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2021-01-13 青衫文齋

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 文 青衫文齋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時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而得名。百丈懷海禪師最初是馬祖道一禪師門下的一名侍者,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向馬祖求法。最初在參悟「野鴨子」公案中有所省悟,直至再參於馬祖的大喝之下才恍然大悟。古人道:源不深者流不長,智不大者見不遠。禪宗公案至今未禪修者津津樂道,其中包含了源遠流長、智慧深遠的玄機,達者可以豁然而悟,愚迷者依舊懵然不知。

一次,百丈陪著馬祖道一在山野漫步,他一邊走一邊默念著經文。馬祖突然轉身問他:「是什麼?」

百丈看見一群野鴨子從空中飛過,便隨口說:「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百丈自然而然地回答:「飛過去也」。

馬祖一聽之下伸出手來把白丈鼻子用力ー扭,百丈痛得失聲大叫,馬祖:「又道飛過去也。」意思是你還說是飛過去了嗎?

百丈猛然間心中一動,略有醒悟。

百丈回到自己修行的簡陋住處後,傷傷心心地大哭不止,一起修行的人以為他想父母了或是被人罵了,結果都不是。大家就奇怪了,好好的哭什麼呢?最後百丈才說:「我的鼻孔被大師扭痛了。」大家問為何被大師扭了鼻子,百丈不說,叫他們去問師父。於是,一同修行的人來問馬祖,並將百丈在宿舍大哭的事告訴了馬祖。馬祖業不說原因,只念了句:「此子開悟了。」大家帶著探尋的目光又回到住處,詢問百丈,百丈聽了馬祖的說法隨即哈哈大笑。

大家更加不解了,問道:「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你怎麼先哭一場後笑一場呢?

百丈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適來哭,如今笑。」

馬祖了解了百丈的表現後欣慰,知道百丈佛法的心地初步入門了。

第二天,馬祖上堂講法。眾人聚集在堂上,百丈卻捲起坐席就走了出去。馬祖追出去文百丈:「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什便卷卻(坐)席(出去)?」

百丈禪師回答:「昨日被和尚扭的鼻頭痛。」

馬祖說:「汝昨日向什處留心?」

百丈禪師回答:「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至此,馬祖道一禪師知道百丈懷海禪師最終開悟了。

讀了這則公案,我們不禁要問:百丈懷海禪師對馬祖道一禪師所提問題的回答,究竟錯在哪裡?為何馬祖道一禪師要把百丈的鼻頭扭得負痛失聲,而百丈卻藉此機緣得到開悟?

熟悉《壇經》的人就知道,六祖慧能教人修禪,簡明直截,不離「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個大原則。「無念」與「無住」是修行工夫,「無相」才是目的。「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修)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

依公案所載,馬祖、百丈師徒共見「一群野鴨飛過」,馬祖道一禪師問「是什麼」,百丈答以是「野鴨子」。馬祖道一禪師豈有不知天上飛過的是一群野鴨子,然而他卻明知故問,明顯意不在野鴨子,而是在對百丈禪修進行啟發。若是懵懂的孩童,這樣的回答本來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對於參禪者百丈而言,以「野鴨子」作答,並說「飛過去了」,顯然對「物我之相」、「三時之相」、「來去之相」一概都沒能除掉,心隨境轉,未能自我反觀,當然談不上「明心見性」。

馬祖道一禪師把百丈鼻頭一扭,百丈負痛失聲,這個「扭鼻子」的目的在於「截斷眾流」,使他「求其放心」,回心反照。馬祖道一禪師痛扭弟子百丈的鼻頭,其實正是祖師禪的一種隨機的接引手法,以營造一種禪機。假若百丈懷海禪師的禪修趨於成熟,自能應機而做,乃至於能單刀直入,直了開悟。而旁人禪機未熟,機不成機,自然墮入雲裡霧中,蔽塞不通,胡思亂想,不明所以。比如百丈的那些一起修禪的人的所作,正反映這種境況。

百丈懷海禪師回去後傷心大哭,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的鼻頭真被師父扭痛了,餘痛仍在;二是由於沒得到得師父的印可,所悟真假難分,所以痛哭失聲。後來,百丈知道自己的「略有醒悟」已得到老師的印可,因此破前時的痛哭而有當下的呵呵大笑,所以他說「適來哭,如今笑」。

佛法源遠流長二千多年,決不是以意識作想而建立。若以小智,若以作建,佛法豈能到如今!禪宗主張把心落實於「現在」這一點。然而,「現在」一滑過就不是現在了,「現在」若尚未開始也不是現在。依禪宗看來,浩瀚世界本來就沒有東南西北的分別,也無飛過來、飛過去的分別,野鴨子飛過僅是一種虛妄的象徵而已。百丈懷海由於執著於虛妄之相和差別意識,故難以開悟。

馬祖升座,還未說法,百丈便卷席而去,這是告訴師父自己「有所省悟」之意,並非對師父不敬。馬祖問他「昨日向什處留心」,百丈不答以昨天野鴨子之事,也不答以鼻頭痛之事,只說「鼻頭今日又不痛也」,這正顯示出百丈懷海禪師已經到了開悟的境界。因為,這時百丈懷海禪師的表現與昨天的表現相比,已經脫胎換骨,既不念住於野鴨子之相,亦不念住於昨日之相和痛楚之相,「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那得更思量」,於今只有如實了知「目前、當下」「鼻頭不痛」,不舍不著,即相離相,所以博得了馬祖的第二次印可。

相關焦點

  • 百丈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來源:北海禪院官網 2009/12/24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 馬祖突然轉過身來,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 農曆正月十七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
    《百丈清規》問世後,千餘年來雖屢經刪修,但卻始終以此為藍本。一直是歷代寺院的基本法規和禪宗僧侶必須遵循的基本規戒。懷海非僅為立法者,亦為實行者,他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將禪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規而創立書院。元、明、清更綿延不斷。
  • 明賢法師:百丈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六祖慧能大師——南嶽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俗姓王。早年在廣東潮陽依慧照禪師落髮,又赴衡山依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後往廬江浮槎寺閱藏。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弘法,遂往參學。
  • 高僧傳奇 百丈禪師
    懷海生於唐開元八年(720年),元和九年(814年)示寂,享年95歲。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敕諡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大師早年在廣東潮陽西山依慧照禪師落髮,又到衡山依法朗受具足戒,後又往廬江(安徽廬江縣)浮槎寺閱藏。因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江西贛縣)弘法,於是就前往參學,是道一門下首座,侍奉道一有六年,得到印可。
  • 百丈懷海禪師在這裡落髮出家
    ☉具足圓覺智慧,雄鎮大千世界——龍泉禪寺大雄寶殿(圖片:長樂龍泉禪寺)☉耆舊的山門莊嚴盡顯,古來多少風雲事,點滴秋雨入長河(圖片:長樂龍泉禪寺)在中國禪宗史上留下劃時代意義的懷海禪師,就是在這裡落髮出家,而後師承「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立下了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為當時的寺院僧團管理做了極其合理的規劃。
  •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熟悉《景德傳燈錄》的人就知道,其中卷九記載了黃檗禪師開悟的事。黃檗希運禪師行腳雲遊京師,因受人啟發指示,前往江西洪州向百丈懷海禪師處拜師參學。一天,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什麼處去來?」(你到哪裡去了現在才回來?)黃檗答道:「大雄山下採菌子來。」(我去大雄山下去採了菌子,這才回來。)
  • 【禪宗公案】百丈禪師哭笑無常
  • 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侍者被師父擰痛鼻子竟開悟 終成一代禪宗大德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幼年即從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後到衡山法朝律師處受具足戒。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 論三平寺義中禪師的法脈源流
    義中禪師在雲遊參學期間,先後歷奉百巖懷暉、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及撫州石鞏(上鞏下革)禪師,青年時代的義忠禪師,即遍訪高僧,研究佛教經、律、論,鑽研醫學。三平祖師公(清代塑像)(三)義中禪師受學的法脈傳承義中禪師27歲受具戒後,肩錫雲遊,先後歷奉百巖懷暉、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及撫州石鞏(上鞏下革
  •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 文 青衫文齋所謂「開悟」,就是在佛法的長期薰陶修習後,由於某種機緣成熟,當下找到「自性」,見性即開悟。大凡成名開悟的禪師,都要到河南省熊耳山的吳坡禮拜,因為這裡有一座塔——圓覺大師空觀之塔。相傳這座佛塔是祖師達摩的埋骨地,塔名為大唐代宗皇帝所封。守墓僧是一位無名高僧,他雖然沒有見過達摩祖師,然而因感激達摩東來傳道,仰慕達摩的高深佛法,心甘情願為其守墓。每當有禪師前來墓前,無名守墓僧都會陪同禮拜,並與禪師們相互印證佛法義理。
  • 禪林清規的創立者百丈懷海
    唐代宗大曆初年(766年),懷海聞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贛縣)龔公山開壇講法,便前去歸依,成為馬祖的侍者,後一直追隨馬祖,終得祖師真傳。懷海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三人深得馬祖道一器重,世稱馬祖門下三大士。
  • 禪師打坐1000日無法開悟,卻因見「小丑」表演,參透內心禪機
    守端禪師住在方會禪師所在的江西楊岐山普明禪院裡,每日心無旁騖地專心打坐參禪。整整1000日過去了,守端禪師還是沒有找到入手處,無法明心開悟。在這1000日中,方會禪師百般譬喻、千種引導,然而,守端禪師始終猶如「蚊叮鐵牛」,不覺其癢痛。但是,佛法不可說,一說即是錯,能說出來的、能解釋的就不是「禪」,頂多是一種哲理。禪的境界就是言語斷道,心行處滅,冷暖自知。
  • 無聞聰禪師開悟的過程
    01我們看很多的大禪師,他們開悟的過程那是非常地歷盡千辛萬苦啊。這裡舉一位禪師,談他開悟的過程。無聞聰禪師,他在開悟之後開堂接眾,在一個普說裡面談自己的修行過程。他說自己叫山僧,「山僧初見獨翁和尚」。獨翁和尚就令他參一個話頭: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 農曆正月初九 溈仰宗初祖靈佑禪師圓寂紀念日
    靈佑禪師是百丈懷海禪師的法嗣,憲宗元和末年,奉懷海禪師之命至溈山,大力弘揚禪風,世稱溈山靈佑,被尊為溈仰宗初祖。今日恭逢靈佑禪師圓寂紀念日,頂禮緬懷靈佑禪師!靈佑禪師(771-853),唐代高僧,俗家姓趙,福州長溪人氏。15歲時,從建善寺法常(一作法恆)法師出家,三年之後,在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後參百丈懷海禪師,成為嗣法弟子。
  • 洞山禪師開悟詩:見到水中倒影而開悟的故事
    洞山良價禪師是(807~869)是曹洞宗的開派祖師。據說他小時候跟著老師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天,讀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然用手捫著自己的臉,說:「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等,為什麼經中卻說沒有呢?」
  • 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有一天,百丈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 香嚴智閒開悟詩 :瓦片打到竹子上而開悟的故事
    香嚴智閒禪師是溈山靈佑禪師之法嗣。他身材高大,博聞強記,能幹有謀略,鄉親們都認為,將來必成大器。可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智閒禪師對世間功名利祿越來越不感興趣。成年後辭親出家,依止百丈懷海禪師參學。百丈禪師圓寂後,改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
  • 中國臺灣百丈山力行禪寺住持慧門禪師到馬六甲弘法
    慧門禪師開示 弘法大會現場 佛教在線海外訊 2011年3月18日晚,中國臺灣百丈山力行禪寺住持慧門禪師為馬來西亞馬六甲信眾主持一場「去我執轉煩惱的禪法」弘法大會,吸引數百人出席聆聽,領悟慧門禪師開示中的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