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嚴雜說。
中國歷史的宋王朝,一個和「酒」分不開的王朝,皇帝趙匡胤可以用「杯酒釋兵權」,詩詞大家們需要「一曲新詞酒一杯」,武松喝了酒可以打虎,李清照用酒消愁,這真的就是一個「從上到下」都愛酒的朝代!
宋朝百姓喝酒是認真的
宋朝,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放寬了對酒的管制,民間有規模的酒樓、正店只要向政府買酒麴,納稅,就可以自行釀酒售賣。這一政策使得以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臨安為代表的都市大街小巷酒樓林立,酒味飄香。
一個事物喜愛的人多了研究的人便也多了,何況是人人都愛的「酒」呢。宋朝的釀酒技術在「從上到下」追捧者的推動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已經開始有了蒸餾酒,這是酒文化發展的新元素。
市場的需求同樣促進了釀酒業的發展,記錄南宋都城臨安生活風貌的書籍《武林舊事》中曾經記載:「戶部點檢所十三酒庫,例於四月初開煮,九月初開清」。由此可知臨安府所管轄的酒庫就有十三座,一年開壇兩次,一次酒四月初的濁酒黃酒開壇,另一次是九月初的清酒開壇。這件事政府多重視呢?開壇的時候政府要出面組織隆重的典禮,臨安的大尹親自參加主持。
開壇日戶部管轄的各個酒庫要將自己產的上品酒名字用長竿掛起來展示。開壇還有遊環節,到時候會請有名的戲班表演戲曲,還會找來臨安城的花魁、名妓「代言」好酒,朝廷行為的官方廣告硬核登錄!彼時大家都走上街頭,品嘗美酒,這一圈下來品嘗了酒的老百姓需要為宋朝政府的「賣酒」行為買單,因為他們就是愛喝酒!
宋朝,全民拼酒的時代
宋代的酒是在唐朝釀酒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主要分為黃酒、清酒、果酒和配製酒。
宋朝的黃酒主要是糯米、黍米等穀物為原料釀造出的低度酒,因為穀物釀造,所以呈現酒的顏色為黃色,故稱為「黃酒」,其實稱其為米酒更為合理。
清酒是相對「濁酒」而言的,「一杯濁酒喜相逢」,「濁酒一杯家萬裡」中的濁酒是用糧食釀酒後,因未經過過濾,酒中殘留酒糟,看起來很渾濁的酒。這種酒酒精度數低,喝起來沒啥感覺,只有一個優點,便宜,所以主要流行在腳店、食寮、田間地頭,是平頭老百姓解乏、解饞的飲品。
濁酒釀造時間長短不一,不講究的一個周也就喝了,清酒卻不同,起碼也得兩三個月再開壇。這時開啟的酒中也有酒糟,風味卻是要比濁酒好很多,將酒中加點石灰、草木灰之類的,阻斷微生物的發酵,然後「榨酒」過濾酒糟,這便是臨安城九月份最為流行的清酒了。
果酒是由水果發酵而來的酒,唐代就已經有了「葡萄美酒」,宋代在此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青梅酒」、「黃柑酒」、「梨酒」、「荔枝酒」等等。
葡萄美酒從唐代有記載以來便是和價值超高的「夜光杯」相配。葡萄酒在宋代同樣是值千金,陸遊就曾有詩「如傾瀲微葡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將葡萄酒和貂鼠裘相提並論,你說貴不貴!
一向愛吃「甜」的蘇東坡也沒有放過果酒,只不過他愛的是黃柑酒。以詩人們「一曲新詞酒一杯」的風流勁兒,蘇軾有詩「拼瓦醉,金荷須滿。怕年年此際,催歸禁篽,侍黃柑宴」。
配製酒大多為中藥配製的酒,像是宋朝百姓過年、過節必喝的屠蘇酒、茱萸酒,宮廷供奉的蘇合香丸酒等等,喝了大多有強身健體的功效。
好酒雖美,切勿貪杯
宋朝真的是一個「嗜酒如命」的朝代,南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酒的名字就達五十四種,除了酒樓、地方名酒之外,不乏有一些達官貴人家的私釀,像是楊郡王府的紫金泉,楊駙馬府的慶華堂等等。
宋朝的詩人、詞人也愛喝酒,不喝沒有靈感!李清照有「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蘇軾更是著有《東坡酒經》,寫了《山林清供》的林洪在喝酒方面也是頗有心得,總結成了《新豐酒經》。
朝廷酒政策開放,回報同樣優厚,據記載宋代的酒課(稅收)最高曾達到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一,立朝初期也達到了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
宋朝的酒真的是百姓解了饞,詞人做了詞,貴人開了宴,朝廷得了錢,何樂不為?到如今宋朝喝酒這些事同樣也娛樂了我們,讓我們見識了千年前的酒文化,實在有趣。
年關將至,提醒大家,美酒雖美,但是記住不要貪杯哦,畢竟小酒怡情,大酒傷身!最後讓我們喊出那句「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