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即心即佛
《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中也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為什麼說我們的心即是佛呢?一切唯心造,佛也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
我們迷的時候就是凡夫,在沒有悟道之前,佛也是凡夫,這個佛是指我們凡夫的本性;一念悟道之後,凡夫也就成了佛;因此說,凡聖等一切萬法都源於本心。
我們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的境界中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不是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世界。
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人生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陰暗,你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抱怨、無奈,世界在你眼裡就會變得醜陋可憎。其實這一切都是你本心的顯現,就是說來自於你的一念,為什麼民國時期李宗吾能寫出《厚黑學》就是他用一種非常態的角度觀察人生。
我們能到這個世間來是一種偶然,但是離開這個世界是一種必然,若我們保持一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心,就是最幸福的擁有。
萬法緣生,皆系緣分。緣起即滅,緣生已空。世間萬物皆是幻象,一切隨緣生而生,隨緣滅而滅。若是有緣,時間、空間都不是距離;若是無緣,終是相聚也無法會意。
真正的解脫之道,不是將煩惱視為負擔,而是把煩惱化為菩提;真正的修行 ,不是為了斷除煩惱,而是有了轉化煩惱的智慧和心態。
許多人都喜歡自己漂亮,其實,漂亮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內心清淨 這樣的美才令人相看兩不厭。
《正法念處經》中說:「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色清淨;顏色清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清淨,愛樂瞻仰。」
人本該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有貧、有富、有貴、有賤,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差別,這就是佛教說的因緣果報。
每一位修行人都應該知道,你今生所受就是前生所做的。你今生所做的是因,又會招致未來的果,就這樣的因果循環。
敬畏因果就要播種善因,只有廣種福田,培植善根,人生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福報。
當然,我們修行不是為了福報,是為了即心成佛。
你什麼時候隨緣,什麼時候就順利。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真正隨緣了才能順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心放下了,永恆的安樂與幸福也就隨之而來了。
事情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
煩惱是執著來的,痛苦也是執著來的。你覺得不好,特別反感,想不通想不開的時候,那就是愚痴,因為不會換角度。
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變命運的方法。不要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一定要按照別人的想法來要求自己。
成佛不是考職稱
成佛不是看你念了多少佛,誦了多少經,成佛不是靠量的積累,有了無限的量只能給你帶來一些福報,因為成佛靠的是「悟」。
《楞伽經》裡說:「正覺本身亦無本質,故實無所悟。」所以,執著於有悟仍是迷惑,悟到煩惱即菩提方是悟的境界。這麼來看,要把煩惱剷除乾淨豈不也是迷惑?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執著有悟」,認為成就佛果就像是我們評職稱一樣,這其實也是一種迷惑。
我們一般認識上,是說有煩惱有菩提,說修行過程就是斷除煩惱、成就菩提。但從究竟的層面來說,煩惱的本質就是菩提。修行就是以般若智慧觀照,體認到煩惱的虛幻,當下就能證得菩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有「煩惱即菩提」之說。
同時,體證菩提不僅超越能所,也超越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相反,如果我們執著於煩惱的實在性,執著於煩惱的斷除,生起對立之心,認為有正覺可成,依然是迷惑的認識。
至於修行中如何面對,對於任何問題都不是絕對的。所以佛教是有所為,也有所不為,不是一概不變的,肯定或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