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門人,禪法高深,禪風靈活

2020-12-11 在家小居士

本篇文章是介紹大珠慧海禪師,頂禮禪師,希望大家喜歡這篇文章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宋高僧傳》不見記錄。初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後到江西參馬祖,發明心要。

關於他開悟的因緣《景德傳燈錄》卷六和《五燈會元》卷三均有記載。

一日,慧海禪師參馬祖。馬祖問:「從何處來?」

慧海禪師道:「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道:「來此擬須何事(到這裡打算求什麼)?」

慧海禪師道:「來求佛法。」

馬祖道:「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

慧海禪師道:「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馬祖道:「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禪師一聽,當即「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身心踴躍,禮謝馬祖。

這則接機公案,非常有名,經常被人引用。在這裡,馬祖真可謂單刀直入,直指心性。馬祖的開示,要點有二:一是自性佛為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無有欠缺,修道人應從自性入手,不可拋卻自家寶藏、向外馳求;二是自性雖然不是見聞覺知,但亦不離見聞覺知,不可在見聞覺知之外去尋找自性。誰在致疑?誰在見聞覺知?誰在穿衣吃飯?這個是用功的所在,關鍵是能不能當下息卻分別心、取捨心,能不能於這裡承擔。慧海禪師正是從這裡悟入的。

慧海禪師悟道後,繼續留在馬祖身邊,侍奉馬祖六年之久。後因為受業師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顧,於是慧海禪師便趕回越州大雲寺,奉養道智老和尚。在這期間,慧海禪師晦跡藏用,外示痴訥。他曾經撰有《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系統地談到了自己的修行見地和體會。該書後來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來,拿到江外,上呈給馬祖。馬祖看了以後,當眾讚嘆道:「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於是,時人遂稱慧海禪師為「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禪師在越州傳禪的時候,學眾雲集。他是最早在江浙一帶傳揚馬祖禪法的人。他的語錄現見於《景德傳燈錄》、《祖堂集》及單行本《大珠禪師語錄》。

這裡且舉他接引學人的三則語錄,從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大珠慧海禪師的禪風:

1.有一天,有位講《金剛經》的法師帶著數人前來禮謁慧海禪師。……問道:「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有。」曰:「禪師家渾(全都)如此。」師卻問:「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經》。」師曰:「講幾座來?」曰:「二十餘座。」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大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邪?」師曰:「《金剛經》中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那僧被問得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慧海禪師又追問:「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說甚卻迷?」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座,卻不識如來!」僧禮拜曰:「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去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曰:「禪師如和尚者,實謂希有。」說完,禮謝而去。

2.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藏曰:「禪師錯也。」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也。」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正確、恰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3.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思慮);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第一則語錄,是對知解宗徒的敲打,這些人一心鑽在故紙堆裡,終日尋文求義,而於自己的本分智慧和解脫,竟毫無作為。修行首先要對治的就是分別心、取捨心。而依文解義正是學道人分別心重的一個主要表現。慧海禪師在這則語錄中對「如何是生死業」的開示,可謂力透紙背。若能從此悟入,在修行上必得大用,所謂「得力處省心,省心處得力」是也。

第二則語錄則涉及到佛教當中最容易引起誤解的一個重要概念--真如。人們在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雜入外道知見,也就是從變與不變的二邊出發,對真如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斷。在這裡,慧海禪師的開示對於我們準確地理解真如的概念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則語錄則明確地表示,禪不在別處,就在日常起居當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做到安住當下,心行到位(合一),不分別取捨,道即在其中矣。這段精彩的開示,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當作禪宗修行最主要的特色而傳頌著。

從上面所引語錄中,我們可以看出,大珠慧海師反對學人執著於經文、依文解義的做法,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實修實證。他的講法看似有教下之平實,但其機鋒卻似快刀,讓知解宗徒招架不得。

相關焦點

  • 農曆二月初一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圓寂日
    馬祖道一禪師(圖片來源) 2015年3月20日,農曆二月初一,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圓寂紀念日。 馬祖道一(709~788),唐代禪僧,南嶽懷讓法嗣,六祖下第二世。玄宗開元年間,就南嶽懷讓禪師習曹溪禪法,言下領旨,密受心法。初止於建陽佛跡嶺,未久遷至江西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大曆四年,駐錫鍾陵之開元寺,學者雲集,化緣大盛。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大弘禪風,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馬祖之前,禪僧一般寄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別住,齟齬時生,眾以為苦。馬祖創立叢林,於是宗門益盛。
  • 藥山惟儼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的法嗣,佛法高深,戒律精研
    本篇文章介紹的是藥山惟儼禪師的故事,頂禮禪師,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藥山惟儼禪師,石頭希遷禪師之法嗣,絳州(今江西侯馬市)人,俗姓韓。十七歲時,南下潮州,依西山慧照禪師出家。二十二歲,從南嶽衡嶽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師受具足戒。
  • 第三十六世、禪宗九祖:大珠慧海禪師
    大珠慧海神禪師,唐代高僧,生卒年代不詳。出生於建州(福建)朱姓家庭,在越州大雲寺智和尚座下剃度出家。生平在具有一定佛學基礎後,外出雲遊參禪,在他初次參馬祖道一時,馬祖問他:「從什麼地方來?」他回答說:「從越州大雲寺來。」馬祖又問:「來這裡想做什麼呢?」
  •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意蘊
    馬祖圓寂後,門下有名的禪師遍及天下,影響大的有南泉的弟子趙州從諗,百丈弟子黃檗希運,嗣法於百丈的溈山靈祐與其弟子仰山慧寂開創的溈仰宗,嗣法於黃檗的臨濟義玄開創的臨濟宗。溈仰、臨濟二宗與原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系統的曹洞、雲門、法眼三宗,是晚唐至五代時期著名的分燈並弘的五家禪,風靡於全國,在歷史上有著久遠的影響並遠播海外。故馬祖既是洪州禪的開創者,又是臨濟宗的發源人,使得南宗禪法廣為流播。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理論上惠能禪師雖然也繼承了達摩祖師的如來禪法,但他的禪法與實踐行持方法卻與如來禪的本質發生了徹頭徹尾地改變,與保持如來禪傳統特色的神秀禪師形成了鮮明對比,究竟「祖師禪」的創立對「如來禪」產生了哪些影響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簡要說明。一、祖師禪的提出與如來禪的新涵義
  • 臨濟宗同源開花德國 心道禪師本篤禪修中心拈花傳禪法
    本篤禪修中心的創辦人威裡吉斯・雅格爾先生(Willigis Jäger) 曾是基督教本篤會的神父,而後於日本習禪六年,三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禪法在德國的弘揚,更於2009年在柏林禪寺淨慧老和尚座下承接臨濟宗法派。這次在雅格爾先生的學生、心道禪師的弟子Monica的引薦下,心道禪師首次來到本篤禪修中心教授平安禪,同為臨濟傳承更有一份深厚因緣。
  • 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
    境智非一,孰雲去來?至哉斯語也。」遂掩卷,不覺寢夢:自身與六祖同乘一龜,遊泳深池之內。覺而詳之:靈龜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與祖師同乘靈智遊性海矣。遂著《參同契》曰: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與禪風的關係
    蜀地淨眾禪法則強調「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惠。此三句語,即是總持門。」 出世與入世並不是悟道的關鍵,能否明心見性才是重點。在具體修行上,永嘉玄覺禪師(665~713年)提出「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的思想。這裡的「事」即是萬有,即現象,亦即所得見聞的一切。真就是真實體,實在,無偽無假。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 專家學者聚首什邡 「把脈」傳承馬祖文化——什邡紀念馬祖道一誕辰...
    新聞背景  馬祖村是馬祖道一出生地  馬祖道一(公元709年-788年),又稱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是中國佛教最重要的教派禪宗的第八代祖師,被譽為「唐代最偉大的禪師」、「新佛教的開山祖師」。馬祖是唐朝漢州什邡縣(今什邡市馬祖鎮馬祖村)人。根據史書記載馬祖容貌奇異,牛行虎視,舌頭長得可以觸到鼻,腳下有二輪文。馬祖幼年出家,開元年間至衡嶽,從懷讓禪師習禪。天寶初年到過福建建陽 (今建陽縣)佛跡嶺,開始弘化授徒。不久到臨川(今江西臨川縣)的西山,後又至南康(今江西南康縣)的龔公山。
  •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他就是被人稱為「馬祖」的道一禪師。800裡衡山是修道者的天堂,是出家人的處女地,這裡處處是寺庵,山山有茅棚,無數的修道者一批批來了,又一批批走了,他們帶著各自的心意來到這裡,又離開這裡,然而正如當初釋迦牟尼所言,正所謂「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怪不得有人嘆息道:衡山是得道者的寶山,是失道者的遺憾之地。
  • 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 文 青衫文齋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時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而得名。百丈懷海禪師最初是馬祖道一禪師門下的一名侍者,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向馬祖求法。最初在參悟「野鴨子」公案中有所省悟,直至再參於馬祖的大喝之下才恍然大悟。古人道:源不深者流不長,智不大者見不遠。
  • 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關於禪法機要,馬祖曾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慧能禪中尚強調心地不染不著,馬祖進一步發展這種思想,乾脆向學人指出: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道中,只是你自己心不平常,偏要思聖思凡,自己不肯安心罷了。關於這一點馬祖的門人大珠慧海有十分精採的詮釋。
  • 禪風苦絕,隱在雨霧中的淨居寺
    淨居寺由佛教南宗六祖弟子行思禪師創建,是佛教禪宗青原派系祖庭,並由此分出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三個宗派。寺內有金剛殿、大雄寶殿、毗廬閣、地藏堂、念佛堂、藏經樓、藥樹堂等。寺內藏有《佛祖道印》和《藏經》各一部。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淨居寺"、"大雄寶殿"匾額。
  • 百丈懷海禪師
  • 懷讓禪師「磨磚說禪」,你怎麼看?是否與馬祖道一禪師相同呢?
    古代的四川成都人馬祖道一,12歲那年就出家當了和尚。後來,道一來到南嶽衡山結庵參禪,拜懷讓為師。在衡山那段日子裡,道一仍和往常一樣,整天的坐禪悟道。那一日,老師懷讓問他:「你坐禪想圖個什麼?」道一回答:「還不是想成佛?」
  • 箴言錄丨法演禪師:利生傳道,務在得人
    如一器水,傳於一器,始堪克紹洪規。如當家種草④。此其觀探詳聽之理明驗也。豈容巧言令色,便僻諂媚而充選者哉。《圓悟書》【注釋】①南嶽讓:唐朝南嶽觀音院懷讓禪師,金州安康(陝西漢陰)人,俗姓杜。十五歲出家,一度習律,後參曹溪,為六祖惠能大師之高足,留侍十五年,六祖示寂,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宣揚惠能大師之學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其法系相對於青原行思禪師之法系(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為南宗禪之二大法流。弟子馬祖道一禪師繼其法流,其後發展成臨濟、溈仰等宗派。另有普化、黃檗等兩宗亦屬其法流系統。於天寶三年(744)示寂,世壽六十八。
  • 明賢法師:百丈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六祖慧能大師——南嶽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俗姓王。早年在廣東潮陽依慧照禪師落髮,又赴衡山依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後往廬江浮槎寺閱藏。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弘法,遂往參學。
  • 高僧傳奇 百丈禪師
    有檀越請懷海禪師住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另創禪林。此地水清山靈,山巖兀立千尺許,號百丈巖。《景德傳燈錄·懷海禪師章》曰:「檀信請(懷海)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住嚴巒峻極,故號之百丈。」不久四方禪客雲集,以溈山靈 、黃檗希運為上首,由是百丈叢林門風大盛。懷海禪師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入滅,世壽六十六。穆宗長慶元年(821)敕諡大智禪師。
  • 圖說北京:曾在唐幽州銀山佛嚴寺講經說法的隱峰禪師悟道奇事探秘
    上篇文章我們說到了隱峰禪師曾在唐幽州的銀山建立了佛嚴寺,並設道場進行講經說法。但他當時都講授了那些高深佛學知識,因未見相關史料記載,已經成迷,似乎只有銀山鐵壁三峰和那塊依然完好如初的講法臺知道這一切。悟道一詞指的是領會道理,而佛教此語指的是領會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