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千萬個敢拼的夢,搏出全國最高的人均GDP)
每小時,有47個人成為這裡的常住人口;每分鐘,有490噸貨物吞吐於這裡的港口;每秒鐘,8.5萬元的生產總值在這裡創造而出。
今年,深圳特區已經40歲了。深圳,曾經的小漁村,現在的大都市,它不斷擴展的輪廓,是幾代人的奮鬥。今天,我們試圖從這座城市的肌理中,找尋它最特別的一環:深圳人。
1. 移民的城市:常住人口40年增長42倍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句極其成功的城市標語。
1979年- 2019年40年間,深圳常住人口從31.41萬人增長至1343.88萬人,增長約42倍。沒有哪座城市能做到這個程度,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上廣,同期增長都在1-2.5倍之間,難以望其項背。
1980年,深圳常住非戶籍人口由前一年的1500人增至1.2萬人,特區的成立給深圳的人口增長按下了快進鍵。分階段來看,1980-1990年,深圳常住人口年均增長16.7%;1991-2000年,年均增速微降至15.7%;2000-2010年,年均增速保持在4.0%;2011-2019年,年均增速降至2.9%。經過多年發展,深圳人口已逐漸進入常態化增長階段。
現在,這裡已經成了中國大陸地區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2018年,深圳每平方公裡人口密度為6484人,是隔壁廣州的3倍左右。那個下轄華強北街道的福田區,人口密度更已高達每平方公裡20769人。
相比其他一線城市,深圳外來人口比重之高,也顯得尤為獨特。2019年,深圳常住非戶籍人口接近850萬人,佔比超過63%;只有上海在常住非戶籍人口的數量上超越深圳,但其佔常住人口的比重也只有40%。
這是一個長期形成的現象。1980年,深圳常住非戶籍人口同比猛增700%;1989年,常住非戶籍人口開始超過戶籍人口數;2000年,常住非戶籍人口比重超過360%,達到歷史高峰;2011年,常住非戶籍人口同比首次下降;到2015年,常住非戶籍人口數量開始再次回升。
深圳在很多層面展現出自己的包容。1987年,這座城市就開始允許非戶籍人員參加社保。《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明確,對深圳確實做出貢獻的半年以上暫住人口,將在未來與戶籍人口一樣享受市民待遇。
2. 拼搏的城市:就業人口比重超80%
如果進一步拆解深圳的人口增長結構你會發現,就業人口的增長在這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79年- 2018年,深圳就業人口從13.95萬增長至1050.25萬,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從44.4% 上升至80.6%;這近40年間,深圳就業人口增加了1000萬人以上,貢獻了同期常住人口增長量的80% 以上。
深圳就業人口比重之高,幾乎是其他地區無法企及的。在一線城市中,僅有上海就業人口數量超過深圳,但同北京、廣州一樣,就業人口比重都在60% 左右;廣東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中,僅有東莞一地就業人口佔比接近深圳。
人們之所以願意來深圳,充足的就業崗位是一個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看,深圳的產業活力決定了它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
2013年以前,深圳的第二產業吸引了最多的勞動力;2013年以後,第三產業為深圳貢獻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截至2018年底,深圳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增長到603.9萬人,佔全市就業人員比重由1990年的24.1% 上升到2017年的55.4%;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逐漸下降至42.3%。
這是由深圳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決定的。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深圳三次產業生產總值結構從1990年的4.1: 44.8: 51.1調整為2019年的0.1: 39.0: 60.9。
此外,深圳金融業、物流業、文化及相關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四大支柱產業規模還在不斷增長;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在內的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2019年全年增加值合計10155.51億元,比上年增長8.8% ,佔到地區生產總值的37.7%。
拼搏的深圳人進一步提升了深圳速度,讓深圳成為人均GDP創造力最強的城市。
2019年,全國有11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5萬元,其中人均 GDP 最高的就是深圳,2019年人均 GDP 在20萬元以上,遠高於其他一線城市。
3. 人才的城市:各類人才佔常住人口四成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對就業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斷提升。
據報導,1979年,深圳31.41萬常住人口中,僅有4000人是初中以上學歷;到2008年底,深圳大專以上學歷或中級職稱以上人才資源(含技師、高級技師)總量增加到90多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上升至10%。
2018年深圳全年新增常住人口中,應屆大學生和各類人才有28.5萬,佔比近六成;同年,深圳各類人才達到580萬人,佔到常住人口的44.5%,其中全職院士46人,人才聚集效應明顯。
《2019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也顯示,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共接收了38.74萬名廣東應屆畢業生,其中深圳7.97萬人,佔到17.1%;據某招聘網站發布的人才流動報告,從外界流入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有40.39% 都流向了深圳。
深圳是怎麼吸引到這些人才的?
首先,是高薪的驅動。1982年,深圳全面試點工資改革,在內地率先實行結構工資制,從此,「基本工資+績效獎金」的薪酬模式逐漸傳遍全國。1980年,深圳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僅為979元;1994年,這一數值便成功破萬;2018年,深圳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111709元,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深圳市2019年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顯示,2019年深圳工資指導價位總體高位值為26962元/月,平均值為7361元/月;金融業、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房地產業高位值工資最高,分別為58479元/月、43557元/月和38324元/月。
此外,政策的利好也至關重要。近些年,深圳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引入政策,放寬入戶條件,擴大戶籍人口規模,對人才落戶不設上限,設置各項補貼等來優化人才結構。加大教育、醫療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投入,也為更多人才提供了優質便捷的社會公共服務。
不僅要把優質人才吸引來創造財富,還要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生活的舒適,深圳和深圳人的創造之旅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