捧的,許多豪門、商業大亨為一探風採更是一擲千金。

四、藝伎的行業規則

封建時代的藝伎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一般是從中學畢業之後才可以學藝,一般是14或15歲左右。進入一個有名的藝館進行修習,一般時間長達5年。

由於藝伎需要學習的內容十分複雜,過程也十分艱苦。所以中途離開的人數不勝數。而且由於藝伎是古老的傳統文化,日本的階級制更是被凸顯出來。

大概16歲時便可以擔當舞子,然後再轉正為藝伎。一般藝妓生涯只持續到30歲,倘若30歲之後還打算接著做藝伎的話,就必須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藝伎的陪襯。

在整個藝伎生涯中,藝伎不得結婚,以維持「純潔」的形象。至於隱退之後的出路,大多人都找個合適的人嫁了;如果積蓄比較多的話,也可以開一個自己的藝伎館,但是由於目前社會的偏見、誤解等原因,其實很多藝伎隱退之後的生活都過得很悽慘。

藝伎的活動範圍比較封閉,外人很難介入。如果有人想要進入這個圈子,或者觀看藝伎表演,必須要經過熟人推薦,否則,即使你已經到了她們表演的酒館,也是無法看到表演的。

總結

藝伎是日本傳統社會的一個射影,傳統的階級制複雜且壓抑人性,苛刻的訓練要求也讓人望而卻步。而女性的青春期不過十多年,加上臉上厚厚的白粉對皮膚的刺激,很快就色衰愛弛了,退休後的保障制度也不好,這些對於想要成為藝伎的人可以算是勸退書了。

作為新時代的人,很多人認為這樣的職業壓抑了女性,以取悅男性為主,更不符合我們對男女平等的渴望。

藝伎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夕陽產業」。在京都的五條花街或許還能看到昔日的藝伎繁榮景象。藝伎的消亡或許只是時間的問題,但身處此行的藝伎們仍然為之努力,在世界週遊表演以提高藝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來繼承傳統。

藝伎可謂是雅而不俗,遊於酒館、藝館等地方,在繁華的京都中,彈奏著日本的古老樂器——三味線,嘴裡唱著古老的樂曲,身姿優美,也不失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相關焦點

  • 日本藝伎:「參覲交代」攀比的產物,複雜的階級制和被壓抑的人性
    提起藝伎,很多不懂的人認為這個職業富含神秘和曖昧的色彩,所以眾多人認為藝妓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懂的人眼中,這個職業是十分高雅且受人尊敬的。藝伎,是日本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項,與富士山、金閣寺一同被稱為日本的代表。
  • 日本藝伎發展史,從男人到女人再到衰落,沒人取締自己無故消亡?
    年德川幕府開設幕府的時候,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和當時的明清一樣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對內實行集權統治。1615年幕府頒布了《武家諸法度》,其中規定:各領主必須在江戶居住,歷史上稱為「「參覲交代」,這些領主居住在江戶之後,往往帶領了大批的家臣,這些人有閒又有錢,平日裡就喜歡攀比鬥富。
  • 日本為什麼會有藝伎?
    1藝伎的由來日本的藝伎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的,而京都藝伎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八坂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坂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這有點像中國古代沿著官道而設立的茶鋪。當時的人們將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之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這種吸引客戶的模式直至今日也很流行。
  • 日本為什麼會有藝伎?
    1藝伎的由來日本的藝伎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的,而京都藝伎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八坂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坂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這有點像中國古代沿著官道而設立的茶鋪。當時的人們將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之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這種吸引客戶的模式直至今日也很流行。
  • 日本人「彬彬有禮」的表象下,其實是對人性的過於壓抑
    中國唐朝時期日本派了30多次遣唐使,日本大力學習中國的文化, 除了科舉,幾乎是全面的學習經濟,文化,信仰,制度……當然也學孔孟,但是和我們的孔子的主張不一樣,我們主孝,日本人主忠。到了近代,從西方世界學科學,學民主,學現代管理……西方近現代文明的核心更多地是以人為中心,順應人的天性,主張人性的釋放,而如今的日本現實所為恰恰相反,這在日本的基礎教育環節很明顯的體現,從小孩子被教導繁文縟節,各種各樣的過於儀式感的行為規範,過於嚴厲的教育,同時好多家庭也有很多家訓之類,導致了日本人普遍比較冷漠、呆板,其實,自愛和自我滿足不受壓抑的人,發自內心的博愛才更有可能性。
  • 實拍日本京都:仿照唐朝建立的都城保存至今,街頭依然有藝伎出沒
    正是出於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追尋,川端康成才創造出了以京都文化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古都》,這篇詳細描繪了日本風景名勝和探討人性、文化習俗的小說一經面世,就以傳統細膩之美轟動世界文壇,是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而這座哺育了川端康成成長的搖籃城市也自然而然成為眾人追捧的新興景點,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城市。
  • 日本藝伎寫真集;穿和服的藝伎女孩,日本的藝伎大會
    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遊走在京町界外,俗稱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而到了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完全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
  • 實拍日本京都:仿照唐朝建立的都城保存至今,街頭依然有藝伎出沒
    正是出於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追尋,川端康成才創造出了以京都文化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古都》,這篇詳細描繪了日本風景名勝和探討人性、文化習俗的小說一經面世,就以傳統細膩之美轟動世界文壇,是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而這座哺育了川端康成成長的搖籃城市也自然而然成為眾人追捧的新興景點,成為世界級的旅遊城市。
  • 日本藝伎的前世今生(組圖)
    15歲那年,她不顧家庭的阻礙,毅然加入了藝伎行列,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和刻苦訓練,中村喜春迅速成長為日本最著名的藝伎,更吸引了美國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關注。  中村春喜當紅時,西方文化已經慢慢進入日本主流社會。除了每天為上流人士演出外,中村還自學了英文,成為二戰前日本惟一會講英語的藝伎,知名度也隨之大大提高。
  • 日本藝伎真的賣藝不賣身? 日本藝妓
    藝伎的化妝過程異常複雜——首先,她們將一種稱之為「bintsuke-abura」的蠟類/油類物質塗在臉上;接著,把米粉和水混合成糊狀,用竹片從脖子從下往上塗;白色底妝需要覆蓋住整個臉部,脖子和胸口,但在頸後留下兩三處空白(形成W或V圖案,傳統上多為W型,這可以稱作是藝伎的「深V」了),突出傳統的美感,髮際線留白,勾勒出臉妝線條;底妝完成以後,用海綿在臉部,
  • 藝伎和武士 日本明治時期的那些老照片
    兩個正在「比武」擺拍的日本武士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主要在娛樂場所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三個日本藝伎而日本武士的歷史就源遠流長了。
  • 日本藝伎髮型秀 戲劇效果十足
    日本染髮劑品牌Hoyu日前邀請本地美髮沙龍「Anthony Hair Boutique」東主及髮型設計師鄭潔明(Anthony Tang)呈獻了一場別具新意的「千變萬化髮型秀2008」(Hoyu Color Kaleidoscope 2008 Hairshow)。
  • 走進日本藝伎的生活
    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都是男性,他們主要以傳統鼓樂,說唱逗樂為生。
  • 《藝伎回憶錄》|日本知名藝伎美麗而傳奇的一生
    二十世紀初,年僅九歲的小千代被無力撫養的父親賣到了京都祗園的一家藝伎館。小千代從此開始接受嚴格而正統的藝伎培訓。藝館的頭牌藝伎初桃,性情暴躁乖戾,恃寵而驕。又因嫉妒小千代有著一雙美麗而獨特的眼睛而處處針對她。小千代就這樣在藝館中渾渾噩噩地度日,直到十二歲那年的一個下午。
  • 日本的藝伎有哪些規矩?
    而這筆錢,還不包括給藝伎買和服和各種化妝品,以及租房等費用,如果全部加起來的話,則需要5000萬日元以上。吉川先生說,京都藝伎的包養有特別的規定,如果客人看上一位藝伎想包養,那就必須先向「媽媽」提親。「媽媽」不會立即答應你,她會通過各種手段調查你的背景和資產信譽。只有有德有品財富雄厚的男人,才會得到許可。
  • 攝影師揭露日本藝伎的一天
    日本藝伎與我們所了解的「妓」不同,她們的稱號不含有貶低的意思。作為表演形式的存在,如同茶道、花道一樣,同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Jodi Cobb是第一個被允許近距離接觸這個神秘行業的攝影師,讓我們隨著她的鏡頭,一探藝伎神秘的面紗。
  •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
    在三百多年藝伎的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藝伎,她們中的一些人更是對日本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享有「勤王藝伎」美譽的中西君尾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日本史:德川家光為了鞏固幕府權威,實行了「參勤交代」項目
    寬永十二年(公元1635年),家光將軍重修《武家諸法度》,為了進步鞏固幕府權威,削弱各地藩主的勢力,添加了著名的「參勤交代」項目。「參勤交代」,也寫作「參覲交代」或「參勤交替」、「參覲交替」,是指各地大名都必須在江戶城下町購置宅邸,把妻子兒女安置其中,作為交給幕府的人質,大名本人則一年在領地視事,一年住在江戶,輪番交替(關東大名則每半年輪替一次)。
  • 階級制愛情觀,崇拜感是固心良藥的星座
    一個人對愛情的定義決定了愛情的堅固程度以及未來,而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相貌五分條件五分,那他所選擇的人一般也都是超過五分的人,但同時這也會引發另一個問題,追求高於自己定義標準的愛情不是輕易能做到的事情,這種愛情往往都需要一個人犧牲自己的某些方面,看似這樣的人是在主動追求愛情,但其實真相是他是被動的,愛情的難度就從這裡產生了,喜歡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實際意義,這兩者需要平衡,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那種比較奇特的愛情觀,也就是這些階級制愛情觀
  • 舊時日本藝伎一天的生活。
    圖為兩名藝伎正在吸菸喝茶。  圖為正在等待出工的藝伎。【十八世紀日本藝伎被廣泛接受,藝伎職業也被合法化。】  在日本的江戶(今東京)新橋、柳橋和京都祗園等地相繼出現了專門進行這種表演的藝伎館。到了德川幕府中期,藝伎主要服務於作為統治階層的武士,後來又把新興的商人階層作為主顧。圖為藝妓在等待客人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