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裡對佛的定義是什麼?佛與人一樣是否都是虛幻

2021-01-10 波羅蜜文化

經常在一些修行人的口中聽到,要成佛就要不分別不執著,要無我。那麼修行為什麼要不分別不執著呢?佛究竟是什麼呢?佛還有分別執著嗎?人與佛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宇宙真理的人,如釋迦牟尼,這個觀點思想是大多數學佛人的觀點,但其實這個觀點思想,還只是在因地的方便說。那麼果地的見地是什麼呢?佛者弗人,佛不是人,是解脫一切煩惱,永離生死輪迴,不生不滅恆常存在,智慧圓滿的無上生命。佛是最高最究竟的生命形態,而並不是"人″的這種生命形態。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這世間是沒有真正果地佛的,包括釋迦牟尼。雖釋迦菩提樹下得道再來,相對其得道前,已是下一世,但還是因地佛。釋迦成佛是其八十歲捨棄肉身,再次寂滅入涅槃後,才真正成果地佛。這也是為什麼燃燈佛給釋迦授記,汝於來世當得做佛的原因。為何說是來世?是因為必須寂滅入涅槃後,由真如佛性處重生,實則已是又下一世。那些"即身成佛″"見性成佛""活佛""肉身佛″的說法都是因地佛,是寂滅後親證佛地後再來的人,其實相對其得道前,也已是下一世。生死即涅槃,因地佛要成果地佛,也還是要再次寂滅入涅槃,棄肉身才能成就,實則是再下一世了。所以在此世間,誰要說已成就圓滿佛果,皆是大妄語。

有了上面的內容,那麼下面來看佛有分別執著嗎?佛為正遍知,為唯我獨尊,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能善分別十方一切諸法,智慧圓滿。所以佛是最能分別的。那麼佛有執著嗎?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為其執著不動之真如是"我″,佛學中稱法身。雖感其他一切相亦是"我″,但不執著痴迷真如妄動所化的一切相,佛學裡稱化身。依實相般若從而成就萬德莊嚴智慧圓滿的佛果,佛學裡稱報身。所以佛才是最善分別最會執著的,只是跟人不一樣。我們凡夫眾生執著的是我們的肉身,執著外境,執著頭腦中的妄念,又迷失本自不生不滅的本體,故虛生妄死墮入無盡輪迴。真求道者要解脫生死輪迴,首先是要寂滅入涅槃,找到真如本體,證達佛地生如來家,再來後依自實證的實相般若,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那麼在找真如本體的過程中,不分別執著內外一切相一切境,而是要執著於修定,由定而無我,才能寂滅入涅槃,才能找到真正的真如本體。以上本是釋迦的原始教法,也是最究竟圓滿的教法,後世大乘佛法各宗派,試圖超近路走捷徑。當然有的教法表面看是近了點,但若要此生成就,實則都必須經歷寂滅入涅槃這一過程,只是各宗派在修學的這一過程中,取的名稱不同而已,有關內容以後再詳細講。當然有些剛開始學佛的道友,看了幾部經典後認為,"佛無我""佛無知″"佛無見″……等錯誤的見地也不奇怪,只要用功學習,親修實證,隨著修學境界的提高,都會逐步轉變過來的,在這裡就不一一說了。

下面來講一下,佛學裡認為的,我們人是虛妄不實,那麼佛學裡的佛是怎樣的呢?佛是真實的嗎?個人觀點,半真半假。親證真如佛性後即知,十方世界的一切,皆是真如妄動所幻化,真如本體本自無生,本自不動,其盡虛空遍法界,雖融包十方世界,又在十方世界之外,單獨存在,唯此真如為真為常,其餘皆是虛幻的,間斷生滅的。佛是無上的生命形態,是以真如為體,佛又可以看作是真如妄動後,產生的自我意識。從這個層面上講,佛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在很多經典中,都有一真一切真的說法。但佛之法界,除此真如外,其他一切皆是真如妄動所幻化,都是虛幻的不實的,不可取不可得的,從這個層面講,佛又是虛妄的不實的。

最後,對佛之法界更全面的了解,對真如的更深層的認知,比如此真如從何而來,因何一直恆常都在……等此類問題,都是三世諸佛們的使命。所以成佛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作為我們人的生老病死的煩惱,了生死脫輪迴,成佛更有意義的是,可以有資格有能力,繼續去追尋終極真理。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鼓勵就是我們原創的動力!您的疑惑就是我們原創的方向!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波羅蜜文化!

感謝您的評論,轉發,點讚,收藏!

相關焦點

  • 佛學釋疑:佛、法、僧佛家三寶的通俗解讀
    首先解讀,什麼是佛?佛:覺者、覺悟者。佛是脫離了輪迴的、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佛、法、僧其次,什麼是佛法?佛所說的教法,教導眾生之法,稱為佛法。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之佛教真理。
  • 如果佛前許願,如今實現,是否還需要還願?
    絕大部分的人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更加好而開始學佛,尤其是初學的階段,求感應、求瑞相,這都是正常的現象,部分人期初也是因為感應而對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或是部分人因為家中發生了一些難以接受的突然事件開始學佛, 每一位學佛的人都是與佛有緣。
  • 學佛要知道佛是誰,為什麼稱為「佛」,佛說的是什麼
    佛學文化妙義無窮,自古以來佛學造詣很高的大德層出不窮,從而影響一方人們斷惡修善。佛學經典也有許多,都是教導人們向善修福,更進一步教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在佛學的經典中基本上每一部經的經題都會「佛說」這兩個字,對於初學佛的朋友也許覺的就是很簡單的兩個字而已,潛意思的理解就是佛所說的,其實這也不錯,但是學佛就要學的明白,要知道佛是誰,為什麼稱為「佛」,佛說的是什麼,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佛說這兩個字深一層的含義。
  • 什麼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麼?佛的定義呢?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佛的定義「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複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裡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奉獻佛僧.供佛規矩
    奉獻佛僧.供佛規矩必須要等到供過佛,出家人也來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食物在沒獻給佛僧的時候,勿得先食。所以在家人在廟上吃東西,必須要等到供過佛,出家人也來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還沒吃之前,你先吃,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養三寶都是要這樣。所以在廟上或佛堂,你無論有什麼東西,都要先供佛。
  • 我理解的「佛」,是什麼?--藏路佛感
    朋友圈裡的不少人會把旅行作為一種解壓良藥去標榜,但是否合適難以言表。放飛身心、發現自我,也許能通過旅行得到,也許不能,但用心去體驗,總還是會多少有點兒感悟的。不知道紅衣信徒是從何處起,但他的目的地肯定是佛地--拉薩。遇到這種情景時,同行的一人說到,「每當遇到這種情景,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只有心生敬仰了!」我突然有這種感覺,「苦行僧,才是真的僧」。那些個,身--厚脖大腹,行--香車寶馬的僧侶,是否曾有過這樣的修行呢,還是他們真的悟到佛是什麼了?!也許我這個教外人想的不對,但能靠「悟」,達到「明」的,畢竟是少數人。
  • 《西遊記》裡的「如來佛」到底是何方神聖?
    在漢傳佛教裡,「佛」分為「過去」的佛——燃燈古佛;「現在」的佛——如來佛;「未來「的佛——彌勒佛。2、「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其實,所謂「佛」有十種德號或稱號,「如來」只是其中之一。佛無量劫修行、證無上覺,所得的十種德號、稱號、名稱、或頭銜,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種功德威力。也許有人會問:佛為何有這麼多稱號?答:因為佛的法身功德無量,故其號實亦無量,這十號亦是檢其要者,略而稱之而己。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究竟是個什麼佛?
  • 拜了那麼多的佛,你知道佛菩薩到底要我們做什麼嗎?
    很多人,學佛多年,念佛多年,一直都不知道佛菩薩到底叫我們幹什麼,學佛到底是為了什麼?佛菩薩真的就是,要我們老實念佛,本分做個好人這麼簡單嗎?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佛菩薩的意思。佛並不是為了要我念佛,也不是為了,要我們每天到佛前拜一拜,才讓我們好好學佛的,其實佛真正要我們做的,只有一件事,也絕無第二件。其實佛要我們去做的事,那就是成佛。佛真正叫我們做的事,就是向佛一樣,走在成佛的道路上,不過很多人,學佛都走偏了。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為了求佛能賜給自己福報,才開始念佛學佛的。
  • 佛的這個比喻,確實是觸到了修行的重點
    在《圓覺經》中,佛回答普眼菩薩提出的「如何證悟本心,覺悟成佛」的問題,就用這個故事來作比喻,確實是觸到了修行的重點。佛告訴普眼菩薩,所謂的修行證悟,其實就像磨磚作鏡一樣,一層層的磨掉汙垢,等到把汙垢完全磨掉了,鏡子就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
  •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法身佛是佛地真如或無垢識,是清淨法身,就像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之清淨法身一樣。佛的法身和一般眾生的法身體性是一樣的,只是所含藏的種子不同。佛地真如之體性究竟清淨,故又名無垢識。眾生的真如尚有染汙種子,不是究竟清淨,所以不可以叫做無垢識,只能叫做因地真如、如來藏等種種異名。
  • 佛前的供品什麼時候收是最好的?供佛的水是否十二點前收?
    問:佛前的供品什麼時候收是最好的?供佛的水是否十二點前收?請法師開示。達照法師答:一般情況下都在十二點之前要把它收掉最好,十二點以後就不是佛吃的,中午是佛吃的。下午這個是畜生吃的,晚上夜裡是餓鬼吃的,所以最好不要供佛。
  • 佛教:「如來」是什麼佛?《金剛經》裡的名句,悟透明心見性!
    在許多小說、影視中出現的出家人,開口也是說「阿彌陀佛」,電視劇《濟公傳》裡編的那首「鞋兒破、帽兒破」的主題曲,也以「南無阿彌陀佛」結尾,唱遍了大江南北。許多寺院的外牆上都寫著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天下叢林,晨鐘暮鼓,四眾齊唱「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佛聲,響徹山谷。事實上,除了阿彌陀佛,還有一尊佛的知名度也很高,這尊佛就是「如來佛祖」,很多人看見佛像,不知道怎麼稱呼,只會說:「這是如來佛祖。」
  • 佛說:「即心即佛」,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
    佛說即心即佛《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中也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為什麼說我們的心即是佛呢?一切唯心造,佛也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我們迷的時候就是凡夫,在沒有悟道之前,佛也是凡夫,這個佛是指我們凡夫的本性;一念悟道之後,凡夫也就成了佛;因此說,凡聖等一切萬法都源於本心。我們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的境界中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不是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世界。
  • 普賢菩薩向佛求教:悟道以後的人如何修行?
    所以他向佛請問道:世尊,若菩薩及一切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聽聞佛所說的圓覺清淨境界,如何修行?若眾生知道世界其實如同虛幻,身心也是幻相,那又如何以幻修幻?若一切幻性都消滅了,眾生也就沒有了心念,那又該修什麼呢?為何又說修行如幻?如果說眾生本就是佛,不去修行,常在生死幻境中變化,也不知道自己生在幻境裡,讓妄想心如何解脫?希望世尊講一種漸次修行的方便法門,能令眾生永遠脫離所有的虛幻。
  •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49年,核心思想卻只有一個字!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了很多法,我們今天所聽到和看到的,都是佛陀在世時,親口說的法,被後人記錄成經,並流傳下來,在佛說的眾多佛法中,有一個核心的思想,是一直都沒有變過的。大多數佛經,都是在圍繞這個核心思想來說的,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些佛經,都在傳達給我們一個字,這個字,就是佛要告訴我們的,世間的本質。這個字,就是「空」字。學佛其實就是悟空的過程,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並不是恆常不變的,因為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才無法把握,所以才不夠真實。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一般人的意識中大概認為這三者是佛家修煉眾的地位高低。人世間的修者,即和尚。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其實從佛教義理來說,「滿天神佛」是不對的,「滿天神仙」是正確的,因為道教是多神論。對於佛教來說,和西方基督教一樣,屬於一神論。也就是說,在佛教的領域中,只有一尊佛。現世來說就是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喬達摩悉達多。
  • 佛有三世佛,為何現在佛居中,這裡有什麼含義?
    「佛家有三世佛,為何現在佛體量最大,其中有什麼含義?」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慧悟佛心,在這裡我們會和大家分享關於人生以及佛學的感悟,希望大家喜歡。在佛教文化中,佛陀是完美智慧與德行的化身,他們以慈悲教化眾人,體現了佛陀無邊的溫柔。
  • 最正宗佛系英文走紅 佛光山妙光法師佛學詞句中英文翻譯對照
    最正宗佛系英文走紅 佛光山妙光法師佛學詞句中英文翻譯對照  最近幾年,寺廟招聘要求英語過六級已不罕見;在北京龍泉寺的出家人裡,也隱藏著不少名校大牛。這年頭,僧侶懂英文,應該也不太驚訝吧。  但不看這位女僧人的口譯,你不會知道,玄之又玄的佛學,能被翻譯得多麼清晰易懂,而且信達雅。
  • 佛學:佛身論、毗盧遮那佛、燃燈佛、寶積佛
    相傳釋迦牟尼入滅後,其弟子出於對他的懷念,開始了佛陀崇拜的歷史,並發展出永恆的釋迦牟尼佛的佛身觀,產生了現實身(色身)的佛和永遠身(法身)的佛的觀念,這種對佛身的研究就是佛身論。佛身論主要有兩個內容:二身論,即色身與法身,佛弟子以入天的釋速車尼佛為色身,以不天的教法為法身,色身是有生天的,法身則水不天,為佛弟子水遠的歸依。三身論,是在大乘佛教晚期成形,法身、報身、應身。所謂法身就是不滅的教法,報身是證悟後具足圓滿的佛身,應身是佛為教化眾生顯現的佛身。這三身是大要佛教中最普通的說法。
  • 泰佛靈緣可信嗎?泰佛靈緣佛牌真假?泰佛靈緣彭師兄照片
    佛牌起源於泰國,屬於古董文化產物,加上泰佛靈緣主要是接觸高僧開光的珍品老牌,現存的歷史文獻資料較少,很多資料沒有傳導到國內網絡,很難查到相關的信息,收集資料傳遞有用信息便成了重任,全靠泰佛靈緣師兄弟們在泰國當地四處收集,整理分享提供給善信。好牌跟老牌與假牌不一樣,請一尊少一尊。絕非作坊工廠流通的辣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