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 墨
編輯 | 柯錦雄
英國小說家福賽斯的政治驚悚小說《上帝的拳頭》裡,寂寞的、喜歡莫扎特的銀行家秘書哈登堡小姐,被代表「正義」的特工誘惑,被騙取了情報和愛情,最後自殺身亡。
葉兆言的中篇小說《餘步偉遇到馬蘭》裡,滑稽演員出身的餘步偉扮演各種人物,馬不停蹄地與前來徵婚的中年女性見面,騙財騙色,遊刃有餘。大齡女副校長馬蘭兩次在相親中遇到身份不同的餘,即便識破了他的騙術,最後送他入獄,心軟又需要陪伴的馬蘭還是陷入了所謂愛情裡。
這些故事的變體在新時代成為「殺豬盤」。詐騙團夥瞄準那些有點小錢但缺愛空虛的男女,先騙感情再騙錢。
文學作品中這樣的故事會讓讀者心堵,但粗劣而真實的現實往往只會讓人轉過頭去,視而不見,甚至罵一句「不是傻就是貪」。
為何有人會變成愛情裡的「豬」?殺豬盤受害者有哪些共同的特質?恐怕不是「非傻即貪」這麼簡單。
1
很多人還不清楚什麼是殺豬盤。
殺豬盤裡,被騙者=「豬」,談戀愛=「養豬」,詐騙=「殺豬」。
詐騙者在網絡尋找寂寞的單身者,然後和TA熱聊、關心照顧、確定戀愛關係,在建立信任後,帶TA賺錢、騙其投資。
殺豬盤早在2017年就興起,詐騙團夥也是警方重點打擊的對象。遺憾的是媒體不乏報導,但屢屢有人中招。
網上有人總結了「殺豬盤詐騙流程」。
中招殺豬盤的渠道幾乎遍布全網:婚戀網站、社交平臺、求職兼職網站、貼吧興趣貼、微博評論區,以及打遊戲、背單詞、一周情侶計劃等等,無孔不入。
而這種廣撒網的成功率畢竟還是低,「殺豬團隊」為了提升效率,更精準地找到目標「豬」,還會在兼職、錦鯉轉發、情感分享的微博評論中爬蟲尋找目標。
缺錢、求好運、感情不順,不正是殺豬團隊的目標人群嗎?
有人在「P2P維權群」裡被騙子鎖定,以「一起維權」為由被二次收割。殺豬盤的殺豬階段是以暴利為誘餌的,而玩P2P的人無不正中下懷。
更慘的是,在一條很多人傾訴殺豬盤被騙經歷的微博底下,有被騙者遭到精準鎖定,以「一起追回損失錢財」為由,再次被騙。
在圖上所示的「養豬」步驟裡,詐騙團夥有專門的話術。總結起來基本上就是四個字「投其所好」——你喜歡怎樣的,對方就會變成怎樣。
你是大齡剩女,對方就以事業有成、溫柔細膩的成功人士形象出現;你是大齡剩男,對方就以美麗大方、溫柔賢淑的女神形象出現。
他們用英俊美麗的外表、溫柔體貼的態度讓你上頭,讓你墜入愛河,讓你信任。接著,他們噓寒問暖、聊天聊地,讓你感覺遇到了靈魂伴侶;而「自己資金周轉不夠,需要借錢」劇本也早已更新為「為了愛和未來,一起投資、一起共築愛巢」的甜言蜜語。
殺豬盤背後是高度專業化的團隊。
據辦案檢察官介紹:「殺豬盤」詐騙團夥一般採取「總公司」「分公司」的組織架構。
「總公司」下設前臺和後臺,提供統一辦公場地和食宿,租用和維護詐騙平臺,負責財務和洗錢,制定嚴格管理制度並監督實施。
「分公司」實行「業務」承包責任制,設置很多代理,再下設組長、小組長和組員,租用車輛統一上下班,通過老鄉熟人之間的引薦和在網站發布信息廣泛招募推廣人員(即「鍵盤手」),直接實施詐騙。
警方搗毀詐騙團夥窩點,騙子總結的聊天話術
看這個詐騙流程、詐騙話術、詐騙團隊,騙子有備而來,一不小心掉入火坑的受害者怎麼能逃得掉?
2
真的是又蠢又貪的人才會被殺豬盤欺騙嗎?
公安部刑偵局官微披露:「殺豬盤」團夥把目標人群重點放在著急結婚的剩男剩女、急著想組建家庭的離異人士、意圖出軌的尋求刺激者,以及感情不被大眾認可的同性戀者身上。
感情空虛、有強烈感情需求還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是詐騙團夥的狩獵對象,30-40歲女性群體成為「殺豬盤」詐騙首選。
詐騙分子認為,這一年齡段女性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如果主動到網絡平臺交友,大多感情受過傷害或情感需求強烈,容易得手。
不難理解,一個缺愛但是有點小錢的女人,周圍就會圍繞著一群狩獵者。
許鞍華2006年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斯琴高娃飾演的姨媽誤入發哥飾演男人的殺豬盤。
而文化水平高並不能防止受騙。
在一個殺豬盤受害者微信群裡,學歷多為本科以上。如果是學生的話,可能是研究生,博士也比較多,還有準備要出國留學的。
騙子總會成為受害者的「理想型」。他們利用虛假的身份、照片、經歷,建立人設,讓受害者產生好奇、產生信任,進而誘導他們進入危險關係。
殺豬盤事實上還是電信詐騙的一種。詐騙團夥利用的仍舊是,人性感情中的弱點、追逐財富的貪念以及心理上的路徑依賴。但不同的是殺豬盤充分利用了網絡的不透明性。
而近幾年微商、賣茶女、PUA的詐騙套路也都是新瓶裝舊酒。
讓看客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受害者為什麼會吃詐騙話術這一套,一步步陷進去?
因為騙子深諳情感操控,通過抽空理性,刺激情緒,控制心智,最終達到榨取價值的目的。
在獲取信任之後,他們就開始操控情感:他會給你創造「夢幻空間」,慢慢地你會依賴上和他一起的這個「夢幻空間」,逐漸疏遠原本的生活圈子,進入對方的股掌之中;他會讓你的價值感跟他的需求綁定在一起,會假裝很無助要你幫忙讓你體會到優越感,會在你達到他們的要求時給你獎勵,在你無法達到時卻冷漠以待;慢慢地,你會為了維持這種價值感不斷取悅他們,甚至因為無法滿足他們感到內疚。
這種模式會在你心裡形成「懸吊依戀」,只要你想著對方對你好,你就會主動去附和他們的期待。
在一個「北漂女子反套路殺豬盤詐騙犯硬核復仇」的新聞案例裡,女孩講述:
在被詐騙犯情感操控的階段,她知道通過網絡博彩掙快錢不是什麼好事,但是因為特別喜歡對方,想跟他聊天,她想要對方給予的這份感情,害怕失去這個人,最後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進去了。
《硬核復仇!北漂女子反套路殺豬盤詐騙犯:我讓騙子愛上我》
3
看受害者畫像,他們不是傻白甜,甚至很有錢、高學歷,不少是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獨立女性」。他們真的非傻即貪嗎?
這裡還有一些社會婚戀現狀和社會心理根源的原因。
看一看殺豬盤受害者的新聞案例。
(1)36歲的陳娟(化名),在某交友平臺上認識了一名自稱叫張俊的陌生男子。通過微信聯絡,張俊帥氣體貼又會說話,「他知道我幾點起床,通常我一醒來就能收到他的起床微信,晚上也是睡前必須說晚安才睡,比我上班打卡還準。」兩人很快在微信上確立了戀愛關係,後被騙。
騙子提供「早安晚安」這種廉價的情緒消費,陳女士就很受用。
(2)40歲的阿芬(化名),在杭州一家財務諮詢公司上班,雖然早已不是20出頭的小姑娘,但對於愛情依舊非常執著。她談了一場網戀,對方微信頭像很帥氣,自稱有房有車開公司,朋友圈裡也很高端,都是健身、旅遊、美食等方面的照片,跟阿芬也聊得來。最後,被騙276萬元。
阿芬滿足於自己有人愛,且愛自己的人是個令人羨慕的完美伴侶。這種滿足感讓她透支了自己的積蓄。
前述反套路殺豬盤的北漂女孩講:
那麼長時間一直在陪伴著你,有人看穿了你的軟弱和脆弱那種感覺。認識這個人之前,其實在生活裡沒有太多這種感受,每天的聊天變成一種依賴。人會有孤獨的時候,正好那個時候,那個人就一直跟你聊,你會覺得他挺好的。
《硬核復仇!北漂女子反套路殺豬盤詐騙犯:我讓騙子愛上我》
人和人之間,彼此的信任和真實的情感是絕對的奢侈品。這些受害者,她們不是智商不夠,而是心理有黑洞,需要愛填補。愛讓這些受害者飛蛾撲火去追求。
大城市工作壓力大,除了工作就是工作,除了加班還是加班,沒人陪伴、傾訴,沒時間約會、談戀愛。這是很多單身女性的狀態。
而到了30多歲,身邊的人大多結婚,以前的圈子慢慢融不進去了,孤獨感加強。同時,他們還面臨來自家庭催婚、來自社會的輿論壓力,以及自我婚姻期許和自我婚姻否定,焦慮感倍增。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婚戀困境,以及受害者大多沒有正確的婚戀觀。不得不說,詐騙團夥時代脈搏把得太準。
尤其在一二線城市,社會越來越趨於原子化。隨著社會聯結減弱、解體而來的,是個體的孤獨、人和人的無序互動、人際疏離。個體越來越趨向於活成孤島狀態。
去年,學者項飆探討過「附近的消失」的問題。微信、支付寶、淘寶、美團外賣等這些生活方式以及背後資本力量在消滅附近真實生活環境,相伴而來的是,人際關係上,社區以及朋友間的守望相助也在逐漸消失。
守望相助消失,人就會真正活成孤島。孤島中的人,感情卑微、孤立無援,不斷自我經歷在獨立空間自我封閉的絕望時刻。
在這樣的處境中,虛擬頭像背後的漂亮話、體己話,侵蝕個體的心理防線,讓其付出積蓄,甘之如飴,就不再難理解。很顯然,這樣的落單者就是詐騙團夥最易攻破的對象。
對個體而言,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附近」,那是值得信賴的小團體。這樣的「附近」,讓你在難過時有人陪你喝酒聽你傾訴,不缺關懷不缺愛,那還需要陌生頭像的噓寒問暖嗎;這樣的「附近」,讓你在有投資重大決策時最冷靜地給建議,讓你在即將踏入泥沼時把你拽回來,不致感情錢財兩空。
要做那隻愛情風口上的「豬」,別做一隻騙子刀口下的「豬」。
參考資料:
《殺豬盤騙局的靈魂四步》.方圓雜誌.2019年23期
《起底電信詐騙「殺豬盤」:鎖定中年女性,先培養感情再騙錢》.經濟參考報.2020/08/03
《刷屏!「我是一隻剛剛被殺的豬」女生被騙上千萬.證券時報網.2020/12/7
《硬核復仇!北漂女子反套路殺豬盤詐騙犯:我讓騙子愛上我》.騰訊視頻和陌生人說話欄目
《十三邀丨人類學家項飆:現代人追求即刻滿足 越來越情緒化和極端化》.騰訊視頻十三邀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