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打坐1000日無法開悟,卻因見「小丑」表演,參透內心禪機

2021-01-18 青衫文齋

禪師打坐1000日無法開悟,卻因見「小丑」表演,參透內心禪機 | 文 青衫文齋

禪師對禪修者的接引常多機變,方式千變萬化,不一而足。禪宗先賢認為佛法不可思議,用心即乖,開口即錯,為了杜絕思慮妄想、考察慧根深淺,禪師接引學人時,絕不明說禪機,多棒喝交施,促其開悟。

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曾在《四料簡》(又稱《四料揀》)中,將禪修接引執法概括為4種法門:奪人不奪境,意為針對我見深重的學人使用,重點在於破除對人我見的執著;奪境不奪人,專門消除人心中的法執,破除以法為實有的觀點;人境兩俱奪,久參不悟的人,我執和法執都很深重,必須當下用力破除其我、法二執;人境俱不奪,當參修到人我、法我都無執著的境界,二者都無須破除了。

這裡的「人",代表主觀存在,而「境」是指相對於「人」的客觀存在,「奪」意為運用禪機消除人、境等對象的實有性。至於奪與不奪,就要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而定,因勢利導,最後的目的都是要達到人我、法我都無執著的開悟境地。

有一段禪宗公案,是關於宋代楊歧方會禪接引白雲守端禪師的過程。守端禪師自幼喜讀佛經,所寫善文妙筆生花。但守端禪師一向靦腆拘謹,難得有大開大放的時候。守端禪師20歲正式出家,在茶陵鬱禪師座下受具足戒,打坐修習禪法,最後因緣難契,又拜師到楊岐方會禪師門下參修。

守端禪師住在方會禪師所在的江西楊岐山普明禪院裡,每日心無旁騖地專心打坐參禪。整整1000日過去了,守端禪師還是沒有找到入手處,無法明心開悟。

在這1000日中,方會禪師百般譬喻、千種引導,然而,守端禪師始終猶如「蚊叮鐵牛」,不覺其癢痛。但是,佛法不可說,一說即是錯,能說出來的、能解釋的就不是「禪」,頂多是一種哲理。禪的境界就是言語斷道,心行處滅,冷暖自知。禪機只能靠參禪者自己去領悟,所謂「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一天,方會禪師見守端禪師一如既往地在禪堂打坐,便走過去問他:你已經參修了1000日,可有所悟?

守端禪師遺憾地答道:沒有。

方會禪師又說道:我記得你以前的師傅是茶陵鬱和尚,那不是一位大德禪師嗎?

守端禪師又答道:是一位大德禪師,可我實在太笨,無法領悟老師所授禪法。

方會禪師啟示說:茶陵鬱和尚是一位開悟大德,你還記得他的開悟詩偈嗎?

守端禪師隨即誦讀前任師傅茶陵鬱和尚的詩偈: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守端禪師念完茶陵鬱和尚的詩偈,方會禪師什麼也沒說,只是一陣大笑而去,笑聲中還帶有點嘲諷的意味。

茶陵鬱和尚的這首詩偈寫在自己過橋時摔了一跤之後,這一跤把他摔得大徹大悟。詩偈意指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顆屬於自己的「明珠」,佛性自足,「明珠」代表著對自己清醒認識,未開悟的人無法認識到這一點,「明珠」暫時被煩惱塵勞所遮掩,因此得過且過,喪失自我;突然某一天,這個人開悟了,找到了自身的這顆依舊圓潤無暇的「明珠」(清淨光明的佛性),豁然之間便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心中的大地山河一片光明。

自方會禪師大笑而去之後,守端禪師百思不得其解,心中一直擔憂著方會禪師的「大笑」,無法解破,以至於茶飯不思,心神不寧,無法打坐參禪。正巧山下舉辦廟會,有一家馬戲班子在表演,圍觀者甚多。無情無緒的守端禪師一路走去,正好在馬戲班子的表演場地外駐足。

場內一個小丑在表演,周圍觀眾不時哈哈大笑。

這時,方會禪師「碰巧」也在場,他站在守端禪師身邊,問道:你看到小丑的表演了嗎?

守端禪師覺得這個提問有些莫名其妙:看見了啊!就在眼前啊。

方會禪師接著說:你打坐1000日無法開悟,關鍵在於你與小丑的區別——小丑喜歡別人笑,你卻擔憂別人笑。

守端禪師先是一愣,接著豁然參透內心禪機,因而大悟。

小丑喜歡別人笑,是有人無我,不覺自己丑陋,只要大家高興就好;自己擔憂別人笑,是有我無人,只怕自己受人輕視,不管別人笑得有理。「我執」過深,「我相」過重,徒增煩惱。

內心禪機一當參透,便如一陣春風拂過心田。守端當即領悟了「自性自見」的佛法原理。原來自己心中我執未除,時常處在人與我的對立之中,被種種俗情妄念所束縛,一言一行,處處受到拘束,不得灑脫自在。

現在虛空破碎,當下「無我」,如拔雲見月一般,無始以來,那根深蒂固的我執、我見剎那蕩除盡淨。於是,守端禪師反思在茶陵鬱和尚那裡參禪的情景,頓覺茶陵鬱和尚心中妙機無限,也說了一首偈子,來讚嘆自己的剃度恩師茶陵鬱: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囉哩囉。

相關焦點

  • 馬祖禪師有法嗣139人,圓寂時說出6個字,卻是窮盡一生參透的禪機
    馬祖禪師有法嗣139人,圓寂時說出6個字,卻是窮盡一生參透的禪機 | 文 青衫文齋禪師,是指持戒修行達禪定的僧人,禪宗講究以心印心,不立文字、證見佛性。作為禪師,不僅要自證無生本性、能明真心本性,還要能明眼度他,善以機鋒、機用、機境使人頓悟見性。說到「機鋒」,當然以佛陀在靈山法會上拈花不語最為經典,成為以後禪師們傳法印心的手段。在禪宗發展史上,又以馬祖道一禪師的禪風最為自由活潑,因此法嗣眾多,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馬祖座下有法嗣(入室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光大禪門的高僧大德。
  •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 文 青衫文齋禪宗主張頓悟,接引人時有一些外人非常不理解的方法來點醒世人,對弟子動不動就是「喝、罵、棒打」,其實,這並非真打。熟悉《景德傳燈錄》的人就知道,其中卷九記載了黃檗禪師開悟的事。黃檗希運禪師行腳雲遊京師,因受人啟發指示,前往江西洪州向百丈懷海禪師處拜師參學。一天,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什麼處去來?」(你到哪裡去了現在才回來?)黃檗答道:「大雄山下採菌子來。」(我去大雄山下去採了菌子,這才回來。)
  •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禪師不拜佛祖不拜達摩,遭守墓僧指責,禪師一句反問讓他當場開悟 | 文 青衫文齋所謂「開悟」,就是在佛法的長期薰陶修習後,由於某種機緣成熟,當下找到「自性」,見性即開悟。修行是一種純自我的行為,別人只能對你進行引導、啟發,無法直接教給你他的修行經驗,自心自性,每個人的開悟點是不同的,「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這段大梅山法常禪師的禪宗公案就表現了這一點。禪宗宗林中,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
  • 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百丈懷海禪師先哭一場後笑一場 道一禪師說:他開悟了 | 文 青衫文齋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時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因其後半生常住於洪州百丈山而得名。百丈懷海禪師最初是馬祖道一禪師門下的一名侍者,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向馬祖求法。最初在參悟「野鴨子」公案中有所省悟,直至再參於馬祖的大喝之下才恍然大悟。古人道:源不深者流不長,智不大者見不遠。
  • 洞山禪師開悟詩:見到水中倒影而開悟的故事
    洞山良價禪師是(807~869)是曹洞宗的開派祖師。據說他小時候跟著老師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天,讀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然用手捫著自己的臉,說:「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等等,為什麼經中卻說沒有呢?」
  • 機鋒無限:禪師的考題——袈裟拖地與寸絲不掛
    曰:「大日山來。」峰曰:「日出也未?」師曰:「若出則溶卻雪峰。」峰曰:「汝名什麼?」曰:「玄機。」峰曰:「日織多少?」師曰:「寸絲不掛。」遂禮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師回首。峰曰:「太好寸絲不掛。」這段故事的大意如下:唐朝時,溫州淨居寺有一位玄機比丘尼。她住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參禪。
  • 無聞聰禪師開悟的過程
    01我們看很多的大禪師,他們開悟的過程那是非常地歷盡千辛萬苦啊。這裡舉一位禪師,談他開悟的過程。無聞聰禪師,他在開悟之後開堂接眾,在一個普說裡面談自己的修行過程。他說自己叫山僧,「山僧初見獨翁和尚」。獨翁和尚就令他參一個話頭: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農曆二月初一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圓寂日
    馬祖道一禪師(圖片來源) 2015年3月20日,農曆二月初一,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圓寂紀念日。 馬祖道一(709~788),唐代禪僧,南嶽懷讓法嗣,六祖下第二世。馬祖道一之於南嶽懷讓,正如石頭希遷之於青原行思,於禪法之弘揚,二者並稱,因馬祖於江西弘揚禪風,故稱江西禪、洪州禪,與石頭宗並為唐代禪宗兩大派系之一,終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 相關閱讀:馬祖道一大師開悟因緣
  • 富家子參禪3日,痛哭離開,無法忍受生活在禪師的「天堂」
    富家子參禪3日,哭著離開,無法忍受生活在禪師的「天堂」 | 文 青衫文齋一位在禪院中負責挑水的僧人,在勞作中參禪用功,開悟成為遠近聞名的禪師,許多叢林禪院,都競相邀請他去講法,眾多禪師希望得到他的印可,挑水僧所在的禪院更是香火鼎盛。
  • 懷讓禪師一句坐禪豈得成佛,馬祖頓時開悟
    乘車抵南臺寺住了一宿以後,昱日即登山攬勝。在福嚴寺(原般若寺),我們巡禮了七祖懷讓的道場,追思嶽中開山祖師慧思的業績,對古德先聖的敬仰之情,但可景行仰止而已。磨鏡臺在昔日應當是個易於坐禪入定的靜處,而今卻處嶽中盤山公路不遠。除了石上所鐫「磨鏡臺」三字歷然分明以外,卻不乏上下汽車繁忙的躁響與車輪攪起的浮塵。倘在夙昔如斯,馬大師是斷不會打坐於此的。
  • 開悟前與開悟後大有不同,他因為打坐的時候無意看了燈一眼而開悟
    本篇文章介紹的是平江夢真禪師的故事,頂禮禪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平江(今蘇州市)承天覺庵夢真禪師,寧波雪竇大歇仲謙禪師之法嗣,宣州(今安徽宣城)人。夢真禪師八歲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從二十歲起開始行腳。
  • 百丈懷海禪師
    百丈懷海禪師來源:北海禪院官網 2009/12/24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幼年即從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後到衡山法朝律師處受具足戒。因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01心中無事,無事勝佛趙州禪師是一位著名得道高僧,也是六組慧能嫡傳的禪宗大師,趙州禪師有一個弟子,叫做文遠和尚,文遠每天都會在院子裡打坐參禪
  • 佛祖拈花、達摩面壁,禪師的解答讓人笑噴,禪悟思維出人意料
    佛祖拈花、達摩面壁,禪師的解答讓人笑噴,禪悟思維出人意料 | 文 青衫文齋參話頭、起疑情是禪宗接引人開悟的常用手法,在話頭上下功夫,從懷疑開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路參下去,疑情日久,成團成片,磕著、碰著、思考著、揣摩著,得遇因緣成熟,猛然間疑團打破
  •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 文 青衫文齋對佛學不甚了了的眾生,往往對出家修行有一種誤解,認為只有那些在紅塵世事中萬分不得意的人,才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或因仕途失意、或因家境敗落、或因所愛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削掉一頭情絲,低垂著眉眼,從此青燈黃卷,日日口誦佛經,躲避在昏暗的角落,獨自神傷。
  • 農曆正月十七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
    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 天資高超,記憶力驚人,讀文章一讀便能背誦,開悟更是言下開悟
    本篇文章說的是大梅禪師的開悟故事。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大梅山法常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湖北襄陽人,俗姓鄭。幼年即出家,從師子荊州玉泉寺。其容貌清峻,性度剛敏,具有超人的記憶力,「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