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高武低,是杯酒釋兵權造成的?真實原因讓人大鐵眼鏡!
我們傳統認知宋朝文高武低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結果是,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觀念。杯酒釋兵權只是解除了禁軍將領的指揮權,把這些人用高位供養起來,並沒有導致武將地位的下降!
宋朝武將地位下降是在太宗年間。趙光義此人在宋軍中的地位明顯不如他大哥,他想通過戰爭提升他在宋軍中的地位,於是他連續發動了對遼國的進攻。
第一次伐遼是在平定北漢之後立即發動的,此時宋軍在太原城下打了半年,好不容易平了北漢,將士們本想應好好封賞一下,回家過一些好日子。但他們的皇帝趙光義還沒有等將士們息口氣,就又一次把他們拉上的戰場。將士位只有帶著怨氣到了幽州,結果攻了兩個月沒有拿下。此時遼軍主力集結開始反擊了,趙光義不知是不是腦子短路,居然自己帶了一萬多人去迎戰遼軍主力去了。結果是大敗於高梁河,趙光義本人臨陣脫逃,屁股中箭,戰場失蹤,臉都扔到褲襠裡去了。皇帝不見了,將士們一下大亂,全軍敗退。前線將士把在軍中的趙德昭推了出來,代理皇帝。此時趙光義又在後方重出江湖,他將楊業救了!前線將士製造新皇的工作只好立即停止。
前線將士回國後在想伐遼雖然失敗了,但平定北漢的獎金總應該發下來吧,武將們推出自己代表趙德昭去問趙光義要獎金。此時趙光義屁股上的傷正發作了,又是氣,又是疼。於是他一時火起對趙德昭大叫道:」等我死,你自己封賞去也不遲!「,然後趙德昭回家自殺了。至於中間發生了什麼,史料缺損,無法說明!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想以遼帝年幼、承天太后蕭綽攝政、內部不穩為可乘之機,決心分兵三路出擊。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令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 企圖三路齊發,以東路牽制遼軍主力,待中、西路奪取山後諸州後,轉兵東向,三路合圍幽州。結果曹彬兵敗岐溝關,楊業在陳家谷被生俘。宋軍最有聲名的大將曹彬、潘美威名掃地!
這些失敗,使趙光義在宋軍中的威性下降到了零點。想靠軍功提升自己在軍中形象的計劃徹底沒戲了。由於他只採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打壓武將的地位,此後戰區級的最高指揮都是由文官擔任了。樞密使從曹彬之後,也一直是文官擔任。武將們面對敵人進攻迎戰叫輕起戰端,有罪。避戰叫畏敵如虎,有罪。打敗了叫臨陣失機,有罪。打勝了叫亂殺無辜,還是有罪!全憑文官們的一張利嘴,黑白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