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馬頌》演繹人與馬的千古情懷 傳頌蒙古馬精神

2021-01-20 正北方網

馬兒放歸草原。

《千古馬頌》吸引了眾多觀眾觀看。

人馬情緣

馬術表演 。

馳騁

馬上技巧表演

我和戀人敖包相會

套馬

驚險刺激的馬術動作震撼人心,跌宕起伏的劇情引人入勝,呼麥深沉,馬頭琴悠揚,在絢爛逼真的舞美映襯下,一部發生在遼闊草原上的馬背傳奇徐徐展開……

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傾力打造的2019版《千古馬頌》,從5月1日到國慶假期結束,共演出114場。2019版《千古馬頌》上演後,好評不斷,在前期更出現了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中心1368個座位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景象。

作為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的馬主題舞臺文化表演劇目之一,全景式大型馬舞劇《千古馬頌》自2014年首演後,經歷一年年的打磨和雕琢,不斷驚豔升級,續寫人馬情緣。6年來,精益求精的演繹不僅讓《千古馬頌》成為到內蒙古旅遊不容錯過的經典項目,成為讓全國乃至世界了解草原文化的亮麗名片之一,更是對馬文化的詩意解讀,是對蒙古馬精神的傳承。

2019版《千古馬頌》亮點紛呈

「這是一段人與馬相伴一生的生命歷程,這是一份馬與人生死與共的不解情緣,這是一部馬背民族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情感訴說。」對於2019版《千古馬頌》,總導演穆青如是概括。

2019版《千古馬頌》以蒙古馬精神為立意,由「天降神駒」「、人馬情緣」「、馬背家園」「、馬背傳奇」「、自由天駒」五章5個故事構成,通過講述「我」——一個牧人之子的成長,演繹了蒙古民族與馬相遇、相識、相伴、不離不棄、生死與共的情感歷程,折射出蒙古民族守望相助、砥礪奮進、追求文明進步的偉大曆程,歌頌了馬背民族開放包容、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人與馬、人與草原和諧共處、詩意棲息的大美境界。

穆青說「:為使整場演出恢弘震撼,充滿視覺衝擊力,我們更新了精良的舞臺機械,綜合運用現代交響樂、微縮草原景觀、超清LED、環形投影幕、雷射效果結合雨雪煙沙等特效,營造出了多維立體演出效果,讓觀眾達到了裸眼3D感官體驗。使短短一個小時裡,既有金戈鐵馬的雄奇,又有一人一馬的溫情;既有忠肝義膽的赤誠,也有盛裝舞步的風雅。」

2019版《千古馬頌》加入了新成員——12匹草原狼,其中成年狼7匹、狼崽5匹,這些狼都來自電影《狼圖騰》劇組,這是今年劇情升級的最大亮點。

加入草原狼元素之後,每當狼出場時都會掀起整場演出的高潮,有的觀眾緊張地屏住呼吸,有的觀眾看完直呼看得過癮,馴狼師查幹說「:《千古馬頌》中的真狼出現在序幕《遷徙》中,表演狼與馬對峙時的兇險和緊張。剛接到這個任務時認為這只是一個很平常的幕後工作,但後來認識到舞臺劇不像電影可以重來,觀眾只給我們一次機會。」每天早上8點,馴狼師們就已經投入到了馴狼工作中,讓狼熟悉舞臺,思考怎樣讓狼把馬當做朋友,每一個呈現給觀眾的舞臺瞬間背後都有狼與馴狼師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磨合與陪伴「。其實狼也是最智慧、最團結的動物之一,它們總是以團隊的形式去完成各項任務,不僅團結協作還具有極高的意志力和凝聚力,《千古馬頌》把狼元素加入其中也能讓觀眾對蒙古族馬文化和狼文化有更具象的認知,更豐富了內蒙古的旅遊文化。」穆青說。

此外,參演的馬匹數量和品種也有增多,從2014年的129匹增加到了七大類140多匹——世界四大古老馬種之一的蒙古馬體質強壯,抗病耐勞,不畏寒冷,生命力極強;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純種馬血統的弗裡斯蘭馬,行進時自然高抬腿,有如跳舞一般;古老的葡萄牙馬種盧西塔諾馬有著鷹一般面部線條,溫馴的脾氣,極易駕馭;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馬能掌握高等花式騎術的要領,曾一度被稱為「舞馬」;我國廣西德保縣的矮馬體型秀美、性情溫馴,既可當坐騎,又能拉車和負重……這些「馬演員」們在劇中各司其職,在與雜技演員們在劇中完成了一次次完美地配合。

2019版的《千古馬頌》提升了演員馬背技術技巧、增加了雜技的技巧和難度,更險、更奇、視覺體驗更佳。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雜技團團長、《千古馬頌》馬背雜技總指導塔納說「:我們把曾獲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獎的《高車踢碗》進行改編,將高車變為駿馬,為觀眾呈現《馬背踢碗》,增加了表演難度的同時觀賞性得到進一步提升。」演出中,帥氣瀟灑的套馬群舞,獨具蒙古族特色的盛裝舞步,單人單馬、多人多馬、馬上直立、馬上倒立、金字塔造型等高難度技巧的展示,與劇情無縫銜接的精彩雜技充滿美感和藝術享受,觀眾席上陣陣驚呼和讚嘆之聲不絕於耳。

不忘初心成就舞臺精品

《千古馬頌》文化產業項目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重要講話精神,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龍頭文化產業項目,探索演藝資源優勢有效轉化利用的重要舉措,也是在國家「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出的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重要文化產業項目。6年來,《千古馬頌》常演常新,收穫榮譽無數——

2014年,《千古馬頌》在錫林郭勒盟「中國·馬都」核心區1.2萬平方米的馬文化演藝廳亮相,《千古馬頌》百度搜索的相關結果創下了6050萬個,榮登國內馬業十大新聞榜;

2015年,《千古馬頌》被中國馬業協會評為「中國馬文化推廣獎」,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2019年,《千古馬頌》在第八屆中國旅遊投資艾蒂亞獎頒獎典禮上奪得中國最佳旅遊演藝項目獎的金杯……

《千古馬頌》的製片人鄭睿達說「:《千古馬頌》從創意策劃之初就立足業界高端、站位市場前沿,瞄準國內首創、世界一流的目標。它既具奪人眼球的觀賞性,又有直指人心的文化內涵;既是一項填補內蒙古馬文化駐場演出空白的旅遊產品,又是一部挖掘蒙古民族與馬深厚情感的藝術史詩,成為近年來提升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優秀作品。」

《千古馬頌》文化項目的誕生,填補了我區文化與旅遊高品質融合的空白,充分展示了內蒙古民族文化的優勢,打造了內蒙古的文化品牌,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弘揚內蒙古特有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藉以提升蒙元文化品牌價值,帶動地區經濟、旅遊業的發展。

在劇中演員張國強看來,《千古馬頌》對我區馬術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千古馬頌》給馬術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對傳統馬術藝術的弘揚和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新時期的馬術發展,不再僅僅局限在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上,還漸漸展示在旅遊文化和舞臺節目中,實質上為馬術傳播營造了多種突進,為大眾接觸、了解馬術提供了機會。」

內蒙古大學教授李樹榕說「: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是『崇尚自然』,而『自然』這個概念很寬泛。《千古馬頌》所歌頌的人與馬的和諧關係告訴觀眾:馬,就是大自然的象徵。馬怎樣對待人,就是大自然怎樣對待人類;人怎樣倚重馬,就是人類怎樣倚重大自然。因而,歌頌馬的堅韌、擔當、勇敢、忠誠、仁守等美德,就是在歌頌具有美德的人。」

從無到有,精益求精。經過不斷的改進與細化,《千古馬頌》不斷走向成熟,向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展示著這塊土地上獨特風情和無限魅力「。到青城草原,看《千古馬頌》」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語,更成為到人們內蒙古遊玩的不二選擇。

據了解,2014年至2018年,《千古馬頌》共累計演出248場,接待中、俄、蒙、美、德、港澳臺、韓國、新加坡、印度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遊客,觀眾近28萬人次,與演出地形成良好的互適性,有效帶動了馬產業、娛樂、運輸、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 文/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柴思源 圖/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王磊

相關焦點

  • 「弘揚蒙古馬精神」《千古馬頌》久別重逢
    千古馬頌★★★★★★★★★★靜謐的舞臺,音樂驟然響起,一道星火從遙遠的天際閃過,白色的神馬一聲嘶鳴由天而降,隨後又騰空躍起。大型舞劇《千古馬頌》1日在呼和浩特進行了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首場演出。該劇以民族馬術、馬背雜技、舞馬表演、蒙古族歌舞樂等藝術元素為主要表現形式,融合聲光電、裸眼3D等技術,再現了蒙古民族守望相助、砥礪奮進、追求文明進步的歷程,展示了人與馬、人與草原和諧共處、詩意棲息的大美境界。全劇由序《遷徙》、上篇《馬背家園》、下篇《馬背傳奇》、尾聲《千古馬頌》四部分組成,演繹了蒙古民族與馬相遇、相識、相伴、不離不棄、生死與共的故事。
  • 1分鐘看懂《千古馬頌》
    想探究草原上「人與馬」深厚的千古情緣?想超近距離感受百餘匹駿馬在眼前馳騁?想呼麥、長調、馬頭琴、馬術、雜技、舞馬統統見識一遍?中國首創全景式大型馬舞劇《千古馬頌》,近期正在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密集上演。與蒙古馬有關的事情,這裡全乎!
  • ...千古馬頌》中華藝術攝影金馬獎頒獎活動在中國馬都錫林浩特舉行
    並駕齊驅 雙馬騰飛——2015《千古馬頌》中華藝術攝影金馬獎頒獎活動在中國馬都錫林浩特舉行 地理風光 中國日報網站 2015年10月07日 09:31
  • 《千古馬頌》久別重逢
    大型舞劇《千古馬頌》1日在呼和浩特進行了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首場演出。該劇以民族馬術、馬背雜技、舞馬表演、蒙古族歌舞樂等藝術元素為主要表現形式,融合聲光電、裸眼3D等技術,再現了蒙古民族守望相助、砥礪奮進、追求文明進步的歷程,展示了人與馬、人與草原和諧共處、詩意棲息的大美境界。
  • 鍛造弘揚蒙古馬精神的幹部隊伍
    蒙古馬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內蒙古量身定製行動綱領的組成部分。偉大的事業需要並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必將支撐和推動新的偉大事業。「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植根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蒙古的生動實踐,聚焦於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時代課題,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長期指導性,是內蒙古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強大動力。弘揚蒙古馬精神是時代要求。
  • 第二屆中國馬文化節暨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系列綜述之一
    【弘揚蒙古馬精神 展示內蒙古形象】馬博會來了!——第二屆中國馬文化節暨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系列綜述之一8月18日,第二屆中國馬文化節暨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以下簡稱「馬博會」)將在呼和浩特盛大啟幕。
  • 內蒙古10條馬主題旅遊線路出爐
    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馬已經融入蒙古族的生活在草原人民的心中蒙古馬是草原文化圖騰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徵深入探知馬文化底蘊充分挖掘草原文化是推動內蒙古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徑7月27日,在「網上內蒙古馬賽」新聞發布會上,自治區文旅廳發布了10條馬主題旅遊線路,10條線路以馬為主題,串聯起內蒙古優美奇異的景色,如同遊牧,又像追溯,行走一段充滿獨特歷史脈絡,新鮮有趣又壯闊瑰麗的北疆之旅。
  • 內蒙古10條馬主題旅遊線路出爐
    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馬已經融入蒙古族的生活在草原人民的心中蒙古馬是草原文化圖騰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徵深入探知馬文化底蘊充分挖掘草原文化是推動內蒙古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徑7月27日,在「網上內蒙古馬賽」新聞發布會上,自治區文旅廳發布了10條馬主題旅遊線路,10條線路以馬為主題
  • 新時代弘揚蒙古馬精神的三大邏輯
    蒙古馬精神的歷史邏輯  蒙古馬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通過歷史積澱形成的,在歷史長河中有著具體、生動的體現。蒙古馬作為蒙古族生產、生活的重要夥伴,在茫茫蒙古高原上,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蒙古馬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優秀品質,深深鐫刻在草原兒女的靈魂深處,成為草原兒女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
  • 原創民族管弦樂作品《蒙古馬》首演:傳承弘揚蒙古馬精神
    奧藍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25日電 (奧藍)24日晚,原創民族管弦樂作品《蒙古馬》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首演。約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後,場內掌聲久久不停。圖為演出結束後,《蒙古馬》主創人員登臺,與演職人員一道謝幕。
  • 第二屆中國馬都大賽馬在錫林浩特市啟動
    7月11日,第二屆中國馬都大賽馬在錫林浩特市中國馬都賽馬場拉開帷幕。此屆大賽馬將歷時9周,與大型馬文化演出《千古馬頌》一起,在錫林郭勒大草原呈現盛夏馬文化盛宴。 為進一步提升「中國馬都」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培育地方馬種專項賽事,2014年,錫林浩特市按照「政府扶持、行業推動、企業運作」的模式,舉辦了首屆中國馬都大賽馬,並將其成功打造成本土品牌賽事。今年,該市邀請到中國馬業最高行業管理機構——中國馬業協會共同主辦此項賽事,引進國際化競爭規則,促進中國馬都大賽馬活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賽馬品牌。
  • 神奇的蒙古馬!
    千百年來,馬是北方遊牧文明的象徵。在史詩《江格爾》中,蒙古馬是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徵;在今天的內蒙古草原,蒙古馬是「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精神的代表。內蒙古是我國傳統馬業大區,養馬歷史悠久,馬文化底蘊深厚,馬產業前景廣闊。
  • 內蒙古日報評論員:始終高揚蒙古馬精神風帆
    「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偉大奮鬥精神在內蒙古的具體體現。傳承和弘揚蒙古馬精神,對於激勵和鼓舞全區各族幹部群眾自強不息、拼搏進取,奮力推進我區各項事業繁榮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駿馬的能力在於力量,人的力量在於意志。
  • 內蒙古:「弘揚蒙古馬精神」主題藝術展開展
    2020年8月9日,內蒙古2020「弘揚蒙古馬精神」主題藝術展在位於呼和浩特的內蒙古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327件以謳歌「蒙古馬精神」和展現馬文化為主題的雕塑、油畫、少兒繪畫作品。展覽將持續至8月31日。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那布查:鍾愛母語 用心傳承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那布查:鍾愛母語 用心傳承 2020-05-29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蒙古馬——草原上的守護神
    ,也是蒙古馬與蒙古族人水乳交融、血脈相連的重要地點。蒙古馬體形較為矮小,身軀粗壯,頭大額寬,胸廓深長,四肢堅實有力,關節、肌腱發達,體質粗糙結實。它們雖然沒有高大的身形,卻有著強健的體魄。千百年來,蒙古馬生在草原,長在草原,沒有溫暖的馬房,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耐得住風雪嚴寒,擁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
  • 「弘揚蒙古馬精神.決勝脫貧攻堅」全縣書畫作品展舉辦
    7月15日上午,「弘揚蒙古馬精神,決勝脫貧攻堅」全縣書畫作品展在縣實驗小學舉辦。縣領導焦秉智、王宗華、丁淑傑、王雁、宋瑞出席活動。王宗華作講話,王雁主持活動。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宗華指出,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自治區時,首次提出了「蒙古馬精神」。今年5月22日,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要弘揚「蒙古馬精神」。這既是對草原人民的囑託,更是對全國人民的激勵。「蒙古馬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中華民族信念的力量。
  • 打卡鄭州千古情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10月3日,開業第15天,鄭州黃帝千古情景區人潮湧動,大型歌舞《黃帝千古情》一天連演8場,3300座的千古情大劇院人氣爆棚,讓全國遊客共同見證了世界演藝第一的「宋城魔力」!3000噸黃河之水天上來,上萬套舞臺機械與設備上天入地,通過《龍的傳人》《軒轅與嫘》《大戰蚩尤》《鄭風國韻》《老家河南》一幕幕的精彩演繹,從軒轅黃帝到今天的鄭州,為觀眾們開啟一次神奇的穿越之旅。「火車開進劇院裡,雞鴨牛羊當演員。舞臺上面能划船,觀眾頭頂會下雨。帶著紙巾看演出,男女老少都感動。」
  • 以蒙古馬精神迎接挑戰開創新局——訪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院長...
    □本報記者 白江宏「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鼓舞著草原兒女為了美好生活而自強不息、不懈奮鬥。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用蒙古馬精神勉勵我區幹部群眾,對內蒙古提出了殷切期望。5月22日,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在當前形勢下,深刻理解蒙古馬精神的豐富內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記者就此採訪了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院長李春林。記者:蒙古馬精神的實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