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常言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正開悟的高僧大德,即使有心點撥一二有悟性的弟子,也不會誇誇其談,因為一開口便是錯。蓮荷翻閱禪門高僧的開悟經歷,發現祖師開悟前,常具有下面這三個特徵。
第一,喜聞佛法。
學佛是聞思修的過程,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要實證般若空性,離不開文字。所以開悟前要多聞,有了文字般若,才能參禪打坐,觀照自性。沒有文字般若,一開始就盤腿打坐,那就是忙修瞎練了,磨磚豈能成鏡。
坊間常以慧能祖師悟道因緣為由,認為悟道不需要文字般若。可是慧能祖師說過,他的法門是接引上上根器之人,捫心自問,我們凡夫俗子,有慧能祖師那般根基的能有幾人?
第二,心無所求。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因為修空性,除了必要的文字,多說無益,而空性的境界本來就沒什麼可以言說。求空性不對,不求空性更不對,語言是凡夫的概念,空性卻超出了語言與思維的境界,該如何言說呢?
「一指禪」的公案,恰能說明這一點。歷史上有位俱胝禪師,別人向他求法,禪師唯豎一指,你悟道了,那是自己的機緣;悟不了,絕不多說第二句話。
某天俱胝禪師外出遊化,有人來尋訪,小沙彌接待了訪客,對他說:「你有何想問的,問我便是。」來人便說想求佛法,小沙彌豎起一指,訪客頓悟,跪地拜謝而去。
俱胝禪師回到寺院,問小沙彌道:「何為佛法?」小沙彌豎起指頭的瞬間,禪師手起刀落,將那根指頭削了下來。小沙彌抱著手痛哭,禪師又問:「何為佛法?」再看空空如也的手指,小沙彌當下也悟道了。
第三,無心可安。
我們先看一段公案,二祖慧可向達摩祖師請法。慧可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師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遍尋不見心,便說:「覓心了不可得。」祖師說:「我與汝安心竟。」
打坐或者追話頭,到最後是一回事,般若空性與自己的心無二無別。因為「空性」也是名相而已,我們只是把沒有東西稱作為空。天空湛藍,但藍色並非來自於它,「心」也是如此,它本身並不實有,只是我們的妄想分別。所以達摩祖師讓慧可去找心,慧可祖師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心,無心可安的境界,就是悟了。
關於開悟的公案,類似的記述可謂數不勝數,有位靈雲禪師,見山間桃花怒放而開悟;虛雲老和尚因熱水燙手,杯子摔落而覺虛空粉碎。開悟之前,祖師們無不是勇猛精進,不敢有絲毫懈怠。如果你學佛的過程中有這些特徵,卻遲遲未能悟道,或許只是欠缺一個「迎面花開」的機緣。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