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懷海禪師

2021-03-01 禪林網

百丈懷海禪師

來源:北海禪院官網 2009/12/24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幼年即從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後到衡山法朝律師處受具足戒。因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來,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事後,懷海禪師回到侍者寮,悲傷地大哭起來。

同寮見他這個樣子,便問:「汝憶父母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又問:「被人罵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道:「哭作甚麼?」

懷海禪師道:「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寮問:「有甚因緣不契?」

懷海禪師道:「汝問取和尚去。」

於是,同寮來到方丈室問馬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請)和尚為某甲說。」

馬祖道:「是伊會也(他已經開悟了)。汝自問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說:「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

懷海禪師於是呵呵大笑起來。同寮感到莫名其妙,問道:「適來(剛才)哭,如今為甚卻笑?」

懷海禪師道:「適來哭,如今笑。」

同寮聽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馬祖升堂說法。大眾才集在一起,懷海禪師卻走出來,把馬祖的座席捲走了。馬祖於是下座,回到方丈室。懷海禪師也跟著進去了。

馬祖問:「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

懷海禪師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

馬祖問:「汝昨日向甚處留心?」

懷海禪師道:「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

懷海禪師遂作禮而退。

過了幾天,懷海禪師再參馬祖,侍立在馬祖的旁邊。馬祖拿起繩床邊的拂子,高高擎起。

懷海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

馬祖一聽,便將拂子放回原處。

過了一會兒,馬祖問:「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你今後開口說法,將如何教人)?」

懷海禪師於是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

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

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

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這一喝如此厲害,直震得懷海禪師三日耳聾!

上述兩則公案,極富戲劇性,充滿了禪機。千百年來,它們一直在禪林中傳誦著,成為參禪者參究的主要話頭之一。

馬祖入寂後,懷海禪師曾一度住在石門山馬祖塔旁隱修。後應信眾邀請,來到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駐錫傳禪。一時,四方衲子,爭相參禮。因為此山高峻,人稱百丈山,所以懷海禪師也就被稱為「百丈和尚」,或者「百丈懷海」。

百丈禪師入滅於元和九年(814),春秋六十五歲。其著名的得法弟子有黃檗希運禪師、溈山靈祐禪師等。百丈禪師生前所創立的農禪並重的叢林生活制度和清規(《百丈清規》),對中國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林」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chanlinorg

【二維碼】:

「北海禪院」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beihaichanyuanorg

【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明賢法師:百丈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六祖慧能大師——南嶽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俗姓王。早年在廣東潮陽依慧照禪師落髮,又赴衡山依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後往廬江浮槎寺閱藏。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弘法,遂往參學。
  • 百丈懷海禪師在這裡落髮出家
    ☉具足圓覺智慧,雄鎮大千世界——龍泉禪寺大雄寶殿(圖片:長樂龍泉禪寺)☉耆舊的山門莊嚴盡顯,古來多少風雲事,點滴秋雨入長河(圖片:長樂龍泉禪寺)在中國禪宗史上留下劃時代意義的懷海禪師,就是在這裡落髮出家,而後師承「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立下了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為當時的寺院僧團管理做了極其合理的規劃。
  • 農曆正月十七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
    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 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 文 青衫文齋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時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而得名。百丈懷海禪師最初是馬祖道一禪師門下的一名侍者,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向馬祖求法。最初在參悟「野鴨子」公案中有所省悟,直至再參於馬祖的大喝之下才恍然大悟。古人道:源不深者流不長,智不大者見不遠。
  • 高僧傳奇 百丈禪師
    有檀越請懷海禪師住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另創禪林。此地水清山靈,山巖兀立千尺許,號百丈巖。《景德傳燈錄·懷海禪師章》曰:「檀信請(懷海)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住嚴巒峻極,故號之百丈。」不久四方禪客雲集,以溈山靈 、黃檗希運為上首,由是百丈叢林門風大盛。懷海禪師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入滅,世壽六十六。穆宗長慶元年(821)敕諡大智禪師。
  • 禪林清規的創立者百丈懷海
    懷海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三人深得馬祖道一器重,世稱馬祖門下三大士。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鄉紳甘貞在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大雄山(又名百丈山)建庵,聞聽小雄山普化院的懷海學養深厚,禪法精湛,於是將懷海迎入所建庵中,並將庵改名為百丈寺。自此,懷海便在此自立禪院,率眾修持,影響漸長,終成氣候,並終老於此,世稱百丈懷海禪師。懷海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離世。
  • 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熟悉《景德傳燈錄》的人就知道,其中卷九記載了黃檗禪師開悟的事。黃檗希運禪師行腳雲遊京師,因受人啟發指示,前往江西洪州向百丈懷海禪師處拜師參學。一天,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什麼處去來?」(你到哪裡去了現在才回來?)黃檗答道:「大雄山下採菌子來。」(我去大雄山下去採了菌子,這才回來。)
  • 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有一天,百丈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條條藏智慧!(五)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是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縣),故世稱「百丈禪師
  • 百丈懷海的禪學思想與《禪門規式》——崔奧飛
    百丈懷海的《禪門規式》在中國禪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百丈懷海乃是慧能之後第三世,仍為禪宗發展的較早階段,五家七宗還未形成(禪宗最早成為宗派的溈仰宗的祖師溈山靈祐乃是懷海的弟子),此時創立明確的規範性的叢林制度,對禪宗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
  • 【禪宗公案】百丈禪師哭笑無常
  • 論三平寺義中禪師的法脈源流
    義中禪師在雲遊參學期間,先後歷奉百巖懷暉、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及撫州石鞏(上鞏下革)禪師,青年時代的義忠禪師,即遍訪高僧,研究佛教經、律、論,鑽研醫學。三平祖師公(清代塑像)(三)義中禪師受學的法脈傳承義中禪師27歲受具戒後,肩錫雲遊,先後歷奉百巖懷暉、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及撫州石鞏(上鞏下革
  • 禪宗寺院與《百丈清規》
    時有道恆禪師,先有定學,王宗鄴下,徒侶千計。承可說法,情事無寄,謂是魔語。乃遣眾中通明者,來殄可門。」禪修之說早在達摩之前已經有之,達摩、慧可所傳之禪,在當時一些禪師看來,形同「魔語」。當時已經名噪鄴都的禪師道恆對慧可採取了打擊、排擠的做法,甚至勾結賄賂官府,幾欲置可於死地:「恆通深恨,謗惱於可,貨球俗府,非理屠害,初無一恨,幾其至死。恆眾慶快。」
  • 農曆正月初九 溈仰宗初祖靈佑禪師圓寂紀念日
    靈佑禪師是百丈懷海禪師的法嗣,憲宗元和末年,奉懷海禪師之命至溈山,大力弘揚禪風,世稱溈山靈佑,被尊為溈仰宗初祖。今日恭逢靈佑禪師圓寂紀念日,頂禮緬懷靈佑禪師!靈佑禪師(771-853),唐代高僧,俗家姓趙,福州長溪人氏。15歲時,從建善寺法常(一作法恆)法師出家,三年之後,在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後參百丈懷海禪師,成為嗣法弟子。
  • 【行走】八仙、王母、唐宣宗、黃檗禪師......高逼格的人都造化過奉新,江西辣麼美的地方怎能錯過!
    百丈寺有一塊御賜匾額,叫「大智壽聖禪寺」,是唐宣宗李忱所賜。不辭勞苦,萬裡尋覓,來到百丈寺,拜長老為師,出家參禪。大中三年(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登基,對落難求法之地心存感念,特敕修百丈寺,並賜題「大智壽聖禪寺」匾額。這個故事《豫章書》有記載。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許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臨濟宗鼻祖黃檗禪師,溈仰宗鼻祖靈佑禪師也曾追隨懷海大師在百丈寺參禪學佛。
  • 馬祖與百丈 — 觀機逗教·傳佛心印
    唐玄宗開元年間,師曾習定於南嶽衡山,時懷讓禪師(公元六七七至七四四年)亦住錫於該山般若寺。懷讓知馬祖為法器,特前往探視,並問馬祖:「大德在此坐禪,圖個什麼?」馬祖答覆:「為圖作佛!」懷讓禪師遂取一磚塊,到馬祖打坐之草庵前的石塊上研磨。如是過了好幾天,年輕的馬祖終於忍不住,好奇地問道:「請問您磨磚作啥用?」懷讓應曰:「磨作鏡!」「磨磚豈能成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