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和雲原生時代,技術的下半場從哪裡開始

2020-12-16 InfoQ技術實驗室

隨著5G/晶片/區塊鏈等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雲計算的普及和雲原生時代帶來的諸多便捷,開發者和架構師們眼前的挑戰也不再只是 0-1 的建設問題,技術如何更多地帶來業務價值成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由極客邦科技舉辦的QCon全球軟體開發大會2020(深圳站)上,阿里巴巴集團研究員,阿里雲智能視頻雲業務負責人林昊(花名畢玄)發表了主題演講《5G和雲原生時代的技術下半場》,以5G典型場景音視頻為例,探討相關技術和技術人的下半場,以下內容為演講整理。

很多人可能聽過,比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逍遙子在很多場合都會講到,現在世界最大的確定性的變化是數位化,意思是未來大的變化多數是「數位化的加速進行」。而在數位化的趨勢中,我們看到「視頻化」有著更大的確定性。

5G+雲原生,給業務帶來什麼變化

5G 跟業務系統關聯性最大的兩部分是延時更低、帶寬更寬。

現在的主流網絡比如 4G,延時大概在 10ms~100ms,它的延時範圍還是比較大。而 5G 通常來講延時會降到 1~10ms,它的目標是 10ms。那麼,當延時變得越來越低、帶寬變得更寬的時候,業務上我們會看到什麼樣的變化?

上圖主要顯示的是當帶寬變得更大、延時變得更低的時候,會有哪些典型的案例。比如現在特別火的話題——雲遊戲。遊戲對延時要求是特別高的,像賽車類、競技類等,4G 網絡本身已經不可能讓延時再低,但在 5G 場景如果延時壓到 50ms 以下,很多業務就有可能變成現實。

所以從 5G 的業務層面,我們關注的是,什麼業務需要更大的帶寬,什麼業務需要更低的延時。

說到雲原生,它確實是現在特別火的一個話題。在去年的雙 11,我們說最大的變化是所有的核心系統都上雲,而今年雙 11 我們對外講的是所有核心系統開始雲原生化。

但我們也說,每個人心目中的雲原生可能都不一樣,誰都不知道什麼叫雲原生。

對阿里來講,我們為什麼非常激進地推進雲原生?我以前是負責阿里整個核心系統上雲的架構師,我覺得整個業務的演進過程,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業務開始從基於一個封閉自主的技術體系走向一個開放的技術體系,這便是雲原生帶來最重要的變化。

雲原生以後,整個社會建造業務系統的自有體系會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公共化。這對很多業務創新來講,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以前很多東西得自己做,但現在很多東西可能可以基於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去做。就像阿里看到有一些業務在雲原生化以後,對我們整個業務創新的速度、業務迭代的速度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最典型場景:視頻

像前面說到,5G 帶來低延時和大帶寬,雲原生帶來的是走向一個開放公共的自由體系。那 5G+雲原生以後,最典型的場景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場景對 5G 和雲原生有特別大的訴求?

從目前來看,我們非常確定的是視頻。因為疫情原因,今年視頻好像突然就成為了整個行業特別火的業務創新以及技術創新領域。但其實視頻技術已經發展很多年了,只是今年看起來再度爆發。

我想很多人有這樣一些感受:以前多數業務系統裡面其實是沒有視頻的,但現在大多數業務系統,都開始或多或少地引入視頻。短視頻、直播以及音視頻通信是當前最火的幾個場景。

我們認為從場景層面來講,視頻是非常典型的 5G+雲原生的場景,原因是:所有做視頻業務的,不管是直播業務、短視頻業務、還是音視頻通話業務,關注的第一要點就是體驗。

做視頻最重要的是體驗,比如看直播是不是足夠流暢、畫面的清晰度怎麼樣,短視頻亦然,音視頻通話就更加是了——比如大家開視頻會議最關注的是能不能聽清楚對方在說什麼,另外是畫面夠不夠流暢。

所以一旦做這個業務以後,第一要關心的話題是體驗,而視頻業務的體驗要做得好,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視頻能不能很好地分發到離各個用戶比較近的一個點。

說實話,多數中小型創業公司甚至很大規模的公司都很難解決這個問題。通常來講,為了把整個體驗做得非常好,多數業務上來就需要依賴背後一張巨大的網絡,而這個網絡通常只有雲廠商公司會提供,因為其他公司要構建這張網絡是需要非常大的投入。

所以,從體驗上來講,視頻是非常典型的、會更多地考慮到應該去使用雲原生的服務,而不是自己從頭構建。

除了體驗,視頻業務開始做之後面臨的第二個比較大的問題是成本。視頻跟很多業務不一樣,這些業務規模如果沒有上來,付出的代價也許不是太大,可能只是做幾臺計算資源的機器、一點存儲、一點資料庫。當然,如果是做大數據和 AI,相對投入就更大一些。

但是,一做視頻就會在帶寬上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帶寬「上來就是錢」。除了帶寬以外,視頻稍微做大一點,還會面臨存儲成本,因為要存下來,而視頻的文件顯然比以前所有的東西都大。

有了存儲以後,視頻還會面臨計算消耗的問題,因為可能要對視頻做一些處理,比如做一些編解碼或其他東西,導致計算資源整體會有比較大的消耗。所以整體來看,視頻除了解決體驗問題以外,還會面臨巨大的成本消耗的問題。而為了解決成本問題,可能會產生各種問題。因此對於很多團隊來講,基於視頻的雲原生服務是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好的選擇。

講下我自己的另外一個感受,我覺得視頻業務是需要在基礎技術領域投入非常大的技術領域。比如要讓視頻在分發的過程中、播放的過程中將帶寬控制得更好,我們可能要去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讓多數用戶看到的視頻畫面質量不怎麼改變的情況下,怎麼把帶寬成本降下去,控制碼率。對很多公司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大多數公司的業務中,少數視頻佔了最多的帶寬費用,但又不能把少量視頻的質量降下去。因為質量如果降下去,會影響用戶體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員去做編解碼優化。當然開源也是有的,開源的質量也不差,但如果想在開源基礎上做得更好,這個投入就非常大了。

另外大家可能也聽過,在看一段視頻的時候,視頻內容其實是直接決定了哪些地方是需要非常清晰、哪些地方相對來講是不那麼重要的,這可能就要結合 AI 做視頻內容的理解,然後做動態的編碼優化,基於你感興趣的點去做優化,背後可能涉及各種各樣的團隊,編解碼的團隊、AI 的團隊、算法的團隊,所以為了一點點的提升,背後可能有非常大的投入。

讓延時再低些

延時變得更低到底能來什麼好處,簡單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在線教育。最早的時候在線教育是錄播的,老師提前錄完視頻然後再放出來,其他人再點開看。但對很多客戶來講,比如對家長來說這是不太能接受的,因為跟老師不能有很好的互動。後來在線教育就更希望能讓老師跟學生之間有更強的實時互動,而不是錄播的毫無互動。

為了做到互動,最關鍵的是延時。傳統直播技術通常大概延時在 5 秒左右。當然,像電視直播等延時會相對長一點,但那是因為其他的要求,技術層面大概都在 5 秒範圍,這是受協議約束的結果。而在線教育是希望把延時降到幾百毫秒,這樣音視頻互動才能更好地進行。

第二個是電商,這方面阿里有非常強的感受。阿里最早做開始手淘直播的時候,也是採用比較傳統的技術,場景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主播上來告訴大家,「我要開始賣一個東西了」,然後他要上連結,還要做消息互動。但這時候有可能會出現的是:主播說話與用戶觀眾發消息的兩個過程是有延時的,但消息的延時跟視頻的延時又可能不一樣,消息可能在 1 秒,視頻可能在 5、6 秒。

這時候就會出現消息跟視頻不在同一個畫面的問題——主播可能都已經切到下一場,而買家還在跟他交流上一場的問題。

所以在手淘場景裡,我們不斷跟手淘團隊一起儘可能把延時往下推進。比如在今年雙 11 裡,手淘大量採用了低延時直播,大概把直播的延時降到 1 秒左右,控制在 1 秒範圍內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它對整個 GMV 的轉化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主播跟觀眾之間有了更強的互動關係。

在所有直播體系裡我們都看到了對於延時的訴求,現在直播都希望走向強互動直播,而不希望是原來那種比較單向的行為,因為觀眾也希望有更強的互動。

最後一個是大家疫情期間感受最為強烈的場景,視頻會議。現在視頻會議的延時在技術上能夠做到幾百毫秒,所以現在大家普遍能開視頻會議。雖然以前是電話會議多一些,但現在很顯然視頻會議的比率在上升。畢竟任何人的交流都更加希望能看到人,而不純粹只是電話傳遞的聲音。

舉另外一個例子,很多公司的面試到決定性或者很關鍵的一輪時,都會把候選人邀請到本地,然後面對面地完成這輪面試。這是因為覺得在僅通過電話面試、看不到人的情況下,很多東西是難以判斷的,需要見到本人。但是有了視頻會議以後,一些面試就可以無需把人邀請到現場進行。

所以延時技術在視頻領域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從幾秒到幾百毫秒催進了非常多視頻場景的創新。

但對視頻來講,這依然不夠。比如視頻會議,之前一個學術機構的研究報告顯示,其實像視頻會議這樣存在幾百毫秒延時的場景,對比人跟人的當面交流,還是存在很大區別。

大家開視頻會議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在視頻會議的場景下,仍然會出現搶話情況,你說了一句話,可能還沒有說完對面就已經搶話,這是一定會出現的,因為人跟人當面交流的延時並沒有幾百毫秒。

在視頻場景裡,我們是有非常強的動力去思考怎麼把延時往下推得更低,讓大家有更真實的體驗,包括現在很多公司做很多東西都是為了讓大家在遠程會議上,可以有跟當面交流比較接近的體驗。對我們來講,延時如果能夠越來越低,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可以在這基礎上做更多業務層面的創新。

音視頻傳輸延遲引入分析

音視頻整體技術可能跟系統層面技術有一些差別,我們來看一下延時。比如直播,音視頻中比較典型的場景,你拿一個手機開始拍,這是採集的過程,把一個視頻影像留下來,去採集,然後編碼,多數可能是在端上去做。這個延時,現在大概在 60ms 左右的範圍。

採集完之後會把這個流(比如直播、攝像流)直接推到遠端,多數是雲端或者自己伺服器端。在雲端之後,通常還會做一些處理,比如直播通常要做內容審核,內容需要過一遍審核處理,有些稍微複雜點的直播可能還要做其他事情,比如加 logo,做一些鏡頭的剪輯和鏡頭的切換。

如果有多個攝像頭機位,還會涉及到直播的時候選用哪個機位的問題。另外是分發,怎麼把伺服器端推到很多的點。然後是把客戶端流拉到本地,拉完以後開始解碼和播放。

從整個時間耗時看,以前是 3-5 秒的延遲,主體時間多數耗在拉流那一端,這是協議決定的。RTMP 是比較標準的協議。現在業界比較流行的低延遲直播,是把直播延遲從 3 秒推到 1 秒,推到 1 秒以後,我們給它的名詞都叫低延遲直播,相比以前更低延時一點。

大家看上圖中的整體優化,更多是把協議層開始做替換,現在多數公司的低延時直播都會基於 RTC 協議,就是 Google 開源的 webRTC 協議去做。可以看到,當基於 RTC 推流、RTP 分發,前面協議層都在替換,差不多可以把拉流這端開始壓到 1 秒以內。現在阿里手淘的直播,整體延時在 1~1.2 秒範圍,1~1.2 秒在消息類互動場景已經足夠了。主播跟觀眾如果是用消息互動,發一條消息或者打賞什麼的,大家都不會有太長的延時感覺。可以看到,這種場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協議替換把整個延時往下拉低。

但也可以看到,其實還有很多延時是整個網絡造成的。如果是網絡造成的,現在其實是沒有太多很好的解決方案,就非常地難。而標準的 RTC 可以做到 200-300ms 的時間,就是這樣一個狀況。

這三種延時,除了技術層面的差別以外,另外的層面是當採用這些技術以後,整體的成本是有很大變化的。當你延時要做得越來越低的時候,其實成本是會上升非常多的。像 RTC 相比傳統直播延時,有可能成本大概是在 7 倍以上。像低延時直播,現在各家公司在不斷努力儘可能讓這兩者成本開始接近。

為了很好地控制延時,推流最重要的是協議的替換。因為協議替換以後,從 TCP 到 UDP 以後,很多東西需要自己來做了。

各視頻廠商關注的最重要的指標是抗丟包,多數公司追求當丟包在 50%、60%、70%的時候,在不同場景去滿足訴求。比如視頻會議如果只是為了開會,最大的訴求其實是在音頻端——音頻清晰度和流暢度,而畫面如果有一點卡頓,我們勉強還能接受。當然,如果那個視頻會議是講 PPT,那就不能接受了,那優先級可能變成視頻的清晰度。所以,不同場景需要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策略。

比如大家如果去看直播場景和視頻會議類型的場景,它面臨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直播場景的話,比如我是主播,其實只要攝像頭跟我、以及我跟伺服器的鏈路整體沒有太大問題,基本上觀眾之間互相是沒什麼影響,這個觀眾看的時候會卡,另外一個觀眾有可能是不卡的,因為觀眾之間沒有什麼影響。但如果是視頻會議類型的場景就完全不一樣了,比如現在有十個人在開會,這十個人裡任何一個人,出現卡了或者視頻、音頻不大正常,就會影響整場會的效率。

在這樣的場景裡,為了要保證延時,同時又要保證流暢度的時候,抗丟包層面需要做非常多的事情,包括綜合的策略。

我們去看很多音視頻公司,它們很大的競爭力在於對端的適配能力。因為每個端的狀況不大一樣,比如有人用蘋果,有人用安卓,尤其是安卓,安卓手機有無數種,每種手機的音頻能力、視頻能力有很大差別,還有大家所處的網絡環境,比如現在連了 Wi-Fi,走動的時候可能 Wi-Fi 點會切換,還有可能從 Wi-Fi 切到 4G,這裡面網絡點怎麼去處理也是非常關鍵的。

所以當整體延時越來越往下探的時候,它的技術門檻在不斷地升高,我們怎麼樣做好卡頓的控制,是各家公司去做這類型業務上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

這裡主要講的關鍵技術,一是推流,二是分發,三是整個拉流層面為了控制延時做的一些事情。推流主要是協議層面和抗丟包,分發層面主要是背後整張網絡的分發。

很多公司做視頻業務,通常有幾種方法,一是直接基於雲廠商的 CDN 構建整張音視頻網絡,還有一種是基於邊緣計算節點構建一張自己的音視頻網絡,但這都是有一個問題要解決的。不管用什麼方案,都有這樣一個問題解決:這麼多的節點要怎麼更好地調度?這涉及到非常複雜的調度問題,因為每個節點的帶寬能力、計算資源能力可能不一樣,怎麼根據用戶的情況去做整張網絡的調度。

超高清是未來,但還有很多技術側問題要解決

帶寬層面,從目前來看,大家都在想 5G 帶寬變大了以後,到底找誰把帶寬用起來,總得有人把帶寬用起來。就像 4G,其實是視頻用起來的,短視頻把 4G 視頻帶寬撐起來。現在網際網路一大部分流量,主體都是視頻構成的。5G 時代也是一樣,我們為什麼需要更大的帶寬消耗,肯定要從業務側看到很大的變化。

圖中可能是大家經常看到的一些清晰度,我們現在多數場景裡能看到的 720p 視頻、1080 4K 和 8K。8K 其實很少看到,因為 8K 對屏幕要求非常高,基本要很大的屏才能展現 8K 的效果。

阿里曾經在幾年前冬奧會的時候做過一個 demo,叫 5G+8K 看冬奧會的滑雪現場,它的運動感非常強,所以是非常明顯的。而現在特別火爆的 VR/AR 是需要更高的清晰度,現在很多 VR 還是 4K,所以導致我們會覺得顆粒感很強,但當 VR 結合 8K 的時候,就會覺得顆粒感的問題好了很多,畫面比較接近真實。

只有更大的帶寬,我們才可能把清晰度更往前推進。關於清晰度,以前有人說,你去問很多人,他都會覺得現在的東西已經夠清晰了,不需要更清晰。但當你給了他一個更清晰的東西的時候,他會發現他需要更清晰的。最典型的是,蘋果推視網膜屏,當視網膜屏推出以後,大家就有了更好的體驗。

現在短視頻廠商也在不斷推進 4K。很多人以前都覺得短視頻沒必要那麼清楚,因為手機屏幕太小了,還不至於能看出 4K 的差別。

但從業界發展看,我們覺得這個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整體朝更清晰化發展,它肯定是有訴求的。而為什麼現在進展比較慢?有很多原因,第一個是當清晰度要往前推進的時候,不光是後面播放側的問題,還有很大的問題是製作側。當然,現在很多攝像機可能是 4K,但是拍了以後怎麼把 4K 視頻做剪輯、處理,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更不要說帶寬消耗。帶寬除了能不能放出來以外,還有一個問題是每放一次背後全部是帶寬消耗,這個帶寬消耗全是成本。

我們覺得超清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但怎麼解決在超清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很多問題,是技術側都需要關注的。

超高清技術裡面涉及到很多東西,簡單講就是從視頻輸入開始,就是拍一段視頻,然後到一段視頻最後被用戶看到的時候,到底我們要做些什麼。

大家可能聽到過一些詞,比如上圖裡的「超分」。簡單來說,就是手機拍出一段 2K 視頻,怎麼把它超分成 4K 的視頻,讓你看到一個類似 4K 的效果,這樣做是為了製作端的成本問題,因為很多製作端都不具備製作超高清的能力。

另外,大家可能聽過窄帶高清等技術,其實是為了解決給你一段高清視頻,但怎麼來控制整個帶寬成本的問題。如果做高清業務,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長視頻就非常典型,多數長視頻會提供非常多種清晰度的選擇,多數公司會提供越來越清晰化和越來越好的體驗,就像優酷自己,我們會提供幀享的東西去讓大家能看到更好的不同的體驗。

還有很多場景的問題,比如拍不同場景,航拍和運動類的視頻對清晰度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尤其是運動類的視頻就非常明顯。阿里優酷做世界盃播放的時候,能明顯地感受到,如果清晰度不夠,很多時候可能連球在哪兒都不一定能看到,遠景的時候是比較難的。在那段時間,大家在不斷研究怎麼能讓這個畫面變得更加清晰。

所以我覺得,對於很多公司來講超高清技術是需要往前演進,需要解決從製作到分發、處理到播放整個鏈條的問題。帶寬是基礎,只有帶寬越來越大的時候,這個東西才有可能變成現實。

因為我現在跟視頻接觸得比較多,從這 5G 和雲原生這兩個命題講,我目前看到視頻是結合最緊密的技術。

5G 帶來的更多是低延時和大帶寬。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當延時越來越低的時候,有可能帶來什麼新的業務創新,創新模式到底有什麼改變。延時越來越低,在視頻場景我們看到會帶來越來越多業務上的變化,很多業務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視頻的成熟,在疫情期間很多事情開始轉向,以前必須線下的可以轉向線上業務。當整個社會技術在進步的時候,所有業務系統側都要去思考,視頻只是相對來講可能更明顯一點。另外是帶寬,有什麼業務對帶寬的消耗越來越大。

舉另外一個例子,計算資源的消耗。最早多數計算資源是用來做在線業務系統,比如交易系統等,消耗了大量的機器。但是後來我們看到很典型的變化是大數據,大數據變成了更主力的計算資源的消耗,再後來是 AI。

場景都在不斷變化,我們應該去思考在所有業務場景裡延時越來越低會帶來什麼,然後帶寬的變化會帶來什麼,最後是基於雲更快速做業務創新的機會到底在哪裡,因為雲原生更重要的是,我怎麼更好地、更快速地完成整個業務的迭代和創新以及嘗試,可能對所有做系統結構、做系統架構技術的人來說,這是需要慢慢結合自己的業務去思考的一個話題。

延伸閱讀:

問道「5G+雲原生」,看技術領導者如何攫取發展機遇?-InfoQ

關注我並轉發此篇文章,私信我「領取資料」,即可免費獲得InfoQ價值4999元迷你書,點擊文末「了解更多」,即可移步InfoQ官網,獲取最新資訊~

相關焦點

  • All in 雲時代 雲原生如何影響企業IT化進程
    文/時代財經史成超隨著雲計算時代的到來,「雲原生」作為雲計算時代的新興技術理念,以平滑遷移、快速開發以及穩定運維等技術優勢,成為企業「上雲」重要工具,也成為雲計算廠商搶灘市場的籌碼。廣義的雲原生是全面使用雲服務構建的簡稱。狹義來講,雲原生包含以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Serverless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
  • 雲原生技術的初學者指引
    當我們初接觸雲原生技術時,可能會覺得它有些複雜和混亂。不過,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個開放,活力的軟體社區,即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它為數不清的雲原生技術項目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支持和貢獻。而且,CNCF有一張涵蓋了全部雲原生解決方案的全景圖,許多耳熟能詳的項目方案都包括在這張圖內。
  • 雲原生時代,CI/CD,Serverless 和 Service Mesh趨勢解讀
    報名請登錄峰會官網「cncf.lfasiallc.cn」,會議註冊免費,誠邀全球廣大的開源組織、企業、技術大咖和開發者報名參會,提前鎖定這場開源界最負盛名的旗艦峰會,開啟雲原生下一個十年。在雲原生技術成為各大廠商雲基礎設施建設事實標準的當下,一些火熱的新概念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愛立信與Telstra成功部署首個現網雲原生容器化4G和5G EPC
    C114訊 北京時間12月19日消息(艾斯)愛立信宣布,該公司與澳大利亞電信運營商澳洲電訊(Telstra)已成功部署了業界首個現網雲原生容器化的4G和5G EPC。愛立信稱,這一成就是網絡編排和自動化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進入雲原生、分布式的時代,什麼才是資料庫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種技術優勢是傳統IT基礎設施當中計算存儲緊耦合和單一的分布式架構所不能比擬的。因為單一的分布式的架構,在面對數據只讀、讀寫,甚至數據一致性等問題時,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挑戰自然也會越來越多。而實現資源池化,並在這個基礎上做資源解耦,可以享受到極致彈性和高可用的性能。「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認為在雲原生的時代,資料庫的設計和資料庫的理念都將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 從技術視角看考拉海購的雲原生之路
    雲產品接入雲原生產品定義雲原生本質上是一套技術體系和方法論。隨著容器技術、可持續交付、編排系統等技術的發展,同時在開源社區、分布式微服務等理念的帶動下,應用上雲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真正的雲化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和平臺的變化,應用本身也需要做出改變。在架構設計、開發方式、應用運維等各個階段基於雲的特點,面向開源和標準化,建設全新的雲化的應用,即雲原生應用。
  • 解讀容器的 2020:尋找雲原生的下一站
    在 2020 年,伴隨著雲原生技術逐步成熟,面向用戶的應用管理平臺的形態也逐漸開始從以 Cloud Foundry/Heroku 為主體的經典 PaaS 形態(即:企業級 PaaS),向輕量級的 App Service 比如 Shipa 和 Kalm 等方向靠攏。
  • 擁抱雲原生2.0時代,華為雲&Forrester雲原生白皮書發布
    2020年11月30日,華為雲發布雲原生產業白皮書、雲原生2.0全景圖和行動計劃,並分享了華為自身基於雲原生進行的數位化轉型實踐,全方位賦能企業雲原生落地,加速雲原生產業繁榮。華為雲聯合研究機構Forrester撰寫的《擁抱雲原生優先戰略,構築以「應用」為中心的企業現代化IT基礎設施》白皮書,通過聚焦雲計算基礎設施及雲原生應用開發及業務管理人員在引入、應用雲原生技術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需求,展現中國應用雲原生技術進行應用開發的現狀及未來,並提出相應的戰略建議。
  • 雲原生2.0時代,華為雲如何構建高效可信的持續交付能力?
    在雲原生2.0時代,享受架構解耦與雲端彈性帶來便利的同時,雲原生對軟體研發與交付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華為軟體工程的建設歷程,從1987年華為公司成立至今,吸收兼容並蓄了業界很多優秀實踐,例如自動化測試、持續集成、持續交付、雲原生、DevSecOps等,可信,一直都是重點。可信工程,分為過程可信和結果可信,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
  • 才雲Caicloud 步履不停,與雲原生先行者攜手同行
    名在雲原生領域享有盛譽的技術專家、雲原生技術落地企業代表、以及眾多雲原生技術開發者。這會導致容器部署拖沓、複雜; 很多企業對於雲原生技術利用不充分,導致容器技術大材小用。很多企業僅僅利用雲原生搭建所謂新一代的網站平臺、網站託管平臺。由於企業使用開源技術的局限,導致容器只能運行一些企業邊緣化業務; 很多企業對於雲原生是否能適應,如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 AI 等新興軟體開發,或解決這一類新業務場景中的一些痛點存在困惑,亟需指引。
  • 「玩物得志」:技術團隊從 0 開始的雲原生企業,如何在創業早期數次...
    業務的高速發展與玩物得志對技術的布局策略有很大關係。張淼說:「這次創業我是從 0 開始組建技術團隊,不到 2 年的時間就發展到 170 人。2014 年 - 2018 年我在蘑菇街經歷的技術演進,和當下我在玩物得志所經歷的技術演進,完全不一樣。我們就是得益於雲原生技術與產品的非常典型的快速迭代的創業公司。」
  • 雲原生時代,雲計算成為科研發展新基石
    作為行業雲解決方案,SciPlus 科研雲基於雲計算技術構建,具有資源共享、彈性收縮等雲平臺共性,專注於管理與存儲,將計算資源和數據資源合理高效整合到雲端,包括多雲異構雲管平臺、通用分布式計算框架、流式編程計算框架,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數據的計算分析能力與數據共享、學科領域資料庫建設、科研協同協作等服務。
  • 讀懂雲原生背後的價值
    而青雲QingCloud,將以KubeSphere為底座,提供更多雲原生服務和產品,比如雲原生存儲、雲原生虛擬機、雲原生中間件/資料庫、KubeSphere/K8s SaaS化等。從技術核心來看,容器的身段無疑是輕盈的;但未來是宏大的。
  • 數據中臺的雲原生機會|甲子光年
    1.雲原生:雲計算時代的最優解 在2019年之前,雲原生似乎還只是一個程式設計師才懂的詞。然而,到了今年,雲原生開始有破圈的跡象。 最聲名遐邇的當屬今年9月,雲原生的數據倉庫SaaS廠商Snowflake成功上市,讓54年來遠離新股發售的巴菲特也來打新,將雲原生的討論熱度推向一波高峰。
  • 雲原生、微服務、容器、DevOps概念掃盲,資深技術人員請迴避!
    為解決以上問題,「雲原生」就此誕生。更具體來說,雲原生涉及一系列技術,典型技術包括以Docker和Kubernetes編排工具為主的容器技術、以Service Mesh為發展方向的微服務技術,以及以快速迭代、持續交付為目的的DevOps(開發運維一體化)技術。關於容器技術。
  • 飛刀:讓數據實時在線 雲原生內存資料庫時代到來
    「內存資料庫進入了新階段,雲原生,持久化,融合計算是三大特徵」,12月13號,阿里雲資料庫負責人李飛飛在雲內存資料庫峰會上表示,經過多年阿里巴巴經濟體內應用的驗證,今年年初上線的阿里雲內存資料庫Tair進入大規模分享技術和硬體紅利給雲上用戶的階段
  • 數據中臺的雲原生機會 | 甲子光年
    本文,「甲子光年」採訪了智領雲創始人&CEO彭鋒,線性資本董事總經理鄭燦,金沙江聯合資本投資人李居真,以及智領雲客戶衣邦人CTO楊陽,來探討雲原生數據中臺的價值和潛力。 雲原生的數據中臺,到底有何不同? 1.雲原生:雲計算時代的最優解
  • 雲原生體系下的技海浮沉與理論探索
    4)開源共建:雲原生通過技術開源能夠更好地幫助雲廠商打開雲的市場,並且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共建生態,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飛輪進化」式的道路,通過技術的易用性和開放性實現快速增長的正向循環,又通過不斷壯大的應用實例來推動了企業業務全面上雲和自身技術版圖的不斷完善。
  • 如何解決落地雲原生難題?青雲科技KubeSphere給出答案
    在多雲時代的當今,「雲原生」逐漸走向了技術舞臺的中央。  「這是雲原生最好的時代,也是不得不雲原生的時代。」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於爽表示。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雲原生已經成為解決企業業務落地適應數位化、網際網路化趨勢時,一個很實用、很有效的解決架構。
  • 匯量科技雲計算事業部負責人蔡超:站在雲原生的風口看未來
    雲計算之後,業界公認的下一個時代,是「雲原生」的舞臺。根據CNCF對雲原生的定義,他的本質是充分利用雲計算的優點來構建和運行應用的方法。他的主要特徵包括微服務、容器技術Devops和持續交付。對比傳統軟體開發方法開發出來的應用,雲原生應用可謂是底層邏輯的顛覆式創新,也是未來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