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牧民馬背上的好日子

2020-08-10 錫林郭勒日報

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巴·巴特爾一家最忙碌的時候草原旅遊進入旺季他們每天都要接待不少來騎馬的遊客

巴·巴特爾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希日塔拉嘎查人曾經主要靠養牛羊為生錫林郭勒盟馬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當地牧民帶來了新機遇近年來巴·巴特爾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發展馬產業上把馬產業和旅遊業結合起來日子過的是一天比一天好成了當地勞動致富的典型

2015年,他家自建了新居一套面積540多平方米的二層別墅

別墅的客廳裡懸掛著許多獎牌都是他的二兒子參加賽馬比賽獲得的他的二兒子阿拉騰敖其爾從五歲起開始練習騎馬從小到大,馬與他的生活密不可分提及對馬的感情他說,這份愛實在是太深厚了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巴·巴特爾的外孫女今年也10歲了從4歲起開始騎馬暑期每天都在草原上和馬兒們一起玩她說,我喜歡馬,馬也喜歡我

巴·巴特爾對馬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有一件事令巴·巴特爾永生難忘2002年一個漆黑的冬夜他從朋友家回家的途中迷路了幸虧他當時騎的馬認路將他平安帶回了家雖然那匹馬早已經不在了但巴·巴特爾始終念著它的好

來源:內蒙古日報

相關焦點

  • 活動丨「馬背上的歌聲」,冰雪上的那達慕
    2018銀色錫林郭勒「馬背上的歌聲」錫林浩特市冬季那達慕活動即將於2018年1月16日在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盛大開幕。錫林浩特市將「烏蘭牧騎精神」、「蒙古馬精神」、「那達慕文化」與錫林浩特冬季冰雪資源結合起來,為遊客帶來獨具特色、精彩紛呈的民族文化饕餮盛宴,實現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敬請關注。精彩賽事活動即將上演.........
  • 銀色錫林郭勒「馬背上的歌聲」錫林浩特市冬季那達慕開幕
    2018年1月16日,由錫林浩特市人民政府、錫林郭勒盟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錫林浩特市文體廣電旅遊局、錫林浩特市旅遊發展服務中心、錫林浩特市鳳凰馬場承辦的銀色錫林郭勒「馬背上的歌聲」錫林浩特市冬季那達慕暨系列文體旅遊活動在錫林浩特市鳳凰馬場隆重拉開帷幕。貫穿整個冬季的文體旅遊活動,讓這片草原煥發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一幅生動的冬日草原畫卷為八方來賓徐徐展開。
  • 草原明珠錫林浩特:中國馬都C位出道(視頻)
    錫林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首都北京正北方,是錫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全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作為一個美麗富饒的草原城市,錫林浩特市擁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園林城市等數不清的榮譽。然而最使它出名的,還要數「中國馬都」的稱號。
  • 2014"中國馬都"大賽馬在內蒙古錫林浩特開賽
    原標題:2014「中國馬都」大賽馬在內蒙古錫林浩特開賽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同同):2014「中國馬都」大賽馬19日在內蒙古錫林浩特「中國馬都」核心區開賽。
  • 哈薩克族:真正的「馬背上的民族」
    騎在馬和駱駝上的哈薩克牧民悠閒地趕著羊群來到他們的夏季牧場,他們熱情地與我們打著招呼,仿佛主人對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是的,他們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天山北麓和阿爾泰山南坡這塊位居中國五大牧場之首的水草豐美之地,是哈薩克人世代遊牧生息的家園。民族學家有個說法,伊犁是哈薩克人的「四川」----漢族是四川最多,哈薩克人伊犁最多。
  • 西寧首棒火炬手吳天一:馬背上的好曼巴(醫生)
    西寧首棒火炬手吳天一:馬背上的好曼巴(醫生) 2008年06月24日 10: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馬背上長大的吳天一,數十年的科研工作中,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四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群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醫生)」。吳天一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對青藏鐵路建設中「高原病零死亡」紀錄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千古馬頌》中華藝術攝影金馬獎頒獎活動在中國馬都錫林浩特舉行
    並駕齊驅 雙馬騰飛——2015《千古馬頌》中華藝術攝影金馬獎頒獎活動在中國馬都錫林浩特舉行 地理風光 中國日報網站 2015年10月07日 09:31
  • 馬背上的幸福生活——前旗烏蘭毛都蘇木牧民布仁賽音發展蒙古馬文化特色旅遊業的事兒
    《傳奇科爾沁頌》情景劇另一種視覺盛宴牧民布仁賽音他想幹的事業也不能離開蒙古馬,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秋日的草原,景色迷人。我們來到前旗烏蘭毛都蘇木「金馬鞍」旅遊景區,採訪了景區經營者——牧民布仁賽音。「金馬鞍」旅遊景區坐落在距離烏蘭毛都蘇木所在地8公裡處的沙仁臺草原。布仁賽音從小在這片草原長大,而且自幼特別喜愛騎馬。他初中畢業後跟著當了一輩子牧馬人的父親放馬,從此他與蒙古馬結下了不解之緣。
  • 為何內蒙古草原的馬都被烙印?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相信每一個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心存敬畏,是的,這裡天然的地貌條件造就了這裡馬背上的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馬,是內蒙古牧民賴以生存的,牧民與馬之間建立了和諧、長久的生存關係,當地的馬都是放養的,所以這裡家家戶戶為了對馬有所區分,於是有了打馬印這個民俗。
  • 馬背上的暮色——騎行穿越蒙古國西部草原
    我多年沒有騎過馬了。馬特則從沒在馬背上呆過,——也可能很久之前,他還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海邊遛過小馬吧。然而,我們倒還知道要買些合適的騎馬裝備:馬褲、蒙古馬靴,最奇怪的要數一袋蘋果味的馬零食。幸運的是,蒙古馬不僅吃苦耐勞,而且體型較小、性情非常溫和,很少受驚。地面上覆滿了動物發白的屍骨。在這種荒無人煙的地方,哪怕受點小傷,後果也可能非常嚴重。
  • 馬背上的歌聲,是銀色冰雪那達慕的翅膀
    馬背上嘹亮的歌聲,具有內蒙古人豪放直率的特點。馬蹄譁譁,冰雪飛揚。他身後捲起的煙塵散落在遼闊的草原上。這是錫林郭勒冰天雪地的那達慕。這裡是蒙古族最漂亮的女孩和最英俊的男人。這裡是整個內蒙古最強壯的馬,最靈活的駱駝。錫林郭勒盟地處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 馬背上的鐵塔
    9月3日,在長順110千伏凱佐(海馬)輸變電工程建設現場,堆放的鐵塔材料旁邊,站著一匹匹健壯的馬,馬背上都架著馬鞍,馬幫人牽著馬,站在堆放的材料中間,左右開工,將一粒粒石頭沙子、一袋袋水泥、一噸噸鋼筋、一件件塔材……架到馬背上,往山上運送。
  • 遠處的玉龍山 眼前馬背上的美女
    遠處的玉龍山 眼前馬背上的美女...去麗江玉龍山大抵要在...這裡等待123小時...隨手拍了拍一組照片...謝謝遠處的玉龍山 眼前馬背上的美女...去玉龍山大抵要在遠處的玉龍山 眼前馬背上的美女遠處的玉龍山 眼前馬背上的美女
  •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舊稱阿巴哈納爾,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法治縣(市區)、全區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等稱號,2010年被中國馬業協會授予「中國馬都」稱號,2017年6月,錫林浩特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一、歷史沿革1、明代為成吉思汗之弟別勒古臺十七世孫諾必特默克圖的遊牧地,號所部為阿巴哈納爾(蒙語意為叔叔們)。
  • 實現「馬產業+馬科學」融合發展
    【長鏡頭】2020年夏天,在有「中國馬都」美譽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大型室內實景劇《蒙古馬》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眼球,成為當地特色文旅產品的又一張亮麗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錫林郭勒盟通過舉辦以「馬」為主題的各種大型文化活動及國內國際大型賽事、建設馬文化景區、開發馬文化旅遊產品,孕育了從無到有的馬產業新機,並展現出風生水起的勃勃生機。打造富民強盟新引擎錫林郭勒盟歷史上一直是馬業大盟,馬文化、馬藝術、馬精神滲透於草原牧區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 -30℃看最真實的內蒙古草原,牧民生活樂趣多,有你想像不到的景象
    錫林郭勒草原自駕遊路線示意圖在離開錫林浩特向西北方向行駛100多公裡後,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牧民蒙古包和許多羊群、馬群,而且還有數量驚人的駱駝。在從錫林浩特到東烏珠穆沁旗的路上,我們就目睹了幾輛轎車因躲避對面車因速度過快衝出路面的情景,好在路基旁邊的積雪都很厚,才避免了一次次的重大車禍!這一路的風景太美了,我眼前是筆直的公路,遠處是藍天、白雲、覆蓋著白雪的草原以及草原上成群的牛、羊、馬。途中我們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早就從緊張的駕駛中放鬆了下來。
  • 走進秋天,奔向草原,2020自駕錫林浩特路書
    第二天、賽罕壩—錫林浩特路程說明賽罕壩—烏蘭布統—熱阿線—達達線—錫林浩特,距離380公裡,預計自駕時間7小時,途經:233國道、熱阿線、達達線、303國道。住宿餐飲住——酒店地處錫林浩特市最黃金地段,毗鄰環境優美的草原公園,周邊商業繁華,交通便利,客房擁有溫馨舒適的大床,睡個好覺。24小時熱水供應,釋放疲勞,洗個好澡。
  • 哈薩克族牧民秋季轉場掠影——鄭麗穎作品
    9月中旬,鄭麗穎一行趕往阿勒泰地區福海縣一個叫大橋的地方,拍攝牧民轉場。那裡是高山牧場,位於額爾齊斯河上遊,一條河谷伴山谷,一直延伸到中國和蒙古國邊境。哈薩克族牧民每年要在春夏秋冬輾轉於四個牧場,千百年的轉場歷史使哈薩克族人成為走路最多、搬家最勤的民族。此行要特別感謝吉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趙春江和他的哈薩克族朋友攝影人葉爾江,如果沒有他們的一路陪伴,我們不可能拍到這樣有意義的畫面。
  • 熟悉的老街——錫林浩特西商
    久遠的敖包山    在錫林浩特貝子廟背面的十三敖包山建於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是敖包祭祀日。牧民們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畜興旺,五畜是:馬、綿羊、山羊、牛、駱駝等等。錫林浩特皮革廠積極生產牧民過冬需要的防寒用品。這是工人在檢驗一批靴子。(1962年)
  • CCTV尋找武威「馬背騎士」
    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大紅溝鎮,常年活躍著一支馬背上的宣講工作組。從蘭州出發,我們《三區三州行》攝製組行駛了三百公裡,來到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大紅溝鎮,尋找一支馬背上的宣講工作組現在我們就去尋找馬背上的宣講小分隊。大紅溝鎮位於祁連山深處,這裡的居民主要以放牧為生。因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曾是天祝縣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