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季節去內蒙古大草原自駕遊的想法,很多人非常不理解,認為第一:沒得看,第二:天太冷,都覺得我是瘋了!其實,我覺得如果你想要了解真正的草原,光夏天去過還不夠,至少冬天也該去一回,特別是三九隆冬時節才是最真實、最香的,儘管體感舒適度低,但也只有這時的大草原才會絲毫不加掩飾地把美展現給你,冰雪草原中確實有我們想像不到的奇特景觀。

無論從瀋陽、北京,還是西安方向,在進入內蒙古範圍的200公裡內,你很難看到真正原生態的牧民生活了。在公路邊上能看到的蒙古包大多是為遊客準備的旅遊設施,想看到原生態的牧民生活,必須進入錫林郭勒大草原的腹地,甚至是位於中國-蒙古的東烏珠穆沁旗(邊境地區)才行。

在離開錫林浩特向西北方向行駛100多公裡後,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牧民蒙古包和許多羊群、馬群,而且還有數量驚人的駱駝。當地的牧民都穿著厚厚的、色彩鮮豔的蒙古袍。在到處都是白茫茫一片的深冬時節,色彩鮮豔的蒙古袍總能給人們帶來一些視覺一新的美好感覺。
越接近東烏珠穆沁旗,草原上的蒙古包和牧群景象就越多。在去往一處度假村的時候,我們駛離了柏油公路,進入了一段不算太長的沙石雪地便道,立馬感覺駕駛有些吃力了。好在我多次在冬天去過東北旅行,也積累了不少冰雪路面的駕駛經驗。雪地駕駛說起來挺簡單,無外乎是輕打方向、輕踩油門、少踩剎車,儘量多留些提前量、起步時用高一個檔位避免打滑等等。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真正操作起來能否把握住,就是另一回事了。就我個人而言,四驅車很有必要,有全時四驅最好不過。除了四驅之外,在冰雪地區使用雪地胎也是至關重要。
在雪天快速行車無疑是令人恐懼的,一定要穩駕慢行。在從錫林浩特到東烏珠穆沁旗的路上,我們就目睹了幾輛轎車因躲避對面車因速度過快衝出路面的情景,好在路基旁邊的積雪都很厚,才避免了一次次的重大車禍!
這一路的風景太美了,我眼前是筆直的公路,遠處是藍天、白雲、覆蓋著白雪的草原以及草原上成群的牛、羊、馬。途中我們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早就從緊張的駕駛中放鬆了下來。只不過天氣突然又變得糟糕起來,剛過下午兩點,黑色柏油公路上就開始出現白色的雪浪,呼嘯的風夾著雪粒翻滾撲來——白毛風來了。不一會兒,路就看不見了,車子也開始有些搖擺,如像是闖入了風雪海洋的感覺。
白毛風是我國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地區的人們對冬季極端風雪天氣的一種稱呼,因狂風揚起地面的積雪如同一縷縷白色的毛髮而得名,這種氣候對放牧牲畜的威脅極大。在白毛風中行車,尤其對於第一次經歷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段難忘經歷。其實草原的冬天就是這樣殘酷,牧民就得面臨這樣的殘酷的現實!
我在白毛風裡行駛近200公裡,到達了滿都寶力格,這就是著名小說《狼圖騰》故事的發生地。有人會問,你有小說情結嗎?不是,我是衝著內蒙古最美的草原來的,而滿都寶力格蘇木(蒙古語,意為鄉鎮)又有整個東烏珠穆沁旗最好的草原。在這裡,80%的牧民還沿襲著草原民族的傳統生活習慣。
天黑之前,我把車開到了提前聯繫好的,滿都寶力格當地一戶牧民的冬營盤。此時氣溫已到了零下三十攝氏度,而深夜的氣溫還會再降十度左右。儘管車裡開著足足的暖氣,但我靠著車門放著的水壺裡面的水已結冰了。人站在車外只消一分鐘,裸露的臉便被凍得發痛。
我看到渾身霜凍的馬兒——草原的馬群就是這樣站立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草原上過夜。地上是堅冰,空中是呼嘯的白毛風,這裡沒有一處可躲風雪的地方。同樣是皮革包著的血液,是什麼讓它們能夠承受甚至零下四十度的嚴寒呢?東烏珠穆沁旗的馬最接近野馬,有些甚至是直接抓捕野馬群馴化的。這裡的不僅馬與野馬形似,而且放養起來也是完全不管,轉場時只需找到頭馬,野放的馬群就隨之移動了。
進入牧民的蒙古包後不久,奶茶和手扒肉就都端上來了,整天顛簸的人們都想喝口烈酒暖暖身體,屋裡的氣氛慢慢熱鬧了起來。「有人說遊牧文化已經消亡了?我們一直都在,只是他們看不到罷了。」吃著手把肉,喝著烈酒,一提傳統文化,牧民大哥就來了精神頭,氈房外的風雪似乎也不那麼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