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草原上的守護神

2020-08-27 呼倫貝爾旅遊

飛揚的鬃毛,掠過長風,奔馳的馬蹄,踏過草尖。在遙遠的地平線上,一群蒙古馬從草原深處奔馳而來,那如閃電般的身影,躍過高天的彩雲,追趕落日,沒入東方火紅的朝霞深處。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蒙古馬生育繁衍的核心區之一,也是蒙古馬與蒙古族人水乳交融、血脈相連的重要地點。


蒙古馬體形較為矮小,身軀粗壯,頭大額寬,胸廓深長,四肢堅實有力,關節、肌腱發達,體質粗糙結實。它們雖然沒有高大的身形,卻有著強健的體魄。千百年來,蒙古馬生在草原,長在草原,沒有溫暖的馬房,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耐得住風雪嚴寒,擁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


在蒙古民族的史冊中,英雄好漢都是在馬背上建立的豐功偉業。它在戰火中與戰士同命運共患難,衝鋒陷陣在硝煙中;在風雨中與牧民共同成長,自由馳騁在草原上。

蒙古馬的性格極為彪悍,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從成吉思汗時代起,蒙古人就把自己的生命同蒙古馬連在了一起。


穿越了歷史的硝煙,跨越了時光的隧道,蒙古馬與蒙古族人民血脈相連,與綿延的河流、蒼茫的大地同在,深深紮根在中國遼闊的草原上。


草原因蒙古馬而生機蓬勃,吉祥安寧,因蒙古馬而博大包容,魅力獨特,蒙古馬就是草原上的守護神。

蒙古馬雖然性烈,但卻十分善解人意、忠誠護主。主人如果受傷、醉酒,只要爬上馬背,蒙古馬就會十分溫順地將主人送回家;在賽場上,為了主人的榮譽,它會按照主人的意願拼盡所有的力氣奔向終點。馬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出行、放牧都離不開它。無論條件多麼艱苦,無論旅途多麼遙遠,無論負擔多麼沉重,蒙古馬都默默承受。


蒙古馬是聰明的、重感情的。這種情感深深地影響著牧民。草原上的牧民珍惜自己的馬,愛護自己的馬,就像對待老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的馬,他們是彼此最忠誠的夥伴。



悠悠歲月,慢慢長河,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蒙古馬已馳騁數千載,它們拉車負重,馳騁疆場,早已成為牧民的「家人」,同牧民一道,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縱橫馳騁似鵬雕,日映雄姿赤火燒。」蒙古漢子摟起韁繩,揮動套馬杆,在蒙古馬的陪伴下在廣闊的草原上恣意灑脫,而蒙古馬也以其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蒙古馬精神」,世世代代鼓舞著無數的草原兒女自強不息、奮勇向前!

來源:呼倫貝爾日報官微

相關焦點

  • 「蒙古馬」在國網「青馬」大草原上奔騰馳騁
    「蒙古馬」在國網「青馬」大草原上奔騰馳騁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02
  •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蒙古
    ⑥⑦「千裡疾風萬裡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它們卻能不畏艱辛、縱橫馳騁、屢建奇功,鑄就了蒙古馬獨特的品格和精神。草原上的蒙古馬,總是保持一身光潔。在水草豐沛時,它必飲清澈之水,必食新鮮之草,通常只吃新鮮的草尖,且不同季節吃不同的草。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蒙古馬又可以不畏寒暑、不懼艱險,只要接受指令,就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跨過高山越過溪水穿過雪原。
  • 草原上流傳千年的蒙古馬文化——打馬印
    盛夏時節正值牧場水草豐美之時在扎魯特草原上傳統的打馬印活動拉開序幕 視頻 / 2'37" 額爾敦倉是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蘇木黃河圖嘎查有名的養馬大戶,他飼養的100多匹蒙古馬每年能給他帶來超過20萬元的收入,出售馬奶和小馬駒是他收入的主要來源
  • 「邊疆時空」風情 | 蒙古馬,追風逐月蹄聲遠
    在遙遠的地平線上,一群蒙古馬從草原深處奔馳而來,那如閃電般的身影,躍過高天的彩雲,追趕落日,沒入東方火紅的朝霞深處。蒙古馬體形較為矮小,身軀粗壯,頭大額寬,胸廓深長,四肢堅實有力,關節、肌腱發達,體質粗糙結實。它們雖然沒有高大的身形,卻有著強健的體魄。千百年來,蒙古馬生在草原,長在草原,沒有溫暖的馬房,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耐得住風雪嚴寒,擁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在蒙古民族的史冊中,英雄好漢都是在馬背上建立的豐功偉業。
  • 烏蘭圖雅新作《我的蒙古馬》 樹立草原歌曲新旗杆
    烏蘭圖雅近來「蒙古之花」烏蘭圖雅大動作不斷,其新作《我的蒙古馬》於近日全網上線,這首歌將流行與民族音樂元素完美融合,樹立草原歌曲新旗杆!蒙古大草原遼闊雄壯,將蒙古與馬入境,駿馬在遼闊的草原馳騁,更加將這一雄偉景象最大化,當聽眾在聆聽烏蘭圖雅這首歌時,眼前會浮現出一幅輝煌壯麗的畫面,馬的叫聲,蒙古人民的呼喊,喊進了廣大歌迷心中,締造了一種意境美,整首歌以馬為主題,從整首歌來看是對馬的一種讚揚,站在社會層面上講,這亦是一首勵志歌曲,整首歌旋律歡快,動人心魄,讓人激情澎湃,在樂壇中彰顯出了別樣的精彩!
  •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文化 —— 打馬印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文化 —— 打馬印 2020-05-18 10:17:13 國家地理中文網
  • 詩海|同題詩:蒙古馬馳騁在詩意的草原上
    「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狀態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它們在惡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戰場上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馬頭琴悠揚,駿馬馳騁在蒼茫無際的草原現在就來欣賞當代詩人筆下的蒙古馬吧!
  •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馬烙印
    元代《文姬歸漢圖》中的馬烙印蒙古文烙印元代八思巴文烙印火撐子紋烙印叉子紋烙印烏拉特草原上的牧民在套馬馬烙印,打馬印,蒙古語稱「塔穆嘠」,是蒙古族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馬印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智慧的結晶。
  • 神奇的蒙古馬!
    千百年來,馬是北方遊牧文明的象徵。在史詩《江格爾》中,蒙古馬是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象徵;在今天的內蒙古草原,蒙古馬是「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精神的代表。內蒙古是我國傳統馬業大區,養馬歷史悠久,馬文化底蘊深厚,馬產業前景廣闊。
  • 呼和浩特蒙古風情園值得遊玩,成群牛羊馬,七千畝草原,遊人免票
    五一假期還有3天,如果想出去轉一轉,不想人群聚集,不想離城市太遠,呼和浩特近郊的蒙古風情園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裡有七千畝的草原,名為甘迪爾草原。5月1日,小青來到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蒙古風情園,剛到入口處,有工作人員收取車輛費用,遊人是免票的,車輛收取10元/輛的費用。進到蒙古風情園景區,沒有人群聚集。雖然草還未綠,花還未開,但是,七千畝的草原,視野很寬闊。
  • 觀賞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馬之舞
    其實,這次到了呼倫貝爾不但看了秋日的草原美景,還了解了不少內蒙古的有關知識。首先是內蒙古的行政編制,自治區、盟、旗、嘎查。這是歷史形成的,清朝時期將蒙古部落仿照滿洲八旗制度建立的蒙古旗制度,旗當時是行政區域,盟是旗會盟的地點,不是行政區域,建國後,盟、旗都是行政區域了,但是現存的盟、旗和歷史上的並不一致。縣級單位一般牧業為主或牧區的地方叫旗。
  • 觀賞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馬之舞
    感到神秘的還有蒙古民族的霸氣和強悍,他們由一個祖國最北的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識彎弓射大雕」,而一鼓作氣打到了中原以南,那錚錚鐵騎踏遍了地球很多地方,以及駕馭馬的能力。為了破解這種縈繞在心頭的多年的神秘,立秋之後的天高氣爽裡,我去了內蒙古,從滿洲裡出來,就乘車趕往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陳巴爾虎旗陳旗的巴爾虎蒙古族部落,因為那裡有像雲南劉三姐印象,大型露天節目馬之舞,這是由專業的蒙古馬術團隊攜白騎馬匹出演的,陣容強大的精彩節目。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其實,這次到了呼倫貝爾不但看了秋日的草原美景,還了解了不少內蒙古的有關知識。
  • 蒙古馬的印記
    印記,蒙古語稱「塔姆嘎」意為畜印之意。打馬印是蒙古族牧民傳承千百年以來的傳統活動,活動當天,牧民們穿著節日的盛裝,騎著自己心愛的坐騎揮舞著套馬杆,追逐著馬群,大家合力將套住的馬按倒在地,等待燒紅的馬印烙上一個自己家特有的符號。蒙古人用這份情、這份愛、這份執著,深愛著這片草原,深愛著這片藍天,深愛著蒙古馬。馬王的坐騎。
  • 為何蒙古草原的馬有烙印?長見識了
    &34;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策馬奔騰的場景,劇中的角色騎著駿馬奔馳,看起來十分帥氣,遼闊的大草原,俊俏的馬匹,讓人心生嚮往,忍不住想要到草原上去看看,去體驗一下騎馬的樂趣。內蒙古草原上就有許多駿馬,馬是草原上非常實用的交通工具,在這裡,開車可能還沒有騎馬方便,你可以騎著馬去到很多你想去的地方,而且馬的奔跑速度也很快,所以,在內蒙古草原上,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馬。
  • 新時代弘揚蒙古馬精神的三大邏輯
    ●新時代弘揚蒙古馬精神,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是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思想的生動體現  ●內蒙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上,要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砥礪全區各族人民群眾繼續保持敢闖敢試的勇氣和敢為人先的銳氣,進一步激發乾事創業的激情和強大力量,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 中國三大名馬,蒙古馬都排不上?
    在上世紀中央媒體和官方話語中,與河曲馬、伊犁馬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馬的三河馬,其一度瀕臨滅絕的窘境,映照了新時代下中國本土馬出路之艱難。三河馬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上擁有百年育種史,三河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的俄國馬。
  • 第一次來到蒙古大草原
    天氣越來越熱了,忽然想起去年7月份暑熱難耐的時候,姐妹幾個去蒙古大草原的情景,至今還令人嚮往。 遼闊的草原一望無邊,一片片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天地之間,非常美觀。成群的馬和羊悠閒地在草地上吃草,追逐和嬉鬧,白的黑的,這一片哪兒一片,和綠綠的草原相映襯,那叫一個好看!
  • 烏蘭察布,探尋草原深處的蒙古風情(下)
    草原上點綴著99個天然湖泊,既有牧區草原蒼茫雄渾的格調,又有江南水鄉明媚清秀的色彩。輝騰錫勒草原冬季寒冷,夏季涼爽,自古便是有名的避暑勝地。在輝騰錫勒,你可以騎馬、騎駱駝、射箭、射擊,還能看蒙古式摔跤表演、登敖包山,到牧民家作客,品嘗民族風味的奶食和奶茶、吃手扒肉、喝馬奶酒……在這些豐富多樣的活動中,痛快淋漓地感受粗獷自然的蒙古族風情。
  • 《千古馬頌》演繹人與馬的千古情懷 傳頌蒙古馬精神
    作為首屆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的馬主題舞臺文化表演劇目之一,全景式大型馬舞劇《千古馬頌》自2014年首演後,經歷一年年的打磨和雕琢,不斷驚豔升級,續寫人馬情緣。6年來,精益求精的演繹不僅讓《千古馬頌》成為到內蒙古旅遊不容錯過的經典項目,成為讓全國乃至世界了解草原文化的亮麗名片之一,更是對馬文化的詩意解讀,是對蒙古馬精神的傳承。
  • 遠離蒙古的塞外風情、坐落在中部的草原---木蘭草原
    提及草原、我們首先想到內蒙古,那裡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塞外風情。而我們今天的主角,並不在遙遠的內蒙,它坐落在華中最大的城市--武漢。「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木蘭、讓人聯想到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草原、讓人腦海中立刻浮現策馬奔騰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