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ngshang / 何承軒 / 2016-12-15
摘要:既然做不到不燒錢,就好好尋找燒錢的正確姿勢。
文 / 天下網商記者 何承軒
近日,《天下網商》記者獲悉,主打淨菜的生鮮電商「我廚」已完成千萬級美金的B輪融資,該輪融資由LB樂博資本領投,Jafco等多家機構跟投。
「我廚」班底源於望湘園,其CEO柳智同時也是望湘園的董事長。2014年12月,「我廚」由望湘園和復興譜潤、新天域投資聯合孵化成立,並於2015年3月正式上線,曾先後獲得來自望湘園的共計5000萬元註冊資金。2016年1月,「我廚」獲得方正多策領投的千萬級人民幣A輪融資,開始獨立於望湘園運營。
有趣的是,這次透露的兩家B輪投資方樂博資本與Jafco,均是在中國有分支的海外投資公司,且其官方網站的投資案例中少有生鮮、食品企業。「我廚」方面對此並未明確表態,只表示「這兩家比較有誠意」。同時,一位業內投資人士也猜測,美元投資公司關注國內生鮮市場,可能由於海外的生鮮電商還在進行模式探索,進行跨境供應鏈合作的機會非常大。
「我廚」切入的市場為有做飯需求的、已婚育的都市家庭,但平臺化的思路讓「我廚」除了目前的上百種淨菜之外,也加入了蔬菜、水果、肉類,以及糧油副食等非淨菜品類,試圖滿足用戶的一站式購物需求,以提昇平臺的用戶粘性。
目前,「我廚」共有800餘個SKU,據稱日均成交6000-7000單,客單價100多元,月復購率超過60%。就運營數據而言,正呈穩步提升趨勢。2016年5月,「我廚」日均成交量約為3000單,月復購率達到40%。8月的數據,則為5000單和50%。
不過,鑑於此前同類的生鮮電商「青年菜君」遭遇破產清算,以及各生鮮平臺仍舊面臨的困境,「我廚」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
重資產有利有弊
「我廚」貫徹的是自建2萬平米中央廚房和冷鏈物流的重模式。柳智曾表示,對於「我廚」的商業模式而言,全品類、加工增值和重模式,三者缺一不可。
過去一年裡,創始人團隊為中央工廠的投入已超8000萬元。在「我廚」500人左右的團隊裡,約80%的人力布局在中央廚房和冷鏈物流,前期投入了較多資金在人力和機械化生產設備上。
我廚中央廚房流水線
這也導致「我廚」目前仍舊只覆蓋上海地區,暫未有進軍其他城市的打算和能力。但柳智說:「中央廚房既會是我們的弊端,也是護城河,讓我們不那麼擔心來自巨頭的競爭。」
這種模式確實也給「我廚」帶來了不一樣的優勢。比如能夠與望湘園一起集中採購,共享倉儲以及協同損耗,減少了不少成本。
在配送方面,「我廚」使用的是通過冷鏈運輸車送到「流動交接點」,騎手帶著保溫箱進行配送的模式。在降低前置倉成本的同時,能夠做到上午下單,下午送達,或者是次日精確到3個時段的配送。但對於已經能夠做到2小時送達的每日優鮮,1小時送達的U掌柜,甚至是最快30分鐘送達的盒馬鮮生,「我廚」仍缺乏競爭力。
我廚的冷鏈配送車
兩大命門:消費頻次和成本
在8月接受《天下網商》記者採訪時,柳智透露「我廚」在100元的客單價下,平均毛利率維持在20%左右,訂單履約成本(配送加運營成本)在20元左右,損耗率在1%-2%之間。隨著「我廚」訂單密度的提升,履約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
據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的行業現狀,已經倒閉的美味七七每單履約成本近50元,黑貓(宅急便)也將近20元,食行生鮮則宣稱在個位數。
在獲客方面,「我廚」並未做大面積的市場推廣,但已從單純的app獲客,轉為著重運營微信粉絲和社群用戶,以及在京東上開設專營店等多種方式並舉。據「我廚」方面提供的信息,截止2016年11月31日,「我廚」app日均活躍用戶達5萬多人。
儘管完成了B輪融資,「我廚」仍處於持續虧損階段,資金壓力不小。該公司也表示,預計將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擴展到華東地區,再開始布局北京、深圳等大型區域市場。計劃是先在當地打透盈利模型,有一群高黏性的客群後,再進行人口密集居住區域的推廣。
但在此之前,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費頻次和降低履約成本,或許才是重中之重。
(編輯 / 段心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