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上電商模式已經確立,標準化產品在線下銷售比例會越來越少
阿里、京東、拼多多的線上電商平臺已經確立,消費者線上購買習慣從每年雙十一銷售額不斷創出新高就能看到結果。
二、電商的價格優勢會讓實體店的消費者轉移
性價比和價格低是大多數消費者選擇的重點考慮的因素。
首先,電商無店鋪租金成本,國內電商在稅收、雜費方面也遠遠低於實體店;
其次,電商之間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為吸引消費者,提高在平臺上的權重,增加曝光率,電商的價格越來越透明,毛利率越來越低,對比實體店,電商整體顯示出巨大的價格優勢。
三、網際網路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實體店作為渠道的作用被電商替代
對於大多數標準化產品來說,製造商生產產品,實體店作為渠道賣給終端消費者,對消費者的影響力低,很容易被電商取代。除了需要體驗的產品,如餐飲,除了需要馬上消費的場景,如睡覺前沒有牙膏,需要馬上購買,其他大多數的產品購買渠道都會轉到線上電商。
四、電商平臺巨頭開始介入新零售,線上線下聯動,對社區店鋪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京東和天貓這幾年都開始布局新零售,在線下開店,吸引加盟,展開線上線下的聯動戰略,對實體店來說,也多了一個選擇,當然如果依然獨立運營,也會受到這些新零售的競爭和衝擊,畢竟巨頭的品牌和產品供應鏈的整合能力都高於實體店。
雖然電商整體對實體店有著競爭優勢,但對電商店鋪經營者來說,電商由於馬太效應和強者恆強的規律,流量都是集中在各產品類別的頭部幾個店鋪,其他電商經營的壓力更大,競爭之慘烈也大於實體店鋪。投入電商行業需謹慎,需要打造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也很難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