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道工藝
45載
一把鐵錘,一個鼓風箱,一雙手
在數十平米的水泥瓦房內
凝聚了火淬的欲望,千錘百鍊的剛毅
和來自掌心的溫度
總是聽人在說「三代相傳 百年基業」
卻不知道竟有「六代單傳 匠心鍛刀 」
徐耀城與刀的緣分是與生俱來的。從百福公開始,鍛刀成了徐家謀生的唯一技藝,養活了六代人。五六歲的徐耀城,常跟父親在田野鄉間吆喝著「賣刀、收廢鐵」。村民從他們手中買過新刀,他們從鄉親家裡回收廢鐵,再鍛打成一把新刀。
12歲開始幫父親打下手, 打鐵、煉鋼、磨刀......在黃泥屋裡,一待就是數十個春秋。「那個時候年紀小,又沒飽飯吃,剛開始掄大錘時差點砸傷了自己。」徐耀城回憶起往事時,竟也忍俊不禁。
你們儘管去徵服世界
我只管徵服你的心和胃
隨著時代的發展,機器量產逐漸替代人工操作。堅持純手工的他,每天最多只能做兩把刀。所以,徐耀城也曾迫於生計,從惠東奔往佛山,想要闖出一片天空。
但不過離開數日,就有鄉親在四處打探他的消息。「老徐啊,我家用你的刀都十幾年了,以後要是想換新刀了找不到你,老婆該不做飯給我吃了。」不得已,他又從大城市回到了小鄉村,開起了自己的小作坊。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夾鋼鍛打
你可以考慮把廚房裡的刀扔了
夾鋼鍛打,是徐耀城最引以為傲的技藝。一把刀好用與否,取決於刀口,刀口夠硬,刀才夠鋒利。夾鋼,即把經過千次鍛打後,只有2張A4紙厚的鋼夾在兩塊鐵中間,在1000℃的火爐裡,在原木的不斷燃燒下,鋼與鐵徹底融合在一起,形成刀胚後,再一次鍛打。
為了做好每一把刀,他近10年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一把刀,從開料,打鋼,夾鋼,滾火,開刀到見水,36道工序,他都從不懈怠。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步驟當屬滾火和見水,一把刀好不好,八成的技術都在這兩個工藝。而徐耀城就要做到全靠肉眼,判斷好溫度和力度。
60HRC的硬度
夠硬、不易折的超強攻擊力
硬度,是刀具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國家標準是52HRC,市場上的菜刀硬度(HRC)範圍為52-54,而徐耀城做的刀,硬度竟能達到60HRC。
說到這個突破,徐耀城頗為驕傲,「目前,做到60HRC的,只有獨立刀匠或是高端品牌,我們的芯鋼,是碳含量達1.2%的高碳鋼,有利於硬度的提升。但這樣的刀易脆。所以,我們採用高碳夾鋼技藝,這樣就可以做到高碳而不易斷。」
用能切得動30斤肉的菜刀
撼動整個行業
耐利度對於消費者來說,是衡量一把刀是否耐用的關鍵。「我用他家的刀十多年了,一般的刀切3斤肉,刀就要磨,而徐耀城做的刀切30斤肉,也不用磨。」
一把耐利度好、且易復磨的刀,往往是大廚們的心頭好。這跟優質的原材料以及精細的手工技藝有著莫大的關係:
一、用高碳鋼做刀口,夠硬、耐磨,用完直接上磨刀石,一次過,不用反反覆覆。
二、手工磨的刀,從刀根到刀口都比較平順,而且刀口薄如紙張,足夠鋒利,也不會鈍得快。
三、不鏽鋼的刀,往往很難磨。但是夾鋼刀,中間很硬而薄,兩邊較軟,大大提升了復磨性
我們所講的手工,如果只是情懷
就太對不住它的實力了
手工鍛打刀有一個好處就是,刀經過人工千萬次的鍛打,刀口密度更均勻,刀身更均勻,手感也比較好。「像我們的魚刀,經過鍛打,我們可以做到刀背很厚,而刀口很薄,在殺魚的時候,我們直接用刀背拍,避免了血腥的場面,魚的賣相也好看。」
徐耀城手工鍛打的魚刀和肉刀,漸漸成了菜市場裡大部分魚檔與肉檔的「網紅刀」。畢竟,要將一把刀的硬度、耐利度、復磨性都做到極致,少不了每一雙手與肉眼的丈量,而用機器是難以實現的。
做人就像做刀
每一個工序每一個節奏你都需要耐心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孤獨,而他,直面孤獨,以手作器,與刀為友,把孤獨轉換成一種能量,讓世人看到手工刀中,另一個璀璨世界。
「做人就像做刀,每一個工序每一個節奏你都需要耐心」,徐耀城把這句話做成牌匾,掛在最醒目的地方。「做刀千萬不能急,每一個細節都要耐心把控好,我要對得起用我刀的街坊朋友,讓他們順利處理好每一道食材,吃好每一頓飯。」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是很多人羨慕的小生活,可就算一個人,也要好好過,拿起廚刀,支起鍋灶的那一刻,才會有家的感覺。我想,刀匠造這把刀所花的努力,都是為了大家入口那刻幸福的笑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