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世代相傳的馬烙印

2021-01-08 活力內蒙古

元代《文姬歸漢圖》中的馬烙印

蒙古文烙印

元代八思巴文烙印

火撐子紋烙印

叉子紋烙印

烏拉特草原上的牧民在套馬

馬烙印,打馬印,蒙古語稱「塔穆嘠」,是蒙古族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馬印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智慧的結晶。馬烙印與蒙古民族的牧馬業管理、社會生活、風俗禮儀、文化藝術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具有民族特色的馬烙印圖案,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老的打馬印風俗禮儀在草原上傳承千年。蒙古族牧民對馬烙印愛如珍寶,平時系上哈達,放在蒙古包的哈納頂上。

蒙古族馬烙印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應深入研究和充分展示馬烙印的製作、施印、保存、繼承等風俗,將馬印造型、圖案符號等運用到現代裝飾及圖案設計中,在馬烙印的原始圖案基礎上進行衍生品的創作。——編者

春風習習,和煦的陽光灑滿大地,茫茫草原上的積雪慢慢消融。草原迎來了特有的節日——打馬印。馬蹄聲隆隆響起,篝火熊熊燃燒,有威望的長者翻動著火印,年輕的騎手跨駿馬、持長杆,準備一場激烈的套馬。燒得火紅的馬烙印,印在小公馬的左臀上,於是它就有了一塊永不磨滅的烙印。

古老獨特的打馬印風俗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馬是蒙古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家畜,是他們「逐水草遷徙」「逐水草而居」的重要生產和生活工具。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漠北草原的養馬業已相當發達,駿馬幾乎都有自己的烙印,已示區分。

「在北方草原,打馬印的風俗由來已久。數千年前,匈奴、突厥先民已開始使用馬烙印。蒙古民族使用馬烙印的時間大約始於12世紀。成吉思汗在戰爭中為辨別各部馬群,在馬身上烙印。」內蒙古出版集團蒙古族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孛兒只斤·旺其格說。

「古老的打馬印風俗在草原流傳至今,說明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較早創造和使用了『商標』。在古代,馬烙印是一個部落、家族財產權和地位的象徵。」孛兒只斤·旺其格說。

蒙古族傳統的「打馬印」節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情。記者在烏拉特草原感受到了打馬印風俗的獨特魅力。這天,牧民們在平坦的草地上燃起篝火,鐵製的馬烙印橫在火中。在待客的蒙古包裡,炒米、奶茶、黃油、奶皮子等擺滿方桌。年紀大的牧民喝著香噴噴的奶茶,回憶著曾經打馬印的情景。德高望重的長者為打馬印儀式主持人,他身穿民族服飾、戴著帽子,高呼「打馬印開始」後,套馬開始。一陣激烈的馬蹄聲響過,只見幾名騎手追逐一匹火紅的駿馬,那馬奮力奔跑,好勝的騎手們緊追不已。一位身穿藍色蒙古袍的小夥子從眾騎手中策馬躍出,幾鞭趕上,一抖馬杆,杆上纏繞的牛皮繩甩成一個圓圈,正好套在馬的脖子上,馬往後一坐,套馬人乘勢橫過身來,藉助馬勁,將那呼嘯狂跳的馬拉住。這時,又一位牧民跑來,一把將套住的馬尾巴抓住,借套馬人松馬杆的一瞬間,將那匹狂跳的馬摔倒在地,眾騎手一擁向前,按住馬,剪鬃的剪鬃,烙印的烙印。打馬印是牧民的一件大事,一般會選擇在春季吉祥的日子進行。春季打馬印,馬的傷口癒合快,有利於馬群的繁殖。

據了解,馬烙印由蒙古族工匠鍛制,印面一般為 8-10 釐米,採用起凸陽文、鏤空透雕。馬烙印柄長約60-80 釐米,柄端中空,以便裝木柄。

「蒙古民族在千年的遷轉遊牧過程中,吸納各民族文化,牧馬業高度發展,打馬印文化也隨之發展,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打馬印風俗禮儀。」孛兒只斤·旺其格說。

蘇尼特草原打馬印風俗儀式包含著豐富的民俗信息。打馬印時,有威望的長者在馬烙印上塗抹黃油,在馬烙印的柄系上哈達,雙手捧著馬烙印,走到蒙古包外的火撐子旁,將馬烙印順時針轉三下,然後放入火中,並念誦吉祥語。此時騎手們根據個人的力氣和擅長,分成收攏馬群、按馬頭、揪馬尾巴、運送火印、打馬印幾個組。他們一般給兩三歲的馬打馬印,印一般打在馬匹的左臀或左髀部位,印紋向上。在打馬印的過程中,長者誦頌著古老的《打馬印頌詞》。其內容豐富,語言誠摯。打馬印結束後,重新點燃篝火,眾人騎馬順時針繞馬群一周,然後歡歌飲酒。

打馬印工作量大,需要許多人的幫助和分工操作。由於參與人數眾多,場面活潑喜慶,從而成為具有濃鬱民族風情的喜慶節日。

蒙古族牧民十分珍愛馬烙印,打馬印後,要用新鮮的馬奶洗馬烙印,用哈達包裹起來,放到蒙古包哈納頂上。逢年過節時,要將馬烙印取下,用新鮮馬奶洗,並唱頌詞、頂禮,放回原處,常常禮敬,平時不能輕易取下。

牧人家的馬烙印都是世代傳承下來的,但其印紋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父親傳給兒子的馬烙印是月亮紋,那麼兒子要在月亮紋上加一橫,以此類推。繼承馬烙印是地位和繼承財產的象徵,要進行傳統的馬烙印繼承禮儀。

在蘇尼特草原,有獎勵馬烙印的風俗習慣。據史料記載,清代蘇尼特旗,如某戶人家某種牲畜數量達到一萬頭(只),扎薩克便獎賞「萬」字金烙印,舉行大型慶祝儀式。馬群達一萬匹,造「黃金水槽」,獎「萬」字金印。駱駝達一萬峰,造「銀嚼子」,獎「萬」字金印。牛達一萬頭,造「銀口紫檀木桶」,獎「萬」字金印。

「蒙古族打馬印風俗,以及馬烙印的製作、保存、繼承、獎勵風俗,實際上是在風俗禮儀形式下進行的牧馬業生產技能傳承,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播,對遊牧社會發展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孛兒只斤·旺其格說。

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走進蘇尼特博物館印記文化展區,陳列的上千種牲畜印記圖案讓人目不暇接。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牲畜印記圖案分別是1940年前錫林郭勒草原普遍使用的牲畜烙印,1958年前蘇尼特左旗白日烏拉蘇木牧民用過的馬烙印圖案,1958年至1984年蘇尼特左旗範圍內牲畜用過的烙印圖案。還有一些是巖畫上的烙印圖案。這些牲畜印記圖案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據介紹,蘇尼特蒙古族馬烙印圖案約有2600種,大體分為動物、自然、天體、生活、幾何、文字、宗教七大類別。

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牧放五畜已有數千年歷史。自古以來,蘇尼特蒙古族以牧業為主,他們非常喜愛動物,把自己心愛的馬牛羊比作珍珠瑪瑙,賦予美好的嚮往與祝福。蘇尼特巖畫中有大角鹿、麋鹿、羚羊等動物圖案。他們將動物的形體抽象化、寫意化,或加以誇張並模式化,刻在馬烙印上,羊角紋、牛頭紋、鹿紋、羚羊紋、雙魚紋、犬紋、飛鳥紋、獵鷹紋等等,有畜群興旺、子孫繁衍、平安祥和等寓意。

馬烙印中有大量的植物圖案,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勞動、生活、實踐中提煉的,樹紋、花朵紋、草紋,有頑強、幸福、長壽、順利、豐滿等寓意。

馬烙印中的天體天象紋非常生動,其中,太陽紋體現了太陽的周而復始,象徵著萬物生生不息。火紋有溫暖大地的寓意。月亮紋有萬物生長、陰陽互補等含義。星星紋寓意馬群像星星一樣繁多。雲紋有風調雨順的寓意。

蒙古族將具有遊牧特色的生產生活用具,牢牢地鑄造在了馬烙印上。馬鞍紋、馬鐙紋、勒勒車紋、牛鞍紋、駝鈴紋、駝鼻棍紋、弓箭紋、布魯紋、蒙古包紋、火撐子紋、鐵鍋紋等等,代表了遊牧生活的時代水平,是自然形態下遊牧生活平穩富足的表現。

幾何紋馬烙印,巧妙地運用了點、線、面的圖案,是蒙古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對世間萬物的概括、提煉、取捨而形成的藝術創作,表現了豐富的想像力。

文字類馬烙印非常珍貴,有契丹文、古蒙古文、八思巴文、滿文、漢文等馬烙印。「契丹文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創製的文字。蒙古族顯然是從遠祖繼承了契丹遺字的馬烙印。古蒙古文是成吉思汗時代以回鶻文字母為基礎創製的文字,在元代時廣泛使用,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八思巴主持創製的文字。古蒙古文、八思巴文馬烙印是蒙古民族世代相傳的烙印。」孛兒只斤·旺其格說。

「從這些文字馬烙印可以看出古代中原與北方草原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這些文字內容大多是富貴、興盛等吉祥語,或是部族、姓氏、轄屬的文字標識。這些馬烙印是研究北方草原民族文字創造及傳播的珍貴文物,亟待進一步加強保護和研究。」孛兒只斤·旺其格說。

蒙古族馬烙印是北方草原牧馬業發展的一個歷史縮影。馬烙印文化不僅是研究北方草原民族牧馬業發展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蒙古族文化歷史、社會管理、道德風尚、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的重要資料。馬烙印豐富多樣的圖案在設計藝術學中具有借鑑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有的地方的馬烙印瀕臨失傳。

近年來,我區為了進一步挖掘、保護、傳承蒙古族馬烙印文化,出版了《蘇尼特印記文化》《蒙古族傳統烙印文化》《內蒙古通志(民俗卷)》《遊牧中國》等有關馬烙印的書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蘇尼特左旗為「中國蒙古族『塔穆塔』(印記)文化之鄉」。我區馬烙印文化專家學者對蘇尼特博物館中馬烙印文物,進行排隊、對比、分類,對馬烙印圖案進行了圖版式展示,對馬烙印的歷史沿革、馬烙印圖案文化內涵、馬烙印風俗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使馬烙印文化研究有所創新。

烙馬為記

據史料記載,自戰國以來,歷代都有馬烙印。《莊子·馬蹄篇》中提到古代著名的相馬、馴馬大師伯樂時說,「及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雒之」即「烙之」,可見,那時已使用馬烙印。戰國時期的「日庚都萃車馬」印就是馬烙印。「萃車」即副車,「日庚都萃車馬」是指日庚都官署副車所用之馬。

來源:內蒙古日報

相關焦點

  •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文化 —— 打馬印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蒙古馬文化 —— 打馬印 2020-05-18 10:17:13 國家地理中文網
  •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印記
    印記,蒙語稱「塔穆嘎」,在草原給馬列印記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氏族社會時,突厥先民已開始使用印記,蒙古族使用印記的時間始於12世紀,成吉思汗在戰爭中為辨別各部馬群,在馬身上列印記
  • 為何蒙古草原的馬有烙印?長見識了
    &34;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策馬奔騰的場景,劇中的角色騎著駿馬奔馳,看起來十分帥氣,遼闊的大草原,俊俏的馬匹,讓人心生嚮往,忍不住想要到草原上去看看,去體驗一下騎馬的樂趣。內蒙古草原上就有許多駿馬,馬是草原上非常實用的交通工具,在這裡,開車可能還沒有騎馬方便,你可以騎著馬去到很多你想去的地方,而且馬的奔跑速度也很快,所以,在內蒙古草原上,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馬。
  • 為何內蒙古草原的馬都被烙印?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相信每一個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心存敬畏,是的,這裡天然的地貌條件造就了這裡馬背上的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馬,是內蒙古牧民賴以生存的,牧民與馬之間建立了和諧、長久的生存關係,當地的馬都是放養的,所以這裡家家戶戶為了對馬有所區分,於是有了打馬印這個民俗。
  • 草原上流傳千年的蒙古馬文化——打馬印
    盛夏時節正值牧場水草豐美之時在扎魯特草原上傳統的打馬印活動拉開序幕 視頻 / 2'37" 額爾敦倉是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蘇木黃河圖嘎查有名的養馬大戶,他飼養的100多匹蒙古馬每年能給他帶來超過20萬元的收入,出售馬奶和小馬駒是他收入的主要來源
  • 夏日草原打馬印:一場力與美的較量
    為馬打烙印,在蒙古語中稱為「塔穆嘠」,是蒙古族由來已久的一項習俗。牧民們為1至2歲的小馬打上各式烙印,並依靠不同形狀的印記區別主人。馬印種類繁多,經過代代的傳承和發展,已經形成了草原上獨有的馬印文化,承載著遊牧文化的寶貴記憶。在牧人眼裡,小馬打馬印這一天既是小馬的「成年禮」,也是馬兒的「豐收節」。6月13日,格日朝魯夏營地的斯琴、甘珠等幾位牧民舉行了為馬駒打烙印的儀式。
  • 蒙古馬——草原上的守護神
    蒙古馬體形較為矮小,身軀粗壯,頭大額寬,胸廓深長,四肢堅實有力,關節、肌腱發達,體質粗糙結實。它們雖然沒有高大的身形,卻有著強健的體魄。千百年來,蒙古馬生在草原,長在草原,沒有溫暖的馬房,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耐得住風雪嚴寒,擁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
  • 新疆天山南部牧民"烙馬印" 傳承草原傳統文化
    蓋尼滿 攝    圖為才加甫與同伴們一起制服「生個子馬」,準備給小馬烙印記。 蓋尼滿 攝   中新網和靜4月1日電 (唐玉蓋尼滿)「好馬是馴出來的」,每年4月,在廣袤的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上都上演一出別開生面的馬文化——烙馬印。
  • 世代相傳的秘魯太陽節
    這種隆重的祭祀儀式始源於印加帝國盛時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太陽節上,量重的儀式是太陽在每年的6月24日,東方欲曉,居住在秘魯庫斯科城一帶的印加人就聚集在近郊的印加遺址薩克薩瓦曼城堡舉行慶典,祭奉太陽神。人們頂禮膜拜,靜待火紅的太陽慢慢升起。當仁慈的太陽神逐漸升高並移向天頂的時候,隆重的祭祀儀式開始了。
  • 臺灣網友:兩岸古厝文風世代相傳
    何來美今日在臺灣《旺報》刊文章表示,兩岸交流曾阻隔多年,政治制度亦有別,但從這兩座古厝所展現崇文重教的文風,卻是一樣的,且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到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為學院宿舍「亮湖樓」旁的一幢舊圍屋「留餘堂」流連忘返。
  • 「生生不息,世代相傳」——合肥市樹,廣玉蘭
    合肥的街道上,還是可以看到綠茵矮矮,放眼望去,樹木的品種還是很多的,有楊樹,松樹,柳樹,可是在我的印象裡,時間最長卻是在角落裡,慢慢被替代的廣玉蘭。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合肥市樹,廣玉蘭。2.作用及發展自從廣玉蘭來到合肥以後,人們對這顆碩大樹葉,常年綠色的樹木好奇不已,紛紛拿來栽種,漸漸地合肥的大街上,廣玉蘭就多了起來。
  • 罕見的西夏「官」字款烙印
    西夏境內有湖泊、高山、丘陵、草原、沙漠等分布其間,存在著許多優良的天然牧場,養殖著數量較多的馬、牛、駱駝、驢、騾等大型家畜。這幾種大型家畜,不僅是農業耕作、交通運輸工具,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西夏對大家畜管理嚴格,制定了各項措施,並制度化,由專門的機構負責。西夏政府機構中,專事畜牧的機構為群牧司,屬於中等司,管理全國的牲畜。馬院為下等司,專門管理馬匹。
  • 觀賞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馬之舞
    呼倫貝爾大草原一般指位於呼倫貝爾市西部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有&34;之稱。其實,這次到了呼倫貝爾不但看了秋日的草原美景,還了解了不少內蒙古的有關知識。首先是內蒙古的行政編制,自治區、盟、旗、嘎查。這是歷史形成的,清朝時期將蒙古部落仿照滿洲八旗制度建立的蒙古旗制度,旗當時是行政區域,盟是旗會盟的地點,不是行政區域,建國後,盟、旗都是行政區域了,但是現存的盟、旗和歷史上的並不一致。縣級單位一般牧業為主或牧區的地方叫旗。
  • 觀賞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馬之舞
    感到神秘的還有蒙古民族的霸氣和強悍,他們由一個祖國最北的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識彎弓射大雕」,而一鼓作氣打到了中原以南,那錚錚鐵騎踏遍了地球很多地方,以及駕馭馬的能力。為了破解這種縈繞在心頭的多年的神秘,立秋之後的天高氣爽裡,我去了內蒙古,從滿洲裡出來,就乘車趕往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陳巴爾虎旗陳旗的巴爾虎蒙古族部落,因為那裡有像雲南劉三姐印象,大型露天節目馬之舞,這是由專業的蒙古馬術團隊攜白騎馬匹出演的,陣容強大的精彩節目。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其實,這次到了呼倫貝爾不但看了秋日的草原美景,還了解了不少內蒙古的有關知識。
  • 「蒙古馬」在國網「青馬」大草原上奔騰馳騁
    「蒙古馬」在國網「青馬」大草原上奔騰馳騁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1-02
  • 【油畫中的塔城】教材賞析——草原上的哈薩克族-草原遊牧文化...
    原標題: 【油畫中的塔城】教材賞析——草原上的哈薩克族  塔城本土校本教材《油畫中的塔城》正式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已於3月23日免費發放到各學校!快來看看吧!他們有句諺語說:「馬是哈薩克人的翅膀。」哈薩克族牧民運輸則主要靠牛車和駱駝。牛車適應牧場的自然環境,車輪高大,車體輕,軸輪用樺木製成,耐磕碰,適宜於在草原、戈壁和深雪中通行。牧民轉場、運輸貨物,常用牛拉車馱物。
  • 指南|疏林草原,楓情馬鎮——走進科爾沁右翼中旗
    旅遊觀光——科右中旗疏林草原的自然人文之美這裡自然風光優美,翰嘎利湖、五角楓林、蒙格罕山絢麗多姿;這裡歷史底蘊深厚,圖什業圖親王府、哲裡木十旗會盟地見證歷史滄桑;疏林草原,楓情馬鎮,飽含豪情與秀美的科爾沁右翼中旗,你可曾見過它的美麗?
  • 中國馬鎮-這個夏日以馬為夢,徜徉草原情
    此時的草原天高地闊,清風徐來,花正盛、草正肥,暑期正是最美出遊好時節。中國馬鎮旅遊度假區位於北京正北260公裡處的河北豐寧大灘鎮。地處壩上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是距離最近的天然草原,北京的後花園。依託壩上自然人文資源,中國馬鎮以馬文化為主題,打造了集馬文化主題樂園、烤羊美食街、特色酒店群、金蓮花海等為一體的草原特色旅遊小鎮。
  • 草原歸來不看馬
    在蒙古馬系列品種裡,烏珠穆沁白馬尤為尊貴。當地人把烏珠穆沁白馬稱為「烏珠穆沁查幹阿都」。據史書記載,聖主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戰馬就來自於烏珠穆沁,只有繁殖在西烏珠穆沁草原上,才被算做最正宗和最純粹的品種。而且,此品種馬是成吉思汗時期宮廷專屬的御馬。
  • 竭盡所能,讓蒲甘古蹟世代相傳
    在緬甸蒲甘他冰瑜佛塔的一處平臺上,中國專家組成員正在進行勘測。  本報記者 張志文攝 中國國家文物局外事聯絡司司長解冰在會上表示,中方重申參與蒲甘古蹟修復保護的積極意願,將尊重緬甸人民風俗習慣,遵守緬甸的相關程序規定,踐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要求的真誠態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框架下,和緬甸政府以及國際專家合作,懷著敬畏的心情和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信念,像對待中國文物一樣修復蒲甘佛塔,為蒲甘古蹟的世代相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