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2020-12-21 禹音

湘中大地,人傑地靈,巍巍衡山,逶迤800餘裡,自古即是道佛合流之地。

唐開元年間,一個年輕的僧人來到南嶽衡山。這年輕僧人身長七尺,相貌奇異,據稱其「牛行虎視,引舌過鼻」,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有熟悉他的人知道,這僧人乃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氏,俗姓馬,名道。直到很多年後,這年輕人的名字被寫進了中國禪史中,只因他單挑南嶽道脈,以「即心即佛」的理論大弘南宗宗旨,在南禪宗中一枝獨秀,正應了當年慧能的

預言:「佛法向後從汝生,馬駒踏殺天下人。」他就是被人稱為「馬祖」的道一禪師。

800裡衡山是修道者的天堂,是出家人的處女地,這裡處處是寺庵,山山有茅棚,無數的修道者一批批來了,又一批批走了,他們帶著各自的心意來到這裡,又離開這裡,然而正如當初釋迦牟尼所言,正所謂「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怪不得有人嘆息道:衡山是得道者的寶山,是失道者的遺憾之地。

道一來到南嶽衡山後,立即選中一處向陽的山坡地,於一塊巨石上結茅安禪。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颳風下雨,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魁偉的身影端坐在那尊大石上。他像是一尊堅韌的雕塑,又像是一棵生根的大樹。他堅韌的身影讓人們相信,無論什麼樣的信念,總會在那種堅韌面前化為既定的現實。

道一的行為當然地引起外界的注意,然而道一當時並不知道,在這些注視的目光中,有一道目光對於他是至關重要的,那目光來自一位不凡的宗師,這宗師不是別人,就是延續了慧能的禪法,並於日後創立了禪宗溈仰、臨濟兩大宗派的懷讓,人稱南嶽懷讓禪師。

當時的懷讓住在附近的般若寺裡,那巨石上年輕人堅忍不拔的身影其實早就印到大師的目光中,大師開始觀察這個年輕的僧人。懷讓知道,這年輕人既有不凡的形象,又有堅韌的個性,將來必是禪門法器。然而,懷讓知道,堅韌的意志並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就像很多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一樣,他們總是以為禪是坐出來的,坐禪即可成佛。他們又哪裡知道,禪是一種智慧,禪是心智的一次突然迸發,不明白這一道理的禪人,哪怕坐穿身下的頑石,他也永遠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懷讓走進了道一。這實在是一個非凡的歷史時刻,就像天上的電光石火,就在哪陰陽相交的一剎那,天地間便會產生一道劃破長空、照徹人類的弧光。

「年輕人,我觀察你很久了,你為什麼總是一動不動地坐在這裡呢?

道一抬頭看了看這位前輩,說:「成佛啊。」那省卻的半句話是:「你連這個也不懂嗎?」懷讓不再言語。

下午,懷讓又來了,這一次,懷讓不再與道一搭訕,他撿了塊斷磚,在道一的面前霍霍地磨了起來。

道一睜開眼朝這位前輩看了看,接著又閉起眼來,進入他的禪定之中。不多久,道一終於還是睜開眼來,那霍霍之聲畢竟影響了他的坐禪。只見那前輩仍在賣力地磨著那截斷磚,他磨得十分起勁,豆大的汗水從他的額上流下來,他來不及揮手擦去汗水,仍在認真地磨著,年輕人皺了皺眉頭,接著又閉上眼睛,繼續尋找顯然,這霍霍的磨磚聲幹擾了年輕人的禪定,年輕人不得不從他的世界中拔出身來,他有些不悅地說「大德,你到底在幹什麼啊?」

懷讓撩起衣襟擦了把汗,頭也不抬地說:「磨磚啊!」

「磨磚幹什麼呀?」這一次,年輕人是懷著幾分好奇地說。

我需要一面鏡子,一面用來照心的鏡子。」懷讓說。

道一笑了起來,說:「你真傻啊,自古只有磨銅為鏡,哪有磨磚為鏡的呢?你就是把那磚磨成碎粉,也休想求得你希望的鏡子。」

懷讓終於停止了手中的活計,他把那隻剩下一小片的爛磚隨手扔進了不遠的峽谷中,並以一種漫不經心的口吻說:「磨磚不能成鏡,可是,你坐禪就能成佛嗎?

道一怔了怔,過了一會兒,道一突然跳起來,他疾步向前,當即在這位前輩面前跪下,說:「大師,感謝您的點撥,弟子愚頓,以為坐禪即能成佛,請大師慈悲,為弟子開示知識。

天邊的落日把遠處的山峰籠罩在一片霞光之中,懷讓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他的爛磚不能磨成明鏡,而眼前的年輕人一顆高貴的心卻可以發出耀眼的明亮來。

山道隨著一陣悅耳的銅鈴聲,一輛牛車順著悠悠地走過來,那駕車的老者一甩鞭,順口唱起一首古老的歌謠。於是二人,不約而同地朝那牛車行走的方向側過頭去。

懷讓指著那輛牛車說:「年輕人,那駕車的老者要讓車前行,他手中的鞭子是打牛好呢,還是打車好?道一說,明白什麼了。

大師,我明白了。說來聽聽」。

道一又怔了怔,顯然,他還不能把剛剛悟都的道理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於是,懷讓又說:「你成天在這兒打坐,究竟是欲坐禪呢,還是欲成佛?若說是欲坐禪,禪不拘形式,行住坐臥,處處皆禪;若說欲成佛,佛則不拘於外相。現在,你懂了嗎?」

懷讓的一番話,讓年輕人如喝了甘露一樣清涼暢快,他再次向面前的前輩伏身禮拜,說:「我懂了,我心如車,若想心定於佛,便應用心,而非用身。那麼大師,請問如何用心,才合於無相三昧?」

懷讓慈愛地看著這個年輕人說:你學心地法門,如農夫下種,我說法要,如天降雨露,你的因緣湊合了,自然能夠見道。從此,年輕的道一追隨在南嶽懷讓的身後,整整10年時間。

據說懷讓有6位弟子,都得到了他的印可。有人曾問懷讓說,你的這些弟子,他們各自得到了你的什麼?懷讓說,一個得到我的眉,所以他威儀具足;一個得到我的眼,所以他顧盼有神;一人得到我的耳,此人善聽正理;一人得到我的鼻,此人善於和氣;一人得到我的舌,此人善於談說;唯有一人得我之心,此人上通天理,下達古今。懷讓又進一步說:「得吾心者,道也。

離開他的老師,道一來到江西,先是在佛跡嶺後又住到鍾陵的開元寺,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人們稱他為「馬祖道一」。

來到江西的馬祖道一開始宣揚他的「即心即佛」理論。他向大眾說,應該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心外,再也沒有什麼佛了。一個人要做到不思善不思惡,淨穢兩邊都不沾不靠才能見佛。人的心裡會產生種種事物,但只要明白這些事物虛空,這種產生的感覺也就消失了。明白了這一點,人就可以隨便做什麼,穿衣吃飯,隨遇而安,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有一個和尚還是不明白,於是問他說:「大師為什麼總是說什麼即心即佛(這個心就是佛)呢?」

對於這愚頑的和尚,道一隻好回答說:「不為什麼,只為防小兒哭。那和尚還是不明白,又問:「小兒不哭了又怎樣了呢?」

「那就非心非佛好了。」道一說。從此以後,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就開始流傳開來,成為道一以後的禪師們理論的核心。

馬祖道一入室弟子達100餘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各據一方的宗主。

相關焦點

  • 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道一茫然不知所措。懷讓繼續點拔道:「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是坐禪,禪本非坐臥;如果學坐佛,佛也沒有固定的相狀。對於本無所住的事物不應生起執著之心。你執著於佛就是殺佛,你執著於坐禪就不能通達大道!」道一聽了心地一片清明,從此悟入了佛道。之後南宗禪在馬祖手中大盛是中唐到晚唐間的事,這時唐王朝中央權力衰落,馬祖得到藩邦首領的支持,在江西一帶大興禪法。
  • 佛說:「即心即佛」,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
    佛說即心即佛《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中也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為什麼說我們的心即是佛呢?一切唯心造,佛也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我們迷的時候就是凡夫,在沒有悟道之前,佛也是凡夫,這個佛是指我們凡夫的本性;一念悟道之後,凡夫也就成了佛;因此說,凡聖等一切萬法都源於本心。我們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的境界中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不是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世界。
  •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蘊
    馬祖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從「肯定」到「否定」,運用辯證邏輯的推理方法,最終成立他的根本禪法即「平常心是道」。馬祖道一雖得法於懷讓,但其思想實淵源於曹溪,而對接機方面更有所開展。首先他根據六祖慧能的主張,倡導「即心即佛」,一切皆真,後來又恐行人落於窠臼,於是進而倡導「非心非佛」。這是從遮、表兩方面說明眾生心性與佛無異。
  • 農曆二月初一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圓寂日
    馬祖道一禪師(圖片來源) 2015年3月20日,農曆二月初一,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圓寂紀念日。 馬祖道一(709~788),唐代禪僧,南嶽懷讓法嗣,六祖下第二世。馬祖道一之於南嶽懷讓,正如石頭希遷之於青原行思,於禪法之弘揚,二者並稱,因馬祖於江西弘揚禪風,故稱江西禪、洪州禪,與石頭宗並為唐代禪宗兩大派系之一,終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 相關閱讀:馬祖道一大師開悟因緣
  • 六即佛
    一、概述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淨土。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迴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 儒釋道——心就是佛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捨入深居。一個人心裡有佛,入眼的都是佛,你心裡有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關於既心是佛有這樣一個典故。大梅和尚是湖北人,很小就出家修道。他第一次見馬祖禪師時請教:「什麼是佛?」馬祖告訴他:「你的心就是佛。」大梅恍然大悟,就去往山中隱居沉思其中的道理。
  • 天台六即佛
    印光法師說六即佛隋天台智者大師,著《觀無量壽佛經疏》,立六即佛義,以對治自甘墮落,及忘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也。蕅益大師之《教觀綱宗》對常通別圓四教,都有論六即佛之文。但藏通別三教而論六即,此是權義,只有圓教,才是實義。何以故?藏通二教,僅斷見思,未破無明,何來佛果?故可不論;別教雖破無明,僅十二品,只有分證資格,沒有究竟佛果,亦可不論。唯圓教方可論六即佛也。本文即就圓教而論六即佛。一、理即佛。
  • 圓教一心三觀的階位: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圓教一心三觀的階位: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妙法蓮華經121-4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佛菩薩有心渡你,但你非不聽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若固執執拗,造業起禍,不知回頭,那誰也拯救不了你。佛菩薩只是大眾心靈的寄託,生命的指引,但是修行是自己的事,誰也頂替不了你。俗語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天資高超,記憶力驚人,讀文章一讀便能背誦,開悟更是言下開悟
    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大梅山法常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湖北襄陽人,俗姓鄭。幼年即出家,從師子荊州玉泉寺。其容貌清峻,性度剛敏,具有超人的記憶力,「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二十歲的時候,於龍興寺受具足戒,後參禮江西馬祖大寂(道一)禪師。
  • 到了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閣
    我們到達的是米拉日巴佛閣,它位於甘肅省合作市,它的全稱是&34;。米拉日巴佛閣是為紀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閣。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在安多藏區的代表寺院。米拉日巴佛閣樓高共九層,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有以金剛為主的四密乘的眾多佛像、菩薩、護法神等各類佛像1720尊。
  • 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佛不遠人,本性即是佛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如果要想真正找到這個真佛,必須得明心見性,見性就是佛。如果不見性,念佛誦經持戒都沒有什麼意義。
  • 印祖所說,示在家居士佛七章程。
    印祖所說,示在家居士佛七章程。(發帖人:廣仁)印祖所說,示在家居士佛七章程。汝姊欲專一念佛,本無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則五更起禮佛(多少拜,隨己立)畢,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畢,即念贊佛偈,繞念若干聲,然後靜坐半點鐘,再出聲念若干聲。即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若欲禮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即作九拜。)念發願文,三皈依,此為早時功課。吃早飯畢,靜坐一刻,再念佛時,即禮佛三拜,或多拜畢,即念贊佛偈,念畢,繞坐皆照前。
  • 迷時狗屎是佛,覺悟佛是狗屎
    千百年來禪宗一脈單傳,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經六祖慧能發揚光大,後世更是高僧輩出,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馬祖道一,永嘉玄覺、荷澤神會、南陽慧忠等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這些大德的不懈努力,逐漸的把禪宗發揚光大,後來發展成了五家七派,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這兩派後來漂洋過海傳到了日本。
  • 佛教改革家馬祖道一,他的禪道是什麼 關於他的故事又有哪些
    馬祖道一,是中國佛教的著名人物,他是禪宗洪州宗的祖師爺,也是佛教禪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改造下,佛教的禪道形成了新局面,是名副其實的改革家。他的佛說傳遍天下,對後世影響深遠,入室弟子就有139人。關於他是什麼時期的人,是哪個朝代的,這個在當今仍然存在爭議。雖然在唐朝中期武則天改了年號,但是我們現在仍然把她執政的那段時期歸算到唐朝,所以他馬祖道一一定是唐朝的人沒有錯。
  • 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門人,禪法高深,禪風靈活
    本篇文章是介紹大珠慧海禪師,頂禮禪師,希望大家喜歡這篇文章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宋高僧傳》不見記錄。初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後到江西參馬祖,發明心要。
  • 佛說:求佛即是求己
    近些年,中國老百姓生活富足,各地寺院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香火鼎盛,每經寺院就會看到許多的善男信女在佛前燒香跪拜,默禱許願,然後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往功德箱裡扔,為何現在生活條件發展的這麼好,仍有這麼多的人虔誠拜佛呢?
  • 「佛、菩薩、羅漢」五百羅漢系列十九
    一百六十八尊:善見尊者 善見尊者,名阿闍多,意譯善見,即善見菩薩。為五十三善知識之第十一。古印度摩揭陀國國王。一百六十九尊:德頂尊者 德頂尊者,即德頂菩薩。《佛名經》將其列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教導眾生脫離世俗,皈依佛法。世俗眾生,輪迴往復,痛苦無窮。降生苦,患病苦,臨終亦苦。
  • 每日一佛--旃檀功德佛
    在三十五佛中,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此佛名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旃檀功德佛,旃: zhān【名】(形聲,本義:赤色的曲柄旗)檀: tán 。旃檀功德佛,是佛經《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以及《決定毗尼經》所載的三十五佛之一。為《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