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021-03-05 善緣護生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立下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而百丈禪師改進位度,以農禪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

「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的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出坡。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認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那裡還有禪呢?百丈禪師為了拯救禪者的時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還喊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

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行不是懶惰的藉口,希望現代的禪者聽一聽百丈禪師的聲音!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當現在有些人還在「啃老」的時候,早在一千多年前,百丈禪師就給我們做過垂範:《百丈清規》規定僧眾應飲食隨宜,務於勤儉,全體僧人均須參加勞動,「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使身為僧人,也要身耕力作,不主張以乞食為生;在他年過九旬的時候,有次弟子看他下田辛勞,實在看不過眼,就把他的鋤頭藏了起來
  • 百丈禪師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多少人真正領悟?
    因為它看起來文字不多,但涉及的面非常廣,幾乎是面面俱到。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百丈禪師,讓大家有個了解。百丈禪師是公元720-814年間的人物,活了95歲,算是高壽的了。他本人是福建福州長樂人,從小喜歡跑寺院,跟佛教緣分比較深。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畫像百丈懷海禪師俗姓王,福州長樂縣人,原籍太原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敕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大師早年在廣東潮陽西山依慧照禪師落髮,又到衡山依法朗受具足戒,後又往廬江(安徽廬江縣)浮槎寺閱藏。因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江西贛縣)弘法,於是就前往參學,是道一門下首座,侍奉道一有六年,得到印可。和百丈同時參學的還有智藏、普願,他們各有所長,成為馬祖門下鼎足而立的三大士。
  • 唐朝·百丈禪師,挽回佛教尊嚴的名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撰文:寂慧唐朝百丈禪師的名句:「一日不作,一日 不食」,不但為佛教帶回很大的尊嚴,且為每 一位出家人打了一支精進針,為生活及修道作 出指引。因此,行乞的生活方式在印度是通行 的,可是在中國,行乞不但不鼓勵,且被埋怨 為不事生產,蠶食社會。為免社會的鄙視,百 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力更 生。出家人是否不事生產?是否沒有存在的價 值?佛陀的宗旨是於世間耗用最少的資源,作 出最大的貢獻。每天只吃一餐,更是別人吃剩 的食物,且不會貯糧,貯財產,可以說世間沒 有因為他的存在而付出資源。
  • 佛教故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禪師從年輕的時候起直到坐化之日止,每天都毫無例外地與僧眾們一起「出坡」操作,從不間斷。在其老年時,大家看他年事已高,每日出坡操作相當辛苦,為了照顧他的身體,大家商議決定不讓他再繼續參加勞動的工作,希望他能安心舒適地安享天年就好,於是大家就把他工作時所用的工具藏起來,讓他找不到工具自然就無法工作了。百丈禪師當然知道大家的好意,可是他仍然堅持要與大家一起出坡工作,可是大家又不把工具的藏處告訴他,於是他開始不吃東西。
  • 百丈禪師的《百丈清規》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不墮俗流,方能續佛祖慧命。「叢林要則」說明,身處叢林之中,先要完備自己的修養,凡事有規可依、有矩可循,才能與眾和合。今天給大家分享的百丈懷海禪師二十條叢林要則,可謂金玉良言,每一條都教導我們修身、修心。此二十條叢林要則,不只在佛門中體現規範的作用,也為我們凡俗間人指明了一條修身養德的光明之路。
  • 觀天寺,農禪並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020年已經過半,下半年第一天,觀天寺住持德建禪師帶領大家出坡,除草翻地。出坡,也稱「普請」、「出普坡」。即普遍邀請禪眾勞作的制度。唐代的百丈懷海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規定寺院僧眾,無論職位高低,都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以求生活的自給。凡搬柴運水、打掃環境、種田種菜、栽樹採茶、曬諸藏經以及其他各種勞動,都實行普請。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與禪宗的發展——姚衛群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則是推動禪宗世俗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它在理論上符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不能把涅槃與世間絕對分開的主張,又適應了中國歷史上禪宗僧團要解決自身經濟問題的需要。這種在僧團日常生活或管理制度上的重要變革使禪宗較好地將自身融匯到了中國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歷史潮流之中,為東方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體現了禪宗裡百丈懷海禪師等所確立的叢林重要風範。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出坡功德殊勝行
    叢林出坡,自百丈禪師以來,便被例為每日的功課,代代相傳不息。出坡,住持和尚,須躬先領頭,為人表率。如百丈語錄云:「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眾皆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云:吾無德,爭合勞於人,師即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食,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言。」百丈禪師能被崇為一代巨匠,破原始僧伽不務生產,而立下自力更生的風範。由此可見他人格偉大的感召力了。
  • 智隨法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誰提出的?
    百丈禪師同時,首先提倡「農禪並重」,他明確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不幹活就一天不吃飯。他年紀大了,他的弟子不忍心讓他去幹活,就把他的鋤頭、用具收藏起來,讓他找不到,結果百丈禪師就不吃飯。弟子去請他出來吃飯,他說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一句話就成了名言,流傳千古。
  • 高僧傳奇 百丈禪師
    有檀越請懷海禪師住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另創禪林。此地水清山靈,山巖兀立千尺許,號百丈巖。《景德傳燈錄·懷海禪師章》曰:「檀信請(懷海)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住嚴巒峻極,故號之百丈。」不久四方禪客雲集,以溈山靈 、黃檗希運為上首,由是百丈叢林門風大盛。懷海禪師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入滅,世壽六十六。穆宗長慶元年(821)敕諡大智禪師。
  • 明賢法師:百丈懷海禪師
    禪師充首座,侍奉六年,得到印可,後住洪州大雄山,創建叢林。此地水清山靈,山巖兀立千尺許,號「百丈巖」。不久四方禪和雲集,以溈山靈祐禪師、黃檗希運禪師為上首,由是門風大盛。禪師建禪宗寺院,立叢林清規,開宗門規制,奠立禪宗穩定長遠發展之基。百丈懷海禪師在馬祖道一禪師座下參學時,一日師徒二人走在路上,見一群野鴨飛過,馬祖道一禪師問:「是甚麼?」百丈禪師答:「野鴨子。」
  • 百丈懷海禪師在這裡落髮出家
    ☉具足圓覺智慧,雄鎮大千世界——龍泉禪寺大雄寶殿(圖片:長樂龍泉禪寺)☉耆舊的山門莊嚴盡顯,古來多少風雲事,點滴秋雨入長河(圖片:長樂龍泉禪寺)在中國禪宗史上留下劃時代意義的懷海禪師,就是在這裡落髮出家,而後師承「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立下了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為當時的寺院僧團管理做了極其合理的規劃。
  • 佛教故事:一日不做 一日不食
    昔日,有一禪師,每天都勤於耕作,已經八十高齡依然每天堅持和大家一起耕作,弟子們見到禪師年歲已高,卻每天還堅持耕作,都非常擔心他的身體,於是都紛紛勸阻禪師多多休息,可是禪師每次只是答應,卻依然堅持耕作,就好像每天的耕作就是他的天職之一。
  • 讀周華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翻閱周華誠新書《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全書分為「侘寂帖」「四季歌」「相見歡」「桃花酒」四個章節,細細品來,這一粒粒交疊於一起,「熱氣騰騰、晶瑩剔透」的飯糰,「好吃極了」,讀遍全書,看是篇篇獨立,卻又相融一體。「人類在謀生之上應該有一種愛美的生活,否則只算是他生命之夭折。」而對於周華誠來說,他的兩塊稻田,無不實現了他「有生活的文藝、有文藝的生活」的「愛美的生活」。
  • 佛學:馬祖法嗣百丈禪師開創叢林清規,不只是佛門戒律
    懷海禪師制定的戒規包含了叢林建設,參禪修學,待人接物等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並在馬祖道一禪師提倡的農禪並重下,進一步深化,強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後因懷海禪師開悟後一直在江西奉新縣百丈山弘法利生,後人就稱他為「百丈禪師」,他所制定的清規戒律就叫做《百丈清規》。
  • 扭鼻子開悟的百丈禪師和百丈清規
    百丈懷海是馬祖道一的傳法弟子,曾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去世後,懷海住大雄山說法,大雄山巖巒高峻挺拔,故又稱百丈山,百丈懷海由此得名。百丈懷海的悟道與扭鼻子也有一段因緣,懷海在馬祖身邊侍奉三年,一日陪馬祖出行,聽到野鴨子的叫聲。馬祖問:「什麼聲音?懷海回答:「野鴨的叫聲。」過了一會,馬祖問:「剛才的聲音哪時去了?」
  • 農曆正月十七日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
    2014年2月16日,農曆正月十七日,是馬祖道一法嗣、南嶽下第二世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百丈懷海禪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百丈懷海(720~814),唐代高僧。俗姓王,福州人。
  • 農曆正月十七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
    《百丈清規》問世後,千餘年來雖屢經刪修,但卻始終以此為藍本。一直是歷代寺院的基本法規和禪宗僧侶必須遵循的基本規戒。懷海非僅為立法者,亦為實行者,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將禪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規而創立書院。元、明、清更綿延不斷。
  • 大愛暖千秋:遇見長樂百丈禪師之「千」
    懷海禪師,長樂沙京人,唐代著名高僧,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規」垂訓千秋,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高風,對於我們目前嚴格落實「八項規定」,反對「四風」之害,倡儉戒奢、厲行節儉、反對浪費具有深遠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