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內蒙古草原的馬都被烙印?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2020-08-26 風子紅

大家好,這裡是風子紅的旅行專欄,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旅行與生活。今天我們來聊聊內蒙古周邊遊。

相信每一個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心存敬畏,是的,這裡天然的地貌條件造就了這裡馬背上的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馬,是內蒙古牧民賴以生存的,牧民與馬之間建立了和諧、長久的生存關係,當地的馬都是放養的,所以這裡家家戶戶為了對馬有所區分,於是有了打馬印這個民俗。

打馬印是這裡牧民的一個節日,相傳成吉思汗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馬身上列印記來代表各部。所以每年清明節後,牧民就會把自家的馬聚集起來,在大馬的身上紋身做記號,每一家的記號都不一樣,純鐵製成烙在馬身上。

我們來到這戶牧民家的時候,需要打馬印的種馬、母馬們、小馬們都已經被圈起來。只見塵土飛揚,這家男人個個橫杆立馬,把馬群團團圍住,頓時人呼馬嘶,路聲雷動,場面異常壯觀。

首先是把剛出生的小馬套起來,用剪刀在鼻子和耳朵上剪個豁口兒,作為記號,這是因為小馬還是免疫力弱,牧民怕小馬被烙印以後恢復不好,所以就用這種方式做記號。但是大馬已經體魄很強健了,可以經受的住烙鐵來燙印。

大馬需要2-3個身強體壯的男人來完成打馬印,只見他們套住一匹大馬,幾個人將其撩倒,用燒紅的烙鐵在屁股上燙一個印記,看的我內心一顫,但這就是牧民的傳統節日,是對自家主權的印證,也是對先祖的敬畏。出乎我意料的是,被紋了身的大馬被燙印以後,居然可以馬上從地上彈起來,重新跑步回到組織當中。當地牧民說,其實它們也需要恢復的,只是因為體魄強健,相對容易恢復一些。

打馬印可真是一個體力活,不得不佩服草原人的彪悍,看他們打馬印,就像欣賞一出摔跤比賽,一個男人可以抱的動一匹小馬,更可以跟大馬較勁。這一圈裡,只有一隻種馬,也就是馬爸爸,二三十隻母馬來繁衍後代,剩下的小馬就是他們的孩子了。

馬印打完,還要幫種馬清潔清潔尾巴,就是剪掉種馬粘膩髒亂的尾巴,就像我們人剪頭髮一樣,毛髮太多的時候,需要清理,以免影響馬尾巴正常的使用功能。套種馬是最危險的,因為馬兒在草原野性十足,種馬又是極其健壯的,好不容易套住以後,牧民小心翼翼的先用繩子把種馬的四肢連接起來,以防止種馬突然發威踢人,然後牧民拿來一把剪刀,剪斷了梳不開的馬尾巴,跟我說:這是為了讓它們長出更順更美的馬尾,而且馬兒自己也會覺得舒服。

馬印打完以後,種馬跑在最前面,後面幾十隻母馬和小馬跟在後面,這一大家族又重新回到草原自由生長去,看著它們奔馳在草原之上,我內心還蠻複雜的,和著心疼的敬畏吧。

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的民俗。親眼目睹打馬印,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特殊的旅行經歷,在這裡,我不僅親眼目睹了馬的野性,目睹了馬的肌肉與帥氣,更是近距離了解了草原牧民的這種看似很殘忍的文化。老實講,當燙印打在馬屁股上的時候,我的心也是跟著揪了起來,感覺好像燙印是烙在自己身上一樣疼,不由得感嘆一句:好殘忍啊。但這就是自然,不是嗎?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特殊旅行經歷,也可以分享出來告訴我們,那些你親歷的特殊民俗。

相關焦點

  • 為何草原上的馬蹄都要釘馬掌?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不痛嗎
    馬作為人類最早馴服的動物之一,一直陪伴人類走過許多歲月。而如今,因為工業水平的大幅提高,汽車和火車等交通工具已逐漸替代了馬匹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所以現在的人對馬的了解也越來越少。你知道為何草原上的馬蹄都要釘馬掌嗎?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不痛嗎?
  • 草原上世代相傳的馬烙印
    馬烙印與蒙古民族的牧馬業管理、社會生活、風俗禮儀、文化藝術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具有民族特色的馬烙印圖案,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老的打馬印風俗禮儀在草原上傳承千年。蒙古族牧民對馬烙印愛如珍寶,平時系上哈達,放在蒙古包的哈納頂上。
  • 為何匈牙利農場的鵝都被灌食?農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匈牙利這個國家很多人可能都比較陌生,這個國家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經濟卻非常的不錯,人均GDP也要比中國高出很多,並且匈牙利被很多人認為是未來很有可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發展中國家。而這個國家之所以這麼有錢是有原因的。
  • 新疆天山南部牧民"烙馬印" 傳承草原傳統文化
    蓋尼滿 攝    圖為才加甫與同伴們一起制服「生個子馬」,準備給小馬烙印記。 蓋尼滿 攝   中新網和靜4月1日電 (唐玉蓋尼滿)「好馬是馴出來的」,每年4月,在廣袤的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上都上演一出別開生面的馬文化——烙馬印。
  • 為何蒙古草原的馬有烙印?長見識了
    &34;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策馬奔騰的場景,劇中的角色騎著駿馬奔馳,看起來十分帥氣,遼闊的大草原,俊俏的馬匹,讓人心生嚮往,忍不住想要到草原上去看看,去體驗一下騎馬的樂趣。內蒙古草原上就有許多駿馬,馬是草原上非常實用的交通工具,在這裡,開車可能還沒有騎馬方便,你可以騎著馬去到很多你想去的地方,而且馬的奔跑速度也很快,所以,在內蒙古草原上,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馬。
  • -30℃看最真實的內蒙古草原,牧民生活樂趣多,有你想像不到的景象
    對於這個季節去內蒙古大草原自駕遊的想法,很多人非常不理解,認為第一:沒得看,第二:天太冷,都覺得我是瘋了!在公路邊上能看到的蒙古包大多是為遊客準備的旅遊設施,想看到原生態的牧民生活,必須進入錫林郭勒大草原的腹地,甚至是位於中國-蒙古的東烏珠穆沁旗(邊境地區)才行。
  • 夏日草原打馬印:一場力與美的較量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格日朝魯蘇木是通遼地區唯一有夏營地的蘇木,當地牧民至今仍保留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習俗。6月中旬正是夏季牧場水草豐美的時候,剛剛轉場完畢、安頓下來的當地牧民開始進行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為馬駒打馬印。
  • 錫林浩特牧民馬背上的好日子
    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巴·巴特爾一家最忙碌的時候草原旅遊進入旺季他們每天都要接待不少來騎馬的遊客巴·巴特爾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希日塔拉嘎查人曾經主要靠養牛羊為生錫林郭勒盟馬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當地牧民帶來了新機遇近年來巴·巴特爾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發展馬產業上把馬產業和旅遊業結合起來日子過的是一天比一天好成了當地勞動致富的典型
  • 春天的內蒙古草原,他們手持套馬杆、縱馬追逐……
    手持套馬杆、 縱馬追逐…… 每年清明節前後,牧民們會舉行 一項富有民族風情的民俗活動
  • 內蒙古一路上的冰雪草原,山丘,暮色都是那麼讓人喜歡
    內蒙古的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整個自治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所以只要車程有一兩個小時或以上,肯定會遇見不凡的風光。冬天的路邊鋪滿白雪,已經分不清是荒漠還是草原,只能看見白茫茫的一片,視野的盡頭是連綿的雪山,有如哪位天神用畫筆勾勒的粗線條。
  • 城市裡的羊肉,為何沒有草原上的好吃?牧民:我們的羊你們吃不到
    原來城市中的羊肉,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山東、河南等地圈養的羊,而並非是草原上羊,北方牧民所養的羊,除了極少數能夠定向供給到城市,絕大部分都被當地消化掉了。雖然錫林郭勒草原富饒美麗,呼倫貝爾廣袤無邊,但這裡長大的羊,往往和城裡人們的餐桌無緣。
  • 這才是真實的草原牧民,雖然生活過得很簡單,卻都是百萬富翁
    牧民,放牧牲畜並以此為生的人。中國牧民多數分布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各地牧民有其各自的特點,大多是生活在地廣人稀的地區。這些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為生的民族,他們領略著翱翔天際,縱橫草原的快感,享受酒肉穿腸,瀟灑人生的痛快。
  • "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 唱響呼倫貝爾草原
    中國網6月20日訊 近日,由自治區旅遊局主辦、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呼倫貝爾市旅遊局協辦的「『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於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舉辦。本次音樂會從現場布置、參與演出歌手到節目安排,充分尊重了草原原始本色,力求最大限度還原草原原生態的自然魅力。
  • 到冬日內蒙古草原體驗策馬揚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眼下,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草原銀裝素裹,猶如換上潔白的盛裝,老練的牧馬人騎馬、揮舞著套馬杆在馬群中穿梭,套馬、馴馬場面壯觀。連日來,在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哈太嘎查牧民特木其勒圖的草場上,騎著馬、穿著民族服裝的牧馬人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聚在一起參加冬季馴馬活動。當地正在舉行以傳統套馬文化為主題的冬季馴馬活動,牧馬人們通過微信群得知後紛紛趕過來參加,大家在賽馬、馴馬過程中一展身手。這是一次馬背上的狂歡、牧馬人的盛宴,促進當地牧馬人的馬文化交流。
  • 內蒙古遊記22: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開心體驗草原射箭活動
    在來內蒙古自治區以後,內蒙古的朋友介紹過去以遊牧為生的蒙古族非常重視「蒙古五畜」,所謂蒙古五畜是指五種用來放牧和飼養的動物,讓我猜一猜都有哪些。我猜到有牛、羊、馬和駱駝,但是第五種卻怎麼也猜不出來了。後來她告訴我其實羊分為山羊和綿羊,這樣算起來就剛好就是五種牲畜了。而羊是五畜之首,在內蒙古西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山羊多於綿羊;而在東部,綿羊則多於山羊。
  • 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大草原世上最美的地方
    我的家鄉位於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正藍旗大草原,我的家鄉沒有別處農村的特色,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而已,每當夏天的時候我的家鄉就會迎來,來自不同地方的遊客。有牧民在看著以防她不會駕馭馬,好上去把馬抓住。還有的遊客在水裡玩水,要的不亦樂乎。
  • 內蒙古到底有多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奔馳的馬兒,都美不過夜景
    地地道道的河北人,24歲之前似乎從來沒有去過河北以北的地方,印象中接觸過與內蒙古最接近的地貌就是張家口壩上了吧,那還是我兒時的印象。先說說我對內蒙古的刻板印象吧: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散落在草原上的點點蒙古包,以及悠然自得的片片羊群和馳騁在馬背上的牧民們,他們奔跑著唱著歌,揮舞著用馬尾製作的長鞭,在馬背上時而半蹲,時而仰臥,時而側掛在馬肚子上,這一套構架完美的刻板印象是在2013年徹底粉碎的,那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需要經常出差,恰好公司的一條生產線建在鄂爾多斯。
  • 內蒙古草原深度徒步:認識草尖上的文明
    牧民和草原相扶相依,周而復始,幾千年來如此。讓我們深入內蒙古草原腹地,去認識草尖上的文明!提起內蒙古,你會想起什麼?這片草原上,有著極為豐富的原生植被,草原類型多樣,種子植物、苔蘚植物眾多,好的草原一定是多種牧草類型的優化組合,用老牧民的話說,「一隻羊一生能吃到幾百種牧草」。
  • 手機上放牧 內蒙古「新牧民」的現代生活
    騎著摩託車放牧,在頭羊、頭馬身上放置定位器,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新一代的年輕牧民,顛覆了傳統的「人不離羊」的放牧方式,通過手機和網絡實現「雲放牧」。如今,回到內蒙古呼倫貝爾牧區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大都念過大學,有的也曾在外地工作過。
  • 去了內蒙古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住蒙古包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很多南方朋友認為內蒙古人依然生活在草原,住的還是蒙古包,出行全靠騎馬……去了內蒙古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住蒙古包。這個內蒙人都住蒙古包的思維是怎麼讓大家誤會的在幾百年前,蒙古族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於不停的草場輪作遷徙,牧民並沒有固定的住所,此時就衍生了簡單易拆卸的住所——蒙古包。蒙古族牧民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